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

第一百四十五章大朝餘波

唐太宗之對李績。不就是這樣。他將李績貶官,讓唐高宗用。

孟瑛在洪宣之際,備受排擠,在雲南,南京之間顛沛流離。當正統登基之後,就回到京師,雖然僅僅是閒職。

其中意味再明白不過了。

不就是爲今上備用。

只是今上能不能揣摩透這一點而已。

楊士奇說道:“王驥不行,于謙就行了。王驥是陰柔太過,恐怕將來遇事站不住腳,但是于謙剛直有餘,只是剛卻易折。須知內閣這個位置,不是言官,天下需要是一個協理陰陽,既能阻止陛下亂行,又能讓做事的大臣。”

“他們都還不行。”

歷史王驥被人評價依附王振,真真假假說不清楚,最少他沒有讓楊榮期望到了主持朝廷軍政事務的地步。

而於謙倒是因爲北京保衛戰,而名聲大起,成爲天下名臣,但是于謙的問題,從來是太正了。

秉承原則固然對,但是作爲大臣要的不僅僅在皇帝面前當一個直臣。

三楊看似譽滿天下,但是細細考察他們的履歷就知道。那一個都是一肚子算計。只是身居高位之後,多用陽謀,陰謀用不上了。

楊士奇轉過頭來對楊溥說道:“弘濟,你比我們兩個小了近十歲,將來的事情,卻要託付給你了。”

楊溥聽了。立即說道:“大人,何出此言?下官何德何能,能受大人如此囑咐。”

楊榮冷笑一聲,說道:“弘濟,你太謹慎了。而今也就我們三個,有什麼說不得的,我與東里公,年歲相仿,不知道誰死在誰前面。張輔是武將,能讓他在內閣之中有一席之地,已經是皇恩浩蕩了,胡濙這一輩子,大抵也就是一個禮部尚書了。”

“將來即便是增補閣員,誰能越過你去嗎?”

張輔與胡濙都是有先天不足,張輔的先天不足已經說過了,但胡濙卻是因爲他在官場的經驗太少了。

楊士奇等人,都是輔佐仁宗皇帝在南京監國,後來仁宗皇帝,宣宗皇帝之時,都在中樞,可以說歷練幾十年,但是胡濙他前半輩子在做什麼?

做一件事情,就是天南地北的尋找建文帝的蹤跡。知道太宗晚年,才終止這一行動,後來直接就進入中樞。

但是缺少下面浮沉的經驗。

備爲閣員,還是可以的,但是要作爲內閣首輔,爲整個帝國掌舵,卻是不行的。

說起來楊榮要比楊溥合適。

但是正如楊榮所言,楊士奇與楊榮年齡相差無幾,鬥了大半輩子。楊榮看似計謀百出,但是依然被楊士奇壓了半輩子,一步之遙,一輩子都沒有改變。

太皇太后雖然還政了,但是以他們對皇帝瞭解,皇帝並沒有對朝廷大動干戈的想法。他們幾乎可以在這位置上做到死了。

楊榮心中真有幾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

楊溥聽了依舊說道:“兩位大人定然會長命百歲,楊溥雖然年輕一點,但說不定就走到兩位大人前面去了。”

“這天下還是兩位操心。”

楊榮隨即又冷笑一聲,卻沒有說話,卻看了楊士奇一眼。

楊士奇卻是很滿意的,說道:“弘濟,將來記住就謹慎兩字就行了。今上年少,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記住以柔克剛。”

楊溥說道:“下官明白。”

隨即他們三人說到這一場會議的善後之上。楊士奇說道:“王文是不可能留在左都御史位置上了,自然要給他安排一個人位置?你們覺得,什麼位置好?”

楊榮說道:“這要看皇帝的意思了?獎懲之權,必出於上。不過以我之見,陛下不是說讓人出外追究藩王不法之事,就讓王文去吧。”

楊士奇說道:“不錯,正合適。”

楊士奇對王文還是有保全之心的。他出去追究藩王不法之事,自然還是要掛着欽差之銜,最少不算是貶官。各地藩王,天南地北,王文巡視一遍,也算是避避風頭。

等回來的時候,這一件事情也算過去了。

楊士奇說道:“那左都御史誰接任?”

楊榮說道:“這一件上一併列在票擬之上,讓陛下選人吧。”

楊士奇悠悠的說道:“不錯,陛下長大了。”

畢竟既然已經長大了,很多事情就不能如當初輔政的時候,那樣做了。

真是權力這東西,縱然三楊他們想讓,皇帝也要拿得下才行。左都御史的位置,三楊能挑出不知道多少人。

卻不知道皇帝的夾帶之中,有幾個人。

就在三楊商議如何善後的時候。在英國公府之中,張輔也在與朱勇密談。

兩人在書房之中,擺上一桌酒席。將所有侍女全部屏退,只剩下他們兩個人。

朱勇飲了一輩酒,說道:“那些建文餘孽,就這樣放過了?總覺得不痛快。”

張輔說道:“這本來就是應有之意,當時少師就勸太宗,入南京誰都可以殺,就是不能殺方孝孺。方孝孺案,太宗做得的確太過,陛下想有所作爲,必先收攏人心。赦免建文餘黨,也是安撫人心之舉,否則三楊是那麼容易點頭的。”

朝堂之上,看似張輔與王文爭鋒相對,但是真正做決定的,其實是楊士奇與太皇太后。

並非說話的多的人,就是重要人物。

很多時候是說話少的人,纔是最重要的。

朱勇依舊不舒服,說道:“不行,方孝孺也就算了,但是盛庸,平安,鐵弦這些人,在戰場上殺了我好多兄弟,決計不能放過。”

張輔說道:“人都死了,還說這個做什麼?赦免一定要赦免的,不過,你覺得一口氣如此出不了,就去給禮部遞個話,讓他們選一個惡諡就行了。”

朱勇說道:“張兄,你不會不知道,我想說什麼?建文餘黨,我不在乎,但是你我父親身後之名,卻不能不在乎?”

這纔是朱勇最糾結一處,建文的人是忠臣,那麼他們這些人是什麼?

張輔的父親張玉,朱勇的父親朱能,都是靖難功臣,這一件事情由不得他們不在乎。

張輔大笑道:“你想多了,只要大內那爲還是太宗血脈,有些事情,就不要指望那些窮酸能翻過來。你如果真擔心這個,就更要關係今日之事。”

朱勇說道:“此話怎講?”

張輔說道:“今上不像仁宗,卻像太宗。今日之事,看似是太皇太后想安置襄王,但是實際上乃是今上的意思。”

朱勇一聽,心中一震,問道:“可是賢侄有什麼話留下來嗎?”

這一次爭論的中心,就是封建策。而這一篇文章,乃是張忠所寫,朱勇自然以爲張輔掌握更多的內幕消息。

張輔一想起張忠,心中不免有些黯淡,說道:“這一篇文章,就是他秉上意而爲之,當今陛下在準備打仗。”

“好。”朱勇說道;“這是我這幾年聽過最好的消息。”

張輔說道:“朱兄不要高興的太早,瓦刺實力如何,咱們也是打過的。是硬茬子。而今脫歡比馬哈木更勝一籌,瓦刺兵力更勝往昔。但是京營與九邊實力怎麼樣?你也是知道的。”

“如果再次出關,與瓦刺大戰,朱兄能保證必勝嗎?”

張輔一句話,讓朱勇陷入沉思。

如果別人問這話,朱勇自然不會說什麼喪氣話,但是問的人是張輔,朱勇不服別人,就服張輔,畢竟是從小的交情。也是自己人,朱勇不想瞞張輔,更知道,他瞞得過別人,瞞不過張輔的。

朱勇摸着鼓起來的肚皮,輕輕一嘆,什麼也沒有說。

第十一章 孫氏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
第十一章 孫氏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