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

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

但是這件事情,一直石家的秘密,很多人都不知道,錦衣衛卻掌握的如此清楚。甚至要比石亨掌握的還要清楚。

石亨說道:“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雲雷一邊說道:“國公不要太小看我們錦衣衛。”一邊轉過頭,對身邊的人說道:“記下來,夾金溝一事,國公認了。”

自從朱祁鎮登基之後,錦衣衛的經費一直在上漲,每年有幾十萬兩之多,如果與東廠經費加在一起,就有百萬兩是上下。

能養好幾萬軍隊了。

但是在外界看來,錦衣衛與東廠在王振之後,都變得沉寂了。

其實是錦衣衛與東廠的力量都放在外國了。

在與瓦刺作戰,與安南作戰,等等戰事之中,錦衣衛與東廠的表現雖然不能算太好,但都是很有存在感的。

在監視大臣,這樣的老本行上,錦衣衛與東廠更是比自己的前輩們要好上不少。

畢竟幹情報這一行的都知道,錢纔是重要的工具。

有錢就有情報。沒錢很多事情都不好辦。

所以,對於錦衣衛來說,很多大臣將領都有暗樁,而且不只是一個。至於石亨這樣重點監控對象,錦衣衛與東廠在他府上到底有多少暗樁,是一個不好說的數字。

真如雲雷所言。

石亨雖然領兵打仗,是第一流的將才,但是在其他方面未免做的太過粗糙了。

錦衣衛想弄明白,根本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甚至錦衣衛這些檔案之中,是比石亨本人,更明白自己做了什麼事情。

隨即,雲雷又一一將很多事情提出來說,比如,幾次大戰之中的殺俘,比如接受蒙古貴族的賄賂,在龍城之中很多作爲。

一連說了數個時辰。

雲雷沒有對石亨用刑,一來是,雲雷出來,這個石亨估計能平安走出詔獄,二來就是他不用從石亨身上得到什麼。

很多事情,人證物證都在。

即便是少數案件不可靠,但是足夠將石亨給釘死了。

雲雷只給石亨說承認不承認的餘地,無數事情,將石亨說得汗如雨下。

此刻石亨的心才陷入無底深淵之中,完全失去了對自己生命的把握,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離開詔獄之中。

石亨畢竟是一等一的人物。

他下詔獄這一件事情,在京師掀起了軒然大波。

一時間無數人都在議論這一件事情。

文官們似乎感受到了風向標,無數彈劾從都察院飛到了大內,一時間石亨似乎陷入人人喊打的死地之中。

勳貴們也有些坐不住了。

紛紛來楊洪這邊找一個對策。

畢竟他們對石亨感情複雜。

石亨之飛揚跋扈,連楊洪都受不了。

要知道楊洪這個人爲人處世很圓滑,雖然不能說沒有脾氣,但是更多時候,不會輕易對某一個人怎麼樣。

讓楊洪都忍不住,其他將領對石亨的意見也是不小的。

當然了,縱然石亨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有一件事情,也必須考慮進去。

那就是正統勳貴三大國公,就是忠國公石亨,昌國公楊洪,營國公郭登三人。縱然他們內部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石亨的影響力一點也不弱。

這就有一個問題了。

那就是石亨如果出了事情,還是被文官彈劾下來了,他們這些人會不會步入後塵之中。

總體上來說,軍中勳貴的節操,其實是比文官精英之中低一些的。

大明下層官員,還有地方官節操如何,這個不好說,有非常清廉的,也有貪污不被發現的。

但是反是能走到內閣大學士之大臣,一般情況下都是節操滿滿的。

而勳貴這邊是什麼樣子的?

即便上層將領們都撈錢,無非是或多或少而已。

朱祁鎮整頓軍法之後,倒是斬斷不少人的手中利益鏈,大多以明轉暗了,就好像是幾個國公府都有好大的產業。這種產業的維持,真沒有一點觸犯國法的地方嗎?

所以,文官將彈劾石亨的那些條目彈劾勳貴,大抵都能打中,無非是程度深淺而已。

楊洪作爲勳貴的代表,這問題自然傳遞到他這裡了。

楊洪也只能傳話下去,穩定人心。讓他們做兩手準備,一手將自己的一些把柄都掃乾淨。一方面,保持沉默,不在這一件事情上有任何發聲。

楊洪將這一件事情做好之後,心中微微一嘆:“石亨啊石亨,你真是好運氣,如果我年輕十歲,非與你爭一爭這主將之位不可。”

無他,楊洪很清楚。

如果皇帝想殺石亨,是不會弄得大張旗鼓滿城風雨的,畢竟石亨怎麼說也算是一個人物,對內對外都是一根旗幟。

這樣的人,死的悄無聲息才符合皇帝的風格。

皇帝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想磨一下石亨的性子。

石亨那個性子的確是需要磨一磨,就好是孫猴子必須戴上緊箍咒才能大用一般。

楊洪知道,石亨最近的經歷定然讓他終身難忘。

只是磨石亨是爲了什麼,自然是大用,也就是西征的主將是誰,已經沒有懸念了。

讓楊洪也有一絲幽怨。

很多明眼人也看出了朱祁鎮的伎倆。

朱祁鎮自然沒有想殺石亨的意思。當然了,也僅僅是現在,石亨的確是在鬼門關之前走了一圈。

如果沒有朱祁鎮改變主意,石亨就已經死定了。

但是即便如此,石亨而今也不是太好過的。

乾清宮之中,朱祁鎮批閱的奏摺。

卻看到了太子的奏疏,這奏疏其實並沒有什麼內容,無非是太子告訴他,他已經到了安南太原,建立了太子行轅。

然後介紹安南現狀種種。

朱祁鎮心中一嘆,暗道:“算算時間,安南的雨季快要結束了。”這幾年都已經成爲習慣了,一旦雨季結束,就是一場廝殺的開始。

朱祁鎮想了想,提拔將太原改爲洪陽。

太原北部是山,南邊不遠是紅河。當然了,這裡距離是有些遠的,但是這個時代的地圖是有誤差的,再加上抽象的劃法。

讓朱祁鎮感覺,安南太原距離紅河不遠,以水北山南爲陽的說法,就定位紅陽。這個名字讓朱祁鎮感覺不好聽。

似乎是有些邪教的名稱,故而朱祁鎮就用洪換了紅。

就是洪陽了。

並交代太子注意不要胡亂發表意見,要多聽郭登與韓雍的命令。要注意安全,防範疫病等等。

兒行千里母擔憂,父親豈不擔憂了?

畢竟這裡與之前不一樣。

之前在大明國內行動,雖然有些危險,但是危險都不大了,畢竟太子身邊護衛沒有大幾千人馬是殺不了太子的。

但是在安南卻不一樣了,且不說水土的問題,單單說安南人心不附,在大明國內,拉起大幾千人馬,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對安南這邊來說,卻未必了。

讓朱祁鎮忍不住多叮囑一些。隨後,他又下旨給韓雍與郭登兩個人,這是強調兩個人的領導權,強調太子是他們的下屬。並不是派太子來督戰的。

畢竟大戰在即。

雖然這一戰,朱祁鎮怎麼看都敗不了,但是依舊不能大意。指揮權不能紊亂。

朱祁鎮將這一件事情做完之後,似乎才忽然想起了石亨,問道:“石亨而今怎麼樣?”

懷恩時時刻刻的注意石亨的情況,這一件事情看似只有錦衣衛出面,其實東廠也在背後支持的。

雖然錦衣衛與東廠實力的壯大,他們都不甘心於僅僅站在幕後。當一個人無名英雄。很多人都將這個案子當做一個契機。

想要讓錦衣衛與東廠在大明政治舞臺上亮亮相。

第九章 蹇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
第九章 蹇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