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

第一百二十章屠萬是爲雄

如果說剛剛開始,還是下層軍官自發性的屠殺,一方面是爲了仇恨,一方面卻是因爲軍功。

畢竟明軍軍制上雖然有些改易,但是有一點還是沒有變的,就是用人頭計算軍功。

既然如此,自然是人頭越多,軍功就越多了。

如此一來,下層士卒又怎麼對俘虜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人頭。

這樣的情況並非一處。

等各方情報傳遞到了郭登這裡的事情,已經越演越烈的。

安南大軍主力被崩潰,幾座山峰之上,也沒有多少迴旋的空間。郭登也明白,如果他不阻止,恐怕他抓不到多少人安南俘虜了。

只是郭登卻猶豫了。

說實話,郭登本心是不想殺俘的。

倒不是說郭登多仁慈,而是這個時代的人都信天命,信報應,特別是白起死前的話,與李廣遺言,更是照應了這一點。

白起認爲自己的罪,是殺俘。而李廣也覺得自己不能封侯的原因,就是殺俘。

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從政治層面上。

這就關係到朱祁鎮的意見了。

宣德年間放棄安南之事的反思,各方有各方的想法,但是皇帝認爲,並非對安南太嚴苛,相反是太寬容了。

真是因爲如此,安南中上層才保留了相當多的反對力量,以至於之後有所反覆。如果如徐有貞一般,將高麗兩班貴族一網打盡,即便是他們想造反,也反不起來。

而皇帝的個人意志,就是國家政策。

在寬嚴之間,郭登不得不考慮皇帝的意見。

其次,就是戰略局勢。

他手中就有這一戰傷亡大概估計。

誠然這一戰大禍全盛是一定的,但也最少折損了數萬士卒,更不要說大軍冒雨作戰,郭登敢肯定,戰後一定會有大面積的疫病。

更不要說南邊的安南軍,號稱百萬之衆,也讓郭登有些小緊張。當然了,郭登知道,安南軍決計沒有百萬之衆,這百萬之衆是虛的。

但是這百萬之衆有多少水分,郭登卻不清楚了。

所以在一場大戰之後,郭登很可能又要面對一場戰事了。

而軍中傷亡疫病這些情況,哪裡有能力分兵去看俘虜。

更不要說這俘虜數量很可能不少。

最少十萬計。

看押這麼多人,所需的兵力物資都不在少數。

如果南下與黎思誠交戰的話,這些俘虜也是一個隱患。

郭登最後思考的纔是明軍基層士卒的情緒。

說實話,安南這一戰打的時間太長了,下面的士卒也太苦了,從去年臘月打到現在,戰死與傷病而死的士卒已經超過十萬了。

當然了,安南軍中傷亡數字數倍於大明。但是依然讓軍中的氣氛壓抑之極。軍心士氣低落不少。

而今重要勝利了,郭登如何再逆着下面軍心來了,恐怕軍心士氣更不堪用了。

對將領們來能說一些長久大計,國家戰略,但是對最底層的士卒來說,都是屁,他們只認錢。

如果之前的戰事打的不苦,而今郭登還能壓制一下。

但是諒山攻防戰,堪稱雙方的血肉磨坊。

之前的大雨惡戰,更是損失慘重,士卒心中這股怨氣不出。就不好用了。

於情於理於勢,郭登哪怕心中不願意,也只能裝着看不見了,只是撥了兩萬士卒去支援王越。

郭登心中忽然有些黯然,暗道:“三代爲將,兵家之忌,吾今日知之。”

一場大屠殺就此悄無聲息的上場了。

具體的屠殺人數,因爲沒有統計,最後也沒有說出來,但是這一戰斬首三十萬上下,可以說屍橫遍野。

即便多年之後,安南已經成爲交州省,而從憑祥到諒山再南下,成爲一條交通要道,但是依然沒有敢在這二十里血谷之中留宿。

更是被譽爲大凶之地。

郭登這一次殺俘,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自然是安南元氣殆盡,幾乎整整一代人,都死在諒山前後。更重要的是安南最精銳的軍官,將領都死在這裡。

再組建的安南軍根本不能與之前的安南軍相比,甚至淪落到比占城軍稍稍強一點的地步。

於是乎,明滅安南,固然有打過幾場大戰,但是沒有那一戰與這一戰一樣艱難了,談不上摧枯拉朽,但也是平平淡淡,理所應當。

壞處就是安南百姓與明軍的仇結大了。

安南人高舉反明覆越的口號幾十年,歷任交州省巡撫,首要大事就是剿匪,不僅僅是山匪還是有海匪。

而這些都是越軍的殘部遺類,可以說真正平越戰爭,一直延續了幾十年。纔將最後一支高舉黎越旗幟的土匪給平了。

這就是後話了。

黎思誠卻不知道這裡的情況。但是即便是知道了,他也不會做其他選擇了。

因爲他的選擇又去了一個,他此刻已經沒有選擇了。

黎思誠看着北方的山巒,只能下令撤退。

阮熾全軍覆沒已經成爲定局了,而大將丁列戰死,軍中軍心浮動,不堪再戰,而今再戰只能是送死。

只能先撤回升龍府,再做計較了。

只是他想撤退,郭登又怎麼能讓他黯然的撤退。劉聚帶着騎兵追擊。如果放在中原,定然能銜尾追殺數百里。

但是在雨季之中,劉聚雖然將安南軍給擊潰了。但是也是不敢追擊,早早的退了下來。

安南軍隊之所以崩潰,是因爲素質太差了,劉聚根本沒有與之交戰,單單是戰馬奔騰的局面,就將崩潰。

而劉聚之所以不追,是因爲他發現泥濘的道路,馬兒根本跑不快,甚至比人跑起來快不了多少。

而安南軍隊別的不多,就是人多。

想想,當失去速度的騎兵,被無數人馬層層包圍下來。劉聚會是一個什麼下場。劉聚自然要先撤退了。

騎兵失去了速度,就等於失去了戰鬥力,再加上雨季隨時可能有的暴雨,泥濘的土地,各種因素,怎麼看都不營下令追擊。劉聚的做法自然不能說錯。

只是也未必是對的。

這一件事情在事後說起,都是各有說法。

劉聚的追擊將黎思誠嚇了一跳,因爲當初撤退的時候,安南軍全部亂了。完全暴漏出烏合之衆的本質。

黎思誠除卻身邊幾萬跟隨他打過白藤江之戰的老班底之外,都不能控制了。

如果這個時候,劉聚拼命追擊,說不定就能斬殺黎思誠,提前滅了安南。但也可能是劉聚全軍覆沒在安南軍中。將還有持續一年多的安南之戰提前終結的。

不過,也是劉聚的撤退,讓黎思誠有了喘息之極。重新理清軍隊,重整了秩序,才能完成撤退這個高難度軍事任務。

即便如此,等他到了升龍城之後重整兵馬。卻只有二十多萬,不知道多少士卒都逃回了家鄉。對紅河以北地區,黎思誠明顯的感受到了政令並不是那麼通暢了。

雖然這些地方還沒有投降明軍。但是看情況,卻已經是定局了。

畢竟安南人雖然有很多硬骨頭,但是決計不會所有人都是硬骨頭的。從諒山攻防戰,到之後的殲滅戰,算是一戰打斷了安南的脊樑骨。

再頑固的人,也要考慮一下自己的前程了。

即便不爲自己考慮之下,也要爲自己的就家人親眷考慮一下。

等明軍南下的時候,定然是勢如破竹的打到升龍城下。

黎思誠回到升龍之後,立即開始加固升龍城,準備即將來臨的升龍攻防戰。

只是他預料的明軍立即南下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升龍攻防戰的時間要稍稍向後面拖幾日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章 困境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
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六章 困境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