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

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

人生在世,全靠演技。

朱祁鎮一副視楊榮爲長輩,向楊榮求助的樣子。

楊榮在官場之上打滾了這麼多年,朱祁鎮的演技未必是好的無懈可擊。但是楊榮萬萬不會拆穿的。

一來,楊榮比朱祁鎮更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真真假假本身就不用分的那麼清楚。

二來,古人與後人還是有一些不同的。

朱祁鎮也發覺了,皇帝這個身份似乎是自帶光環的,這個光環其他作用似乎還沒有查明,首先查明的是降智光環。

而且是越是距離朝廷比較遠的人,就越具備效果。

對於這些常在身邊的老狐狸來說,不怎麼起作用,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點的作用。

楊榮說道:“陛下莫慌,有老臣在,定然保陛下無虞。”

朱祁鎮心中暗道:“廢話,即便沒有你,我也沒有事。”朱祁鎮很明白,他的皇位已經確定了,大明不是漢朝,三楊也不是霍光。

他的皇位談不上穩如泰山,但也絕非輕易可以動搖的。

楊榮看似一片忠心,但是都留有餘地的。

“老狐狸。”朱祁鎮心中暗道。

朱祁鎮說道:“父皇在時,萬事不決,皆問先生,還請先生爲朕指點迷津。”

楊榮說道:“臣自不量力,爲陛下說明一下朝廷局勢。”

“今日早朝之事,昨日就有暗流,陛下欲下西洋之事傳出,可以說是羣情激奮,下面言官早就有勸諫之意。”

朱祁鎮說道:“那麼這一次是李先生與他們一起的嗎?”

楊榮說道:“不是。以臣所知,這一件事情,是李時勉單獨行動。而且也有爲陛下解圍之意。因爲他彈劾的是王振。”

朱祁鎮心中一動,說道:“難不成那些言官還敢彈劾朕不成?”

楊榮說道:“他們自然知道爲尊者諱,只是勸諫之言,不會沒有的。”

朱祁鎮意思到一點,他忽略了下西洋對百官的影響。下意思說道:“何至於此?”

楊榮說道:“陛下有所不知,朝廷的俸祿本來就有所部足,而今也多有折現,半鈔半祿。已經不堪,在太宗皇帝時候,還以西洋香木折現。更是讓百官不堪之一。”

“即便是老臣也是心有餘悸。”

朱祁鎮問道:“朝廷俸祿就這麼低嗎?”

楊榮說道:“太祖皇帝訂百官俸祿,也不算低,以老臣得先帝天恩,並食三俸。足以養家,但是下面百官,卻是難了。”

“京官難爲,本來就不多,還要半數折鈔,如果剩下的半數再則西洋香料之類,恐怕有人都吃不上飯了。”

“朝廷雖然給官員優免,但是優免並不多。甚至官員連皁役都僱不起。讓皁役以銀免之,大損朝廷體面,但也不得不爲之。”

朱祁鎮也明白什麼是皁役,就是一個官員出行,朝廷給他隨行人員,如果放在現代,什麼秘書,警衛,司機等等都算是。

不過明代不直接給錢,而是分配人給你幹活。類似於徭役。

而官員直接讓這些百姓交錢,交了錢就不用來了。

按理上,這不合法。

但是朝廷也默許了,慢慢的變得合法起來。

朱祁鎮說道:“朕從來不知道百官貧苦如此!”

這一句話,倒是真話。

朱祁鎮倒是知道百官不富裕。

但是真正不富裕的人,朱祁鎮反而不知道。

比如他常見的內閣五個人。

張輔就不用說了,人家是英國公,有年俸不少,還有不少賞賜田產,一等一的富裕。即便不說這些,作爲衛所制度最頂層的人物。

張輔或許沒有吞併衛所土地,但是他麾下很多人都是有,甚至習以爲常。張輔庇護他們,真沒有孝敬。

當然了,並非張輔就是一等一的貪污犯,最少這個時候的勳貴還很看重軍隊戰鬥力的,但是傳到後世那些勳貴,只剩下吃空餉,喝兵血,侵吞軍備的本事了。

而是三楊都官居一品,每年年俸千石,更不要說並食三俸的待遇了。

在明代計算俸祿的時候,一般來說,並沒有算加官的,也就是如果有好幾個官銜的話,就算最高的那個官銜的俸祿,這些加官,不過是一些榮譽而已。

但是宣宗皇帝給三楊就是讓他們最高的三個官銜全部可以領俸祿,也就是三分工資。一年俸祿下來,也要一兩千石糧食。

不能算少了。

更不要說,皇室對大臣的賞賜,對於文官之首,那一次賞賜都繞不過他們的。

真正難過的是底層官員。

俸祿本來就不算高,如果真正按朱元璋制定的執行,倒也能夠養家餬口。當然了,擺什麼排場自然不行了。

甚至比一般老百姓要好過一點。畢竟當官也是有很多便利的。

但是一折現,就出問題了。

寶鈔不值錢,也不是今日開始的。

而今幾乎是成爲廢紙了。

宣宗皇帝也知道,百官不容易,但是在寶鈔之上,很多人也有紛爭。有人想廢除寶鈔。有人要變更鈔法。

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

自然將這事情拖下來。宣宗皇帝有好幾次遍賞百官,就是明證。每一次賞賜,都是從上到下,文官一個不少。

這就是宣宗皇帝對策之一,工資不夠,獎金來補。

所以百官對關係到他們錢包的事情,分外敏感。

其實下西洋,未必就要給他折香木香料這些東西,即便給他折香木香料,未必就不值錢,但是讓他們這些官老爺上街賣這些東西,可以難爲他們了。

故而,他們對這個分外敏感,這是這些官員對下西洋唯一的印象。

“陛下,當然百官也不僅僅是將心思放在俸祿上。”楊榮說道:“太宗皇帝的時候,錦衣衛東廠紀綱餘悸,讓百官都不願意出現如此一個大臣,而今王振,卻有這個苗頭。”

“今日早朝,兵部侍郎李鬱下獄。陛下也知道,李鬱也是算國朝大員,內閣本應該存些體面,但是我與楊首輔商議之後,卻做得如此決絕。陛下可知道原因所在?”

朱祁鎮心中已經有所預感,說道:“爲何?”

朱祁鎮僅僅看李鬱的罪名了。到沒有想過程序問題。

所謂官官相護,對文官來說,做到兵部侍郎了,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太過折辱,而李鬱從上奏到下獄太快了一點。

“因爲宮中給內閣遞了條-子,要保李鬱一命。”

朱祁鎮聽了,簡直是怒髮衝冠。不過今天他已經怒過一次了,而今收斂怒火,但是嘴角卻忍不住微微一抽。

宮中能做主的,也就是他與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對三楊的信任,遠在太皇太后對他的信任之上。自然不會輕易干涉,即便是干涉,也不會用遞條-子這樣的辦法。

而朱祁鎮更是沒有去做。

那麼遞條-子的人是誰?還用問嗎?

更讓朱祁鎮心中難受的是。王振瞞着自己向下面遞條-子,是第一次嗎?之前有過多少次。

“果然是孤家寡人。”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失望到了極點,反而沒有發火的心思了。

不管文官也好,武將也好,太監也好,外戚也好。不都是一個樣子嗎?、

只是朱祁鎮再生氣,也知道此刻是離開不王振的,說道:“那麼說今日早朝之事,是幾位閣老默許的?”

楊榮說道:“臣只是聽到風聲而已,李時勉下手這麼決然。”

朱祁鎮沉默了片刻,說道:“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知道嗎?”

楊榮說道:“臣不知道太皇太后知道,還是不知道。或者說太皇太后想知道,還是不想知道。”

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
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