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

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

馬文升根本不屑於與胡聰多說一句話。隨即就退堂了。

這也是古今不用標準,馬文升被人稱爲名臣,但是他的所做所爲,根本沒有將律法看在眼裡。

有這更大的自由裁量權。

甚至可以說,馬文升根本沒有什麼證據的想法,而是按照自己的推論而判斷的。

不得不說馬文升眼力老辣之極。

這才讓他分析對了。

但是一旦分析錯了,很有可能就是冤案了。

只是馬文升這一番舉動,沒有一個人感覺有問題的,他們覺得本來就該如此。

韓鐵城出去之後,與妻兒一番歡喜就不用說了。

只是這事情到了這裡還沒有完。

第二日,天津縣令,就派人將韓鐵城給叫回來,宣佈了對韓鐵城的處分,韓鐵城熬了幾年才達到的九品官帽,被一朝撤銷了。

“大人,”韓鐵城說道:“這-------”

天津縣令冷哼一聲,說道:“別說廢話,胡聰不是你的副手,何差事不是你辦的,弄成這個樣子,都傳到了巡撫大人那裡,你還想說什麼?”

韓鐵城聽到這裡,也是無話可說。

只是退下。

他剛剛退下來,就見有人來找他,說巡撫有請。

卻是馬文升。

韓鐵城心懷忐忑,不知道巡撫大人爲什麼要見他。

馬文升見了韓鐵城,隨口問道了幾句話,韓鐵城對答如流。馬文升話題一轉,說道:“這個案子有天津打行參與進去,我已經令下面人處理,你覺得天津打行,能不能一網打盡?”

韓鐵城微微一頓,說道:“回稟大人,大抵是不行的。”

馬文升說道:“爲何?”

韓鐵城說道:“城中幫派不少,最大 的還是漕幫與海幫,這些人都是一些力夫抱團而已,爲了爭奪上工,多次械鬥,霸佔碼頭與街道,不交錢,就不許停留,也沒有人裝卸。”

“大人要清掃,只需三尺文書,就足以令這兩個幫派做鳥獸散,只是風頭一過,恐怕要死灰復燃。”

“請大人明鑑。”

很多東西出現,是歷史進度的一部分,在宋之前,也沒有聽說過什麼城市黑社會,更多是土匪豪強。而在宋代就有了城市黑幫,也就是無憂洞。

而在明代又有打行。

這其實就朝廷對大城市管理的真空,被這些人給竊取了。

只要這些權力真空存在,這些黑幫即便打了一茬,還有一茬,永遠都不會消失的。

而城市管理之複雜,很多時候都是難以面面俱到的。

馬文升聽了思索了一陣子,嘆息一聲,說道:“不敢怎麼說,先打掃一下房間吧。”

這些打行太猖狂了,連官糧都敢動,不清理一番何以震懾宵小,至於將來的事情,將來再辦了。

其實這顯露出一種趨勢。

那就是大明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員流動加強,而社會治安也越發惡化了。

雖然,在此之前,大明的治安也算不了多好,只是不管怎麼說,大明城池之中,還是王法之地,但是隨着城池越來越大,這個說法,也越發受到了挑戰。

馬文升將話題轉回來,說道:“你知道,我爲什麼信了你的供詞?”

韓鐵城說道:“屬下不知。”

馬文升說道:“我信韓將軍之後,不會做出此等有辱家名的事情。”

韓鐵城立即起身,說道:“韓某不敢有辱先父之名。”

韓鐵城就是韓青的兒子,韓青戰死與正統十四年,如果他沒有死的話,而今大明軍中高層有一席之地。

很多人都忘記了這個人。但是馬文升當初還是舉人,就在北京城之中。他才記得當初紫荊關之戰事多麼艱險。

馬文升一看到了韓鐵城乃是韓青之子,立即就不懷疑他。

他接着問道:“你怎麼走這一途了?”

韓青戰死的時候,軍功並不算高。雖然追贈了一個爵位,但是僅僅是追贈,雖然賞賜了一些金銀,但是並沒有什麼官職。

韓青的世襲軍職,也在後來的改革之中,被去掉了。

韓鐵城本來想上軍校的,但是母親死活不肯。無他,。她不想讓兒子如他父親一般。想讓韓鐵場考科舉。

只是有一種東西叫做家學,科舉可不是那麼好考的,這才退而求其次。進入學校之中,一步步爬到而今。

馬文升聽了,心中微微一嘆,說道:“天津縣的處罰,不能說不對,畢竟這一件事情,你也是有責任的。”

韓鐵城說道:“屬下不敢有一絲怨懟之言。”

馬文升想了想說道:“朝廷剛剛要我派一批吏員去福建。你就去吧,在天津你的前途不大好辦,但是到了福建卻容易多了。”

韓鐵城立即行禮說道:“多謝大人擡舉。”

韓鐵城並不是傻瓜,他明白,他留在天津,想要有所提拔,之前那一件事情,就是他的軟肋,死穴。

非要熬資歷不可。

這其實也是吏員的尷尬之處。

看似從吏員到內閣,一路暢通無阻,但是真的做,就會知道里面有多少無形的有形的天花板了。

一個不好,就是一輩子是吏員,等臨終的時候,追贈一個九品官職而已。

這纔是很多吏員的常態。

馬文升也不可能對韓鐵城照顧太多。哪怕他也是韓青的兒子。

韓青的人脈多在軍中,而不是在地方。

韓鐵城收拾東西,立即乘船去福建,到了福建的時候就是秋天將至的時候了。

這一路上花費的時間,其實從天津乘船到福建花費了一半,剩下的時間,就是從福州一路向西而去,先轉西南,再轉西北方向,繞了一個大圈子,纔到了寧化縣。

韓鐵城在福建越走越是心涼。無他。韓鐵城雖然是山東人,但是從小在北京長大,又去了天津,這都是大明一等一的繁華之地。

而福建大山之中,又是什麼樣的地方?

說窮鄉敝土都有幾分擡舉。

不僅僅韓鐵城。甚至很多吏員都擔心,來到寧化縣,能不能吃上飯了。

只是皇命在身,不管多擔心,只能一步步的向寧化走了。

到了寧化之後,看着不知道什麼年代的土城,似乎是宋朝的,距今幾百年了,手輕輕一撮,就簌簌的掉土。

而縣衙更是殘破的好像是一個沒有神像的破廟。

這也是無奈何的。

本來就是窮地方,又有官不修衙的傳統。這搖搖欲墜縣衙一日沒有倒,估計就沒有人修的。

而且這些人同樣面對李東陽所面的困難,那就是語言關。好在李東陽早有準備,寫了一個小冊子,對照官話與當地話。

儘量讓這些人速成。

不敢說,讓他們都有熟練掌握當地話,但是基本幾句,還是可以的。

李東陽對這一羣人到來。可以期盼已久了。

李東陽一個人到來寧化縣,倒是拉攏當地一些人手。但是他發現,他始終是一個外人,很多人在他面前信誓旦旦,轉過頭之後,又是什麼樣子,就不知道了。

李東陽又招收了一些學生,他學問很高,精心調教,自然能的得到這些士子的真心,但是人數太少了一些。

根本做不了什麼大事。

而今這一下來了一兩百人,足夠李東陽大展拳腳了。

李東陽召集他們之後,立即宣佈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稅,收秋糧,這一次李東陽不要在縣裡等老百姓送上來,而是帶人到山中,田裡徵收賦稅,並覈查一下寧化縣真正的家底。

就在這些人稍稍修整一二,李東陽就親自帶隊,與韓鐵城一起,離開了縣城,到了鄉下。

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
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