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

第一百一十六章西南定策

早朝之後。

大臣們都彙集在文華殿之中。

朱祁鎮因爲日講用文華殿,所以文華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似乎要變成天子召見大臣的常殿。

畢竟乾清宮是天子寢宮,按理來說,並非是召見大臣之所。

就好像是家裡來客人的時候,不會在臥室招待一般。

之前不過朱祁鎮並沒有親政。所以朱祁鎮在乾清宮召見。之後召見大臣的地方,恐怕都轉到文華殿上。

此刻,內閣的五位大佬。

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都到了。文官這邊,還有六部尚書,其中胡濙本身還兼着禮部尚書之外。還有吏部尚書王直,戶部尚書劉中敷,兵部尚書王驥,刑部尚書魏源,工部尚書黎澄,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右都御史陳睿。除去他們之外,還有一些隨員,比如兵部侍郎柴車。刑部侍郎何文淵等人。

而武將這邊,各級勳貴都到了。以成國公爲首一大幫勳貴都在。

忽然傳來太監的公鴨嗓。聲音又尖又細,說道:“陛下駕到。”

隨即朱祁鎮從後殿走了出來。

這二十多名官員紛紛行禮。

朱祁鎮一眼掃過去。內閣這些人就不用說了。

王直依舊一把大鬍子,作爲當初給朱祁鎮的找到老師,自然是文官之中的後起之秀。

戶部尚書劉中敷,卻是地地道道的的仁宗皇帝老臣,老到什麼程度,他就是北京大興人,當初仁宗皇帝守北京,劉中敷就跟隨仁宗皇帝,組織後勤有功,也算是靖難功臣之一。

如果算起了資歷,他比楊士奇還硬。

仁宗皇帝守北京的時候,楊士奇還在南京朝廷當官的。

所以天下銀錢出入掌握在劉中敷手中,太皇太后最放心不過了。

劉中敷比起楊士奇等人自然差了不少,但是他爲人樸素,做事老道公正,在戶部這個位置上,不需要他出什麼奇謀妙策。

只需要他老老實實守好國庫,平衡國家開支就行了。

從這上面開來,太皇太后對內閣三楊並非沒有制衡。劉中敷看似悶頭葫蘆,唯慈寧宮是從。

不管三楊做什麼事情,總是要用錢的。

一個兵權,一個財權,而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的總原則。讓朝廷上層人士都是宣德年間留下的老臣,根本沒有大調整。

三楊其實佔據不了絕對優勢。王驥就不用說了,卻要特別說說他帶來兵部侍郎柴車。

柴車乃是兵部老資格了。

在永樂二年,就以舉人的身份分到了兵部,之後,宦海沉浮,雖然也出任過地方官,但是一回到京師,還是在兵部之中。

甚至可以說,柴車的資格比王驥的資格還要老。

不過,資格老也是柴車的優勢,也是劣勢。

因爲他年紀太大了。

王驥要去雲南督師,這已經傳開了。王驥既然出京,兵部的事務不能沒有人主持。王驥將柴車請出來,也是有自己的思量的。

兵部尚書往上走,也就是入閣了。

但王驥卻未必覺得,他能入閣。

太皇太后這幾年沒有往內閣之中添人,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徵兆了。

他大勝回來之後,兵部尚書的位置卻沒有了,王驥就不好辦了。

畢竟京師兵部尚書這樣的位置,也就八個左右。

六部尚書,再加上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而已。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從來沒有讓人平白無故讓出來的。

所以王驥準備推柴車上位,讓柴車在政治生命最後時光,也能過上一把兵部尚書的癮。而王驥督師回來之後,柴車乾脆告老還鄉。

即便柴車當時不願意了,也比別人好對付。

然後就是刑部魏源。

此魏源非彼魏源,不是清朝寫海國圖志的魏源,他們不過重名而已。

魏源乃是少年進士,年二十就登科。太宗皇帝甚至讓他回鄉修養幾年,然後再啓用,他也有很豐富的地方履歷,甚至還是于謙的恩主,提拔過於謙,也與楊士奇相善。但是在刑部任上也做極好。

當然不能說魏源是楊士奇的人。

真正做官做到他們這個地步,都是有自己的信念的。

至於工部黎澄卻是六部尚書之中,最軟的那個柿子。因爲他是安南人,張輔初定安南之時,就爲太宗上書,要安安南之心。

如何安安南之心,就是重用安南人。

張輔一口氣向朝廷推薦了一千四百安南人做官,而黎澄就是其一。

只是黎澄不能說沒有本事,真沒有本事,不可能在這麼多人之中脫穎而出,成爲工部尚書,只是比起其他尚書來說,底氣沒有那麼足。

他唯一的奧援也是宮中安南籍的太監而已。

王文前文也說過。

與王直並稱二王,聲名揚於天下。

朱祁鎮將這些的履歷一一在心中流過,知道這些人,大抵是這幾年的人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大的敵人了。

朱祁鎮在回想下面的人的履歷,卻見楊士奇出列問道:“陛下,太皇太后?”

朱祁鎮在自己的龍椅上坐下來,說道:“太皇太后身體有恙,今天就不來了。”

朱祁鎮此言一出,下面的人立即明白,太皇太后未必是病,而是這個少年天子真正準備接管權力了。

之前大事商議,太皇太后與朱祁鎮一起出席,有什麼事情,太皇太后也能兜住底。而今今天卻要朱祁鎮一個人來應付了。

下面的人也沒有再問。

朱祁鎮看他們都站着,說道:“王振,給諸位大臣搬些墩子來了。”

王振答應下來,立即一羣小太監,將一個個繡墩都搬了上來,這些繡墩中間的木製結構就好像是鼓一樣。

只是鼓面並非蒙皮,而是實木。外面還有一層透着的絲綢,上面都有繡着一些吉祥的圖案,最多是是雲紋,與萬壽紋。

宮中所用繡的極好。

一行人都準備好了。這才進入正題。

張輔立即出列說道:“麓川挑釁天朝天威,聚集不能容忍,否則有宵小有不軌之途,我朝大兵,恐怕就要在西南山中,疲於奔命了。”

“必須讓天下宵小知道,我大明鐵騎不下當初。”

張輔這樣一說,成國公爲主的一些勳貴立即出來幫腔,一時間大殿之中,羣情激奮,很多人都當初請命從徵。

朱祁鎮對勳貴的意見從來是知道的。

最少大明朝的勳貴到了而今,還沒有沒落,還有幾分血氣。願意出兵打仗。對他們來說,有軍功纔有一切。

朱祁鎮眼睛一瞄王振,王振立即會意,說道:“陛下面前,豈容放肆。”

王振這一訓斥,下面的人立即安靜下來。

朱祁鎮說道:“楊首輔,你是三朝元老,先帝倚重的老臣,而今局面,可有教朕?”

楊士奇立即說道:“臣不敢當,只是以臣愚見,決計不能放縱麓川,否則空使得國威受損,四境不安。”

“而今瓦刺坐大,安南不從朝廷之命,朝廷不可再退一步了。”

朱祁鎮一聽心中一震,他終於從楊士奇口中聽到了,他對仁宗皇帝以來,十幾年來,國家一直戰略收縮。

放棄對漠北的監控與干涉,讓瓦刺統一了草原,還放棄了安南。這種戰略收縮,雖然出於休養生息。對永樂年間大兵頻出,大工頻興,百姓不堪重負的一種撥亂反正。

但是當時這個政策還算是正確,而今十幾年過去了,弊端越來越大,邊患越來越盛。楊士奇作爲大明文官之首,豈能不明白這一點。

而朱祁鎮這個小皇帝的心思,楊士奇也是一清二楚的。

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
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