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

第一百一十九章今有馳道可解憂

周忱遠遠的看着,幾輛馬車從馳道飛馳而過。

說起來是飛馳,也僅僅是周忱眼中的飛馳而已。

如果讓現代人看了,估計覺得如果給我一輛自行車,我都能給你超個車。

也不知道是馬力有限,還是古代馳道的最高時速本就不高。反正馳道的作用,卻是能讓兩匹馬兒跑起來。

大量的馬車,其實都不可能讓馬跑起來,即便是跑也是小跑。

比較路況限制。即便假設有一匹力大無窮的馬兒,所以他可以拉着任何馬車在任何路況上飛奔,結果也是車毀人亡。

大明馬車的結構都不支持這樣路況上飛奔。

大明官道的水平,也就如同現在的鄉間小路,不鋪水泥,不鋪瀝青的,純粹是用壓路機壓過一邊的土路。

如果常常修繕的話,還能看。如果不修繕的話,就不好說是什麼樣子了。

所以,從通州到城西,一共三十多公里。馬車都走了將近一天,這還是大明天子腳下的路況。

至於更遠的地方,路是什麼樣子。就不用說了。

這就是爲什麼于謙說,往山西運糧食,往往七石才能到一石的原因所在。

所以,比起這個時代馬車的龜速,馳道上時速在二十公里與三十公里之間的馬車,已經稱得上是飛馳了。

而且是非同一般的飛馳。

周忱越看越興奮,一直看到太陽落山,馳道上沒有拉煤的馬車跑了之後,纔回過神了。

這才發現。城門已經關了。

周忱沒有地方住宿,正要看見那個車伕也沒有走,卻是回不了家了,明天準備從京城拉個活去通州。

周忱也就給了三十文,在馬車裡面迷惑了一夜。

這一夜,周忱也沒有睡多久。

不同的東西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一樣的作用。

周忱大半夜都在計算,一條馳道,百里運糧消耗多少,千里運糧消耗多少,等等。滿腦子都是很多想法。

卻是他見過太多的百姓運糧之苦了。

如果說北方百姓苦於馬,那麼南方百姓就苦於糧了。不僅僅是運糧本身辛苦,而且有風險,更是容易耽擱農時。

他當時在江南,也想過不知道多少辦法來解決百姓運糧之苦,最後不得不加耗,其實也就讓百姓多出運費,可以免去出丁,但是百姓卻樂意。

老百姓是最摳門的羣體了,能讓他情願出錢,甚至多出錢,也不願意做的事情,可見有多苦。

所以,周忱研究過各種運輸辦法。從來沒有如何此刻一般,簡直是醍醐灌頂。頓時覺得百脈具通。

只是他今天僅僅看了一個表象而已,很多內情他並不清楚。

故而一時間想這個,又一時間想那個,不知道了幾更天,才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周忱進城之中,先遞了牌子,本想去驛站休息一番,卻不想剛剛安頓好了,就有宮中太監來傳,說陛下召見。

周忱不得不打了冷水,衝了一下,換了一身衣服,打起精神,來見朱祁鎮。倒不是周忱不想洗熱水澡,只是在古代洗熱水澡,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熱水要事先準備。

周忱卻是來不及了。

只是人老了,疲憊是很容易看出來了。

所以朱祁鎮見周忱的時候,第一眼就看出來了。在周忱行禮之後,立即令周忱落坐。說道:“周卿辛苦了。”

周忱說道:“老臣勞陛下擔心,感激不盡。”

朱祁鎮對身邊張環說道:“令太醫院上門,爲周卿診治,一應湯藥,均由大內出。”

周忱再次行禮,說道:“謝過陛下。”

朱祁鎮說道:“周卿,你乃先帝老臣,臨危受命。整理江南錢糧而今已經有十年了,朕知道你在江南做得極好。只是你覺得朝廷財政之上,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周忱說道:“陛下,乃是寶鈔。民間皆不用寶鈔,則萬事不便,民不便,則官豈能便之,故而寶鈔之事,是我大明財政上第一問題。”

朱祁鎮聽了一時間有些尷尬。

那個國家的法定貨幣,滿朝上下都沒有有的。就是大明瞭。

可以說大明寶鈔的問題,這不是第一次提出來了,而是從永樂年間到宣德年間,不知道多少大小臣工,就此事出了不知道多少意見。

朱祁鎮甚至還看過楊士奇提得一個意見,就是向民間徵商稅,讓百姓交寶鈔。

但是太祖太宗濫發了太多太多的寶鈔了,一來朝廷也不敢用這種徵稅的辦法收回寶鈔,否則朝廷當初濫發的寶鈔,足夠大明朝廷收上好幾年白條了。

這也是楊士奇僅僅是提議商稅上收寶鈔,決計不敢說田賦可以收寶鈔,否則滿朝文武都等着喝西北風吧。

雖然大家而今都用銀兩交易,但是銀兩並非朝廷的法定貨幣,甚至連貨幣都不是。因爲大明律之中,白紙黑字寫着,禁用金銀。

簡直好像是嘲笑。

朱祁鎮說道:“周卿可有辦法?”

周忱說道:“陛下,寶鈔已經不可救藥了,只是朝廷財政不能這樣混亂下來,各種折色,錢糧,根本不能彙總計算。”

“所以,以臣之見,唯有徵收銀兩,今後除卻糧食之外,全部可以折算銀兩,從此朝廷只需持銀,糧兩端。即可制衡天下。”

朱祁鎮深以爲然。

畢竟大明朝廷的賬目,讓朱祁鎮都有一點頭疼了。

統計下來,大明有布多少匹,鐵多少斤,大木多少根,香料多少斤,珍珠多少顆,等等,各式各樣的倉庫,但是彙總起來,大明有多少錢,抱歉,彙總不出來。

這樣儲備其實很有必要的,畢竟對國家來說,很多時候,並非一切都可以用錢賣到。

只是這樣也太混亂了吧。

朱祁鎮說道:“周卿執掌戶部,卻是準備從這裡下手?”

周忱說道:“陛下準了此事,臣就開始準備,臣準備先設太倉銀庫,將天下所有銀子彙總於此,並理清上下賬目,將各地款項,要麼折銀,要麼折糧,除此之外,最多折布折絹,再無其他折現。”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是一個理財之臣,只是如此一來太慢了,根本緩不應急。”

朱祁鎮承認將各種實物稅,比如工部很多河關,收稅收什麼?收木頭。說是用來造船的。但是朱祁鎮想想運木頭的事情,就感到頭疼。

至於其餘情況不同,各種莫名其妙的徵收,還有很多很多。

這是需要整理。

只是他更需要錢,不管是現在修河的款項,雖然他內庫還有一些錢,但是不能真的內庫給掏空吧。二來,即便掏空內庫,也未必就夠了。

這還是于謙大規模節省之後,否則按之前計劃,是絕對不夠的。

朱祁鎮只能將話題轉過來,說道:“周卿,你從河北而來,見過河北的情況嗎?”

周忱說道:“臣已經見過了。”

朱祁鎮說道:“直隸百姓多有艱難,朕準備一勞永逸,治理河北水患,只是朝廷開支有限,卻不知道周卿有什麼辦法沒有?”

周忱知道,朱祁鎮問有沒有,但是他的回到卻是一定有。否則這戶部尚書的位置,他還沒有上任,就丟了。

周忱說道:“賴陛下天縱之才,臣有一策,可以每年爲朝廷增收數百萬兩白銀。”

朱祁鎮一聽,眼睛都快跳出來,無他,這個數字太大。

不要看朱祁鎮大手筆花錢,就覺得幾百萬兩不是錢了,恰恰相反,這很是錢,而今還不是明末清代一樣,沒有一兩百萬兩,都不好說自己是富豪。

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章 馬第五十九章 暗潮
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章 馬第五十九章 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