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

第一百六十二章安定西南之策

張輔自然能感受到朱祁鎮不安,說道:“請陛下放心,廣西,與松潘都不足爲慮。”

“山雲在廣西的是時候,用以夷治夷之策,用土司攻土司,朝廷只需略出賞格,派一員驍將,統領人馬,就足以破敵。”

“山雲雖然不在了,但是舊部尚在,所以破之不難。”

“只是廣西屢屢不定,卻是因爲蠻多漢少,蠻人寡恩,所以屢屢叛亂,故而想要消弭此事,不在武,而在文。”

“臣請派一員賢臣鎮守廣西。則廣西不復再亂。”

朱祁鎮立即說道:“卻不知道國公可有人選?”

張輔說道:“陛下問錯了人,此事當問楊首輔纔是。”

朱祁鎮以掌拍額,說道:“卻是朕失言了。”

這就是張輔最令人信任一點。

張輔爲人做事,分寸拿捏的很精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真得名聲傳的很廣的地方鎮守大臣,張輔真是一點耳聞都沒有嗎?

只是他作爲武臣,這個推薦不應該由他來做。

張輔除卻在爲他兒子爭那一次之外,大多數時候都是謹守本分,在自己本職之內做好,外面的事情,是一點也不插手。

一心一意在家中求子。

朱祁鎮說道:“那麼松潘之事,國公以爲當如何?”

張輔偷偷看了朱祁鎮一眼,說道:“以臣之見,松潘放棄爲好。”

朱祁鎮皺眉說道:“放棄松潘?”

張輔說道:“松潘之地,山勢陡峭,陛下以大兵徵之,自然是無往而不利,但是而今松潘叛亂已經有三次了,陛下即便平定是松潘,難免有四次五次六次?”

“徒勞而無功,損傷將士。”

“臣以爲派一員大臣曉諭各土司,並放棄松潘衛。”

朱祁鎮立即皺眉,雖然沒有說話,已經代表他的態度了。

朱祁鎮這幾年城府已經鍛煉出來,喜怒不形於色,已經是本能了,所以他表現出來的皺眉,並非他真發怒了,而是向張輔暗示,你這個方案我不滿意。

張輔自然看清楚。但是張輔卻不是王振,王振大概看到朱祁鎮臉色一變,就嚇得魂不附體,因爲王振是太監,身家性命都在朱祁鎮手心中。

但是張輔卻是國公,國家柱石之臣。

他雖然擔心朱祁鎮的反應,但是還是要說認爲自己正確的事情了。

張輔說道:“陛下,洪武年間,太祖皇帝就認爲松潘地處山谷之中,不利屯駐,罷了松潘衛,不過後來,因爲松潘乃是地處要道,才重設松潘衛。”

“由松潘衛可通陝西,青海。”

“但是而今朝廷對西北沒有用兵之意,這松潘通道也非必須。”

“爲了保留這一條通道,連年用兵,得不償失。”

“臣以爲罷兵,遷回松潘衛,與松潘土司和睦,纔是正道。”

朱祁鎮聽了,心中也不得不承認。

張輔說的有道理。

松潘衛如果不是地方太苦,衛所軍隊都逃亡殆盡,也不至於被土司一鍋端了。而今用兵松潘,也讓朝廷負擔不輕。

因爲徵麓川在即。

朝廷對雲南支持,因爲地理原因,大抵有兩個省份支撐。

一個是湖廣,一個四川。

因爲這兩個地方,道路上接近。

如果松潘一用兵,四川的糧食定然不可能運往雲南,只能加劇湖廣一帶的糧食負擔。

要知道古代運輸糧食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不要說必須穿過貴州的羣山。想想就困難,又失去四川的補給。

湖廣的糧價定然高漲。

除卻張輔之前所說,松潘之地屢平屢亂,得不償失之外。這時機也不對。

麓川大戰在即,自然要以麓川爲重,不可分心。

只是朱祁鎮卻不認可這個方案。

原因很簡單,就是路線之爭的延續。

朱祁鎮決策麓川之戰,分封襄王於麓川。就是想扭轉從仁宗以來,朝廷放棄對外干涉,屢屢後退。

他費了好大力氣,纔算是勉強通過了。

而今放棄松潘的話,這無疑給各方一個很明顯的信息,那就是皇帝決策被動搖了。

所以從這方面來看。

朱祁鎮決計不允許放棄松潘,那麼松潘血流成河,那麼將松潘土司斬盡殺絕,那麼將松潘殺成一個無人區。

朱祁鎮也決計不能後退半步。

朱祁鎮這邊放棄松潘,在將來推動對外戰爭之上,就陷入很大的被動之中。

張輔所言,不是不對。

基於戰爭邏輯考量的話,張輔說的太對了,兵不空出,要有利益纔出兵,而松潘在這個時代,幾乎是鳥不拉屎的地方。

投入再多兵力,也不會有收穫的。

但是政治一旦與戰爭攪和在一起,任何奇葩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了。

朱祁鎮正色對張輔說道:“天下乃列祖列宗所遺留,朕不敢有失半寸。而今麓川做亂,使得西南土司有輕本朝,故而松潘不可不平。”

張輔聽了,他也算是老油條了,自然知道這些話背後的邏輯,立即說道:“臣知錯,如果陛下有意征討松潘,可令四川都司派兵清剿便是了。”

“以臣之見,松潘之亂,一次弱過一次,宣德三年的時候,亂兵有幾十萬人,雖然下面有誇大其詞之意,但是以臣之見,松潘幾乎所有壯丁都參與進去了。”

“隨即被陳懷所平。”

“陳懷殺戮不輕,讓松潘十三族與朝廷結下血海深仇。這才屢次作亂,只是朝廷在松潘消耗不少,但是松潘十三族,也消耗不少。”

“所以這一次作亂,其實比第一次要差了不知道多少,大概數千士卒就足以平定了。”

“臣擔心的只是後事如何處置,這仇怨不解,松潘再亂,指日可待。”

“如果陛下真要征討松潘,就請啓用陳懷吧。”

朱祁鎮大出所料,說道:“啓用陳懷?陳懷打仗雖然可以,但是品行不足以鎮守一方。讓他去?豈不是又添亂子。”

張輔自然知道陳懷的性子,在戰場上固然驍勇,但是卻也是一個殘暴的性子。

甚至所,松潘之亂延續到而今,陳懷起了很大的作用。

畢竟松潘之亂的起因,前文也說過了,乃是千戶錢宏不想去越南打仗,殺了當地土司,僞稱土司做亂,其過在朝廷。

朝廷平定之後,如果好好安撫,也許這事情還能安撫下來。

但是陳懷在當地鎮守,多行不義,從土司手中獲取財貨,貪婪無比,這才造成了雙方的深仇大恨,松潘當地人自然將對陳懷的恨意,寄託在朝廷之上,一有力氣就叛亂。一有機會就叛亂。

張輔說道:“既然仇怨難解,那就用刀子解,而今松潘衛不過幾萬戶而已,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叛軍,令陳懷擊破之,並令將這些分別安置在四川府縣之中,松潘沒有人,自然就不可能做亂了。”

朱祁鎮聽了,自然聽明白這裡面有多少血腥之事。心中暗道:“好狠。”

之所以用陳懷,就是看中了他暴虐的性子。

其實陳懷對松潘百姓,未必心懷善意,畢竟因爲松潘之事,陳懷本來作爲大明之中冉冉升起的一顆將星,卻在京城賦閒多年。

讓陳懷心中豈能沒有火氣。

而陳懷這種人,決計不會反思他在松潘做錯了什麼,反而會覺得遷怒松潘百姓。

其實陳懷在正統年間,也不是一直閒置,曾經短暫的接替方政,擔任大同總兵,不過很快就被撤了。就是因爲他治下不嚴。

可見陳懷沒有一點反悔的意思。

不過陳懷有千般不好,萬般不是,作爲一把刀子,還是夠快夠狠。

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
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