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

第一百三十七章北京城中的稅收

朱祁鎮雖然知道楊士奇是想辦法婉拒,但是卻沒有辦法。

因爲朱祁鎮知道楊士奇是正理。

正因爲是正理,纔沒有辦法。朝廷雖然有些積蓄,但是天下何處地方官不想用錢,這前面開了先例,地方上卻不好處理。

所以這個難題不得不轉交給了于謙。

于謙說道:“臣有四策,可解此急。”

朱祁鎮大喜說道:“先生請講。”

于謙說道:“首先是房課與契稅。”隨即將其中的套路說了出來,說道:“如此每年可以少可得一萬兩,多則數萬兩,足以養吏。”

“其次,就是京城門稅。此事,臣還是從焦敬那邊得到了靈感。”

“其三,就是市肆門攤稅。”

于謙說道:“仁宗皇帝時候,以寶鈔不變,將市肆門攤稅以寶鈔收之,北京一年,門攤稅大抵有萬餘兩。”

“只是之前,朝廷人手不多,多以定額徵之,而不是以實際徵之。”

“臣走遍北京街巷,大有不納此稅,此刻人多了,臣以小吏親征之,決計會多出不少,至於多出多少。臣尚且不知道。”

“除卻上交戶部的萬兩定額之外,大抵能有數千兩紋銀。”

“其四,就是香稅。”

“京師之中,有不少寺廟道觀,香火鼎盛,但多有貴人庇護,香稅繳納不及,臣以重法勒之,可比尋常多出數千兩之多。”

朱祁鎮聽了,匆匆一折算,說道:“如此大興縣之中,每年最少能有三五萬兩,足以支撐各小吏的開支?”

于謙說道:“陛下,此事絕非善政。可用於京師,決計不可用於其他府縣。否則天下百姓必苦之。臣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朱祁鎮自然知道了。

大明是一個標準的農業社會。

支撐朝廷開支的決大多數稅收,都來自農業稅。

這一點與後世不同。

可以在城市之中徵收的稅,並不是太多。最多不過是商稅,市肆門攤稅,門稅,契稅等少數幾樣。

甚至房課也是沒有的。

這是于謙創建的。

但是這是京師,人員超過百萬的京師。

很多稅在北京,南京,蘇州大抵能夠徵收的,在其他地方,卻是勞民傷財,甚至所收的賦稅,還不夠稅收成本。

只是明朝初期,是這個樣子,但是從明朝晚期卻不是這個樣子了。明代商業社會極其發達,流動在商業之上的白銀到底有多少,即便後世也不大清楚,有人說七八億兩。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大明朝廷並沒有在這其中得到半點好處。

所以朱祁鎮本意並沒有梳理城市稅收的意思,但是于謙已經做了。心中自然有心發揚廣大。

不過,這話卻不能對於謙說。

于謙未必覺得其中意義重大。

朱祁鎮說道:“朕自然知道,不過這數萬兩用於養吏應該還有剩餘吧。”

于謙說道:“剩餘的賦稅,臣已經有了用處。”隨即于謙將這些錢的用途一一說明。主要用在修建下水道上。

似乎這一場北京城內澇,給於謙很多教訓。

朱祁鎮心中一嘆,心中暗道:“似乎,誰都怕我亂花錢。我是那種亂花錢的人嗎?”

不管是太皇太后,還是楊士奇,乃至於于謙都似乎都是這樣想的。

如果不是太皇太后覺得力不從心。內庫三千多萬兩白銀,決計不會交到朱祁鎮手中的,楊士奇也是如此,對朱祁鎮想要的在計劃外的開支,都在極力壓縮。

就好像是腦門上寫得“勤儉持家”四個字的老管家一般。

連於謙也是如此。

朱祁鎮說道:“而今還有什麼事情,需要朕幫忙嗎?”

于謙說道:“借陛下龍威,一切順利。”

鬼知道,于謙所說的一切順利之後,有多少暗地裡的爭鬥。

如果不是英國公張輔帶頭,將他家的房課給交了,下面的勳貴們,能老老實實的纔怪。這也是于謙在房課上減輕。不敢多徵收。

這也是一種妥協,畢竟在房課上,估價低於二十兩的房產是免徵的,與契稅繳納標準一樣。

更不要說香稅了。

要知道京城寺廟背後的大佬,不是別人,就是北京城之中宦官。

這些宦官沒有子嗣,都將希望寄予來世,大多虔心佛法,不過即便宦官之中大佬,王振在朱祁鎮面前,也不敢炸毛。

但是有些人,朱祁鎮卻沒有辦法。

不是別人,就是後宮的太皇太后與皇太后。

所謂的香稅,就是各寺廟的香火錢納稅。對於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倒是深明大義,不爲所動。

孫太后卻覺得皇帝所做的有些過了。

但是孫太后畢竟不是太皇太后,僅僅在朱祁鎮前面嘮叨幾句,朱祁鎮一低頭一認錯,這事情就過去了。

作爲溺愛兒子的母親,大抵會多捐一點香油錢,向佛祖贖罪,但也不會打自己兒子的臉。

這背後沒有朱祁鎮撐着,于謙早就被外放了。

不過,于謙微微猶豫了一會兒,說道:“陛下,只是有一件事情,需要陛下留意。如此一來,宛平,大興兩縣,權力大增,不比尋常縣令,需要得力的人手,掌控纔是。”

朱祁鎮聽了,也點頭。

他當然知道,在這一切變革之中,于謙是將兩個縣令都架空了。

不過,這兩個縣令本來就沒有什麼權力。

所謂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這兩個惡貫滿盈的知縣,于謙順天府就很難辦了。

如果沒有這一場大水,朱祁鎮都找不到藉口給於謙放權,于謙在北京都待着憋屈,更不要兩個知縣了。

在北京街上一轉,幾乎都是上官。于謙除卻北京城中兩個附郭縣之外,外面還有好多縣州可以管。但是這兩個知縣,卻不可能將手伸到北京城外面。

所以這兩個知縣,在到任之後,就是百事不理,嗯,也沒有百事讓他們理。一心一意都想做一件事情。

那就是想調離這裡。

所以,于謙在做事的時候,乾脆將這兩個衙門給架空了。

但是這並非常態。

畢竟於謙作爲順天知府,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說治理盧溝河的工程,就要展開了。

治水是再正經不過的事情了,故而朱祁鎮說通了楊士奇,楊士奇也不在這一件事情上卡朱祁鎮。

同意戶部批款,徵調順天府的民夫,甚至還動用衛所軍。

但是朱祁鎮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盧溝河的問題,卻是一個問題。

問題在於,盧溝河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朝廷本身都沒有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一直以來都是加固盧溝河北京段的堤壩,讓盧溝河想要決堤,到下游決堤,不要影響到北京就是。

這一件大事,縱然是戶部與工部主持,但是畢竟在順天府地界,于謙不可能不參與進去。

“好。”朱祁鎮說道:“讓劉定之調任大興縣吧。他在西北養馬有功。至於宛平縣,就讓給楊首輔吧。楊首輔定然會挑選一員幹吏。”

于謙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送走了劉定之,心中忽然想到數年之前,劉定之遠去西北,在軍前效力,西北之戰很多情報都是劉定之發回來,也揭發了不少養馬的弊端。

朱祁鎮就讓劉定之入太僕寺馬監,在西北養馬。

劉定之這一樣,就養了數年。劉定之能力還是有的,數年考評都是優。從牧監從七品,一路升到了陝西宛馬寺寺丞,正六品。對陝西馬政瞭如指掌。

而大興縣令也是正六品,不過大興縣令不管怎麼說,也是京官。算是升遷。

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
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