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

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

王驥說道:“麓川思家立足麓川百餘年,傳承數代,根深蒂固也是有的。”

朱祁鎮說道:“以你之見,招撫思機發行不行。”

王驥說道:“臣以爲不可行。”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即便思機發因時勢臣服本朝,也不會長久,等他羽翼豐滿之後,也會反叛朝廷。此其一也。”

“思機發之所以能再起,卻是他廣傳流言,惹得各地土司驚怖,這纔有今日之聲勢,他斷然不會想朝廷低頭。此其二也。”

朱祁鎮問道:“什麼流言?”

王驥微微低頭,說道:“思機發傳言說,陛下欲以親藩鎮守外服之地,盡易土司爲親藩,襄王僅僅是第一個而已。各土司都心懷忐忑。不敢依附朝廷,懷兩利之心,這纔是朝廷在雲南最大的難題。”

朱祁鎮聽了王驥的話,哪裡不知道,雲南思家再起,根本就是朱祁鎮分封之策惹出來的。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思機發還有幾分門道。猜中了我的心思。”

不錯,朱祁鎮就是想這樣做,在雲南用兵,很多時候都得不償失。而且屢平屢興,何不將這些事情轉嫁給親藩,親藩至少會漢化。

當發展差不多了,朝廷再轉爲府縣,也是就簡單多了。

要知道,不要用後世的雲南省,來類比明朝的大雲南。

在大明朝廷眼中,雲南有多大。

就是而今的雲南省,加緬甸,加老撾。這些地盤加在一起,纔是明代人眼中的雲南。

反正這些地方,都要向大明納貢,也要受朝廷冊封。

就好像是唐代的安西都護府一樣,在安西都護府範圍之內,其實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獨立部落,還有小國。但是不能說安西都護府不是唐代的領土。

而云南也是如此。

最少在明初的時候大明對各地的管轄權還是得到確認了。當然在萬曆之後與緬甸打了一仗後,緬甸坐大,朝廷在設騰越八關。算是徹底失去了對南方的影響力。

但是這騰越八關有一部分在現在的國境線上,有一些還在國境線外。

而今歸襄王直轄的麓川一地,也是一半在後世國家線內,一半在後世的緬甸境內。

朱祁鎮對雲南這些名頭上的臣服並不感興趣,自然想趁着如今用兵的時候,將這一大片土地,慢慢的歸屬朝廷所用。

但是有時候不得不承認,大明對這些地方的統治,是間接統治,並非直接統治。大明在這些地方的影響力,更多是震懾。

當地這些土司,地頭蛇纔是最大的力量。在這些地方土司臣服的時候,這些地方纔是大明的。當這些地方土司,反對大明的時候,朝廷也是寸步難行。

而朱祁鎮冊封襄王來麓川,看似對大明有利,卻是觸動了各地土司的根本利益。畢竟各地土司那一個不是傳承了好幾百年。

都在擔心思家而今的待遇,是不是他們前車之鑑。

這些土司的遊移,直接導致了,思機發有了可乘之機。這纔在緬甸的支持之下,重新在孟養站穩了腳跟。

王驥見朱祁鎮在思考,於是說道:“陛下,可否撤回襄王?陛下只要撤回襄王,臣敢保證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得到思機發的首級。”

朱祁鎮自然明白,只要他將襄王撤回來,各土司心中的憂慮一去,再加上麓川之戰威名不遠,他們自然不敢與朝廷作對。要給朝廷一個交代。

什麼交代?自然是孟養思機發了。

只是朱祁鎮看了一眼王驥,第一時間想到是:“王驥是準備動搖我的威信嗎?”

冊封襄王於麓川,不知道朱祁鎮費了多大工夫,乃是朱祁鎮親自敲定的未來幾十年的國策,凝聚了不知道多少心血。

所以,朱祁鎮萬萬不可放棄的。

即便時勢不順,暫且擱置,但是決計不能回退。

一旦撤回襄王,今後想再封出一個王爺,就難了。

而且讓朱祁鎮自打嘴巴,之後滿朝上下,如何看他。

所以,不管如何,爲了國策也好,爲了威信也好,朱祁鎮是萬萬不能後退的。

“決計不可。”朱祁鎮說道:“朝廷大事豈能因一點謠言而動搖?”

王驥其實也明白朱祁鎮的顧慮,但是他忍不住勸道:“陛下,而今天下大敵是瓦刺,不在南疆,臣恐這樣下去,不出一年南疆必亂。倒是大軍在南,對朝廷不利。”

而今這些事情,還是謠言,但是朱祁鎮遲遲不肯動作的話,那就不是謠言了。那就是被證實了。

到時候引起了波瀾,會有多大,王驥想來也有一些哭笑。

朱祁鎮說道:“不是卿嗎?而且朕也有自知之明,十年之內,不會再冊封一王,卿大可放心。不過朝廷也不會再往雲貴派兵了,卿這雲貴總督,卻要保證今後十年之內,南疆不用朝廷擔心。”

王驥聽了,心中咯噔一聲。只覺得打翻了苦膽,一時間從胃裡到嘴裡都是苦澀的味道。

王驥而今六十了。

他的政治生命還有幾個十年,一個十年也未必有了。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如楊士奇一般,七十多歲還能活躍在政壇之上。

王驥都擔心他鎮守雲貴十年,能不能從雲貴活着回來。也就是,他以兵部尚書,都察御史加銜出任雲貴總督,成爲了他仕途的終點。

一時間,他連如何應對南疆的局面,也忘記了想。

朱祁鎮也覺得十分對不起王驥。

但是他也是覺得這是最好的決策了。

他雖然一開始就有讓王驥久鎮雲貴的想法。但是並沒有想過十年這麼長。但是他了解了南疆的局勢之後,忽然發現,因爲他冊封襄王,今後雲南恐怕不能太平。

襄王沒有朝廷支持,恐怕也難以站穩腳跟。

別的人怎麼樣,朱祁鎮不清楚,但是王驥卻是能文能武,搞得了陰謀詭計,最少用來耍這些土司是沒有問題的。又殺伐過斷,打得了仗。

或許想打得如孟瑛如此漂亮卻是不行的。

但是鎮守雲貴卻是沒有問題的,而朱祁鎮對雲貴的定義,就是穩定,穩定。只能穩定就行了。

他本以爲麓川大戰餘波需要處理,未必沒有王驥將這些搞定之後,南疆太平了。再讓王驥回來。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覺得一招妙招,卻給雲南帶來這大的連鎖反應。看來一時半會弄不清楚,只要強硬的讓王驥久鎮了。

朱祁鎮之所以這樣說,卻也是擔心,一旦王驥會錯意了,爲了儘快離開雲貴,發動大戰,就不好辦了。

朱祁鎮說道:“王卿,王卿的辛苦,朕也是知道,這樣吧,朝廷本來對王卿有封爵之意,之前朕擔心王卿不喜,這樣吧,只有王驥能讓朕後顧無憂,十年之後,朕封王驥一個侯爵,世襲罔顧。”

王驥說道:“臣謝陛下。”

事已如此,王驥也知道無可挽回了。他抖擻精神,畢竟年紀也不小了,既然在前途上沒有什麼指望了。

反正都進不了內閣了。

就爲子孫謀一個富貴吧。

要知道保定侯孟瑛,也不過是一個世襲罔顧的侯爵而已。這個補償不可謂不厚道。如果王驥再拎不清楚,恐怕就只能敬酒不吃吃罰酒了。

所以王驥不管心中願意不願意,都做出非常滿意的樣子。

朱祁鎮說道:“朕想聽聽王卿久鎮雲貴之策。”

王驥一掃清楚情緒,反應還是非常快的,畢竟是楊榮選中的人,在軍事上才華不錯,他稍稍一頓,就說道:“雲貴一體,但臣之重任在雲,不在貴。”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章 議政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三章 災年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章 諸子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七章 議政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三章 災年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章 諸子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