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

第一百二十四章地震三

此刻雨似乎也變小了。

大隊人馬堆在廣場之上,太皇太后與皇太后,吳太妃,郕王,還有朱祁鎮本人,宮中聚集在一起,太監宮女一時間混雜在一起。

縱然有王振去管,一時間也理不清楚頭緒。

朱祁鎮出來之後,二話不少,讓侍衛將幾個鬧事的人,拉出來,就地處決。

殺雞儆猴。

頓時全場肅靜,只有雨聲了。

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

隨即朱祁鎮又令王振召集各宮總管。讓將秩序理順。宮中才算是安定下來。

忙活這一夜。

天也慢慢亮了。

不過,烏雲遮頂,看不見日頭。

所以天亮表現出,是能見度的延伸,似乎整個視野從黑色的底色,變得成了暗色調爲主,灰色,紅色,白色爲主的顏色。

灰色的是天空,紅色是圍牆,而白色卻是地磚。

天亮了,也到了開宮門的時間了。而地震似乎也遠去,再也沒有餘震了。

朱祁鎮讓王振繼續安排宮中事務,讓各宮的宮人都回到各宮。紫禁城中的建築非常堅固,除卻少數殿宇之後。都是安然無恙。

不過,宮中安然無恙,並不意味這北京城就安然無恙。

朱祁鎮下令免去常朝,他去文淵閣,召見內閣大臣,六部尚書,以及都察院,五軍都督府大將。

另外,朱祁鎮特別召見於謙。

等朱祁鎮來到文淵閣之後。卻發現大臣並沒有到齊。

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已經到了。但是張輔並沒有到了。

朱祁鎮有些奇怪,張輔這個人雖然是武將,但是爲人最謹慎不過了。朱祁鎮召見,只會早不會遲。

除非張輔家中出了事情。

只是片刻之後,張輔就到了。

朱祁鎮一眼就看出了張輔的不對勁,張輔衣服上的褶皺非常多,下半身褲腿都是泥水,頭髮也散開一些,有一絲絲垂在眼前。

全部都是白髮。

張輔頭髮雖然花白了,但是之前花白,卻是黑的多,白的少,而今的花白,卻是白的多,黑的少。

似乎一瞬間老了好幾十歲一樣。

要知道在這個特別注意禮儀的時代,這樣出現在皇帝面前,本身就是一種失禮。

朱祁鎮忍不住問道:“英國公出了什麼事情?”

張輔說道:“陛下,犬子於昨夜去了。”

這一句話,似乎是平鋪直敘,但卻蘊藏着無盡的悲傷。張輔已經不能算是中年了,他幾乎是晚年喪子。

還是他唯一的兒子。

縱然他威名震於天下,那又如何,他這番功名,又不能傳承下去。

一句話說出來,朝中大臣心中也各有感嘆。

畢竟在文淵閣之中的大臣,都是年老了。膝下有子,有孫。正因爲如此,他們纔對張輔的感覺,感悟頗深。

但是對朱祁鎮卻又不一樣。他喃喃的說道:“張忠,就這樣去了嗎?可有遺表?”

張輔說道:“犬子,臨終說過,他一生之功名,就在封建策上,除此之外,別無他言。”

楊士奇眼睛微微一動,他將注意力放在封建策上,心中立即揣測,這封建策到底是什麼內容。

朱祁鎮還想說什麼,卻聽張輔說道:“陛下,犬子之事比不得朝廷大事,臣步行而來,已經看到宮外有好像地方有積水。更有不知道多少房子損壞,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上,臣不敢以犬子害朝廷大事。”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了。”

隨即朱祁鎮不再提,張忠的事情了。

但是他口中不提,但是心中如何沒有感嘆。

朱祁鎮早就知道張忠的身體不好,太醫說隨時都可能夭折。但是知道是一回事,真正遇見了卻是另外一回事情。

此刻再回想封建策,只見這一篇雄文,並非用墨寫的,分明是用血寫的。 WWW●Tтká n●CΟ

朱祁鎮說道:“外面情形如何?”

此言一出,卻無人回答。

朱祁鎮看向張輔,張輔說道:“京衛只是巡視城防,把守城池,城中事宜乃是五城兵馬司。”

朱祁鎮立即看向兵部柴車。

王驥已經南下,而今兵部在柴車掌控之中。

柴車見朱祁鎮看過來,立即說道:“五城兵馬司,僅僅負責緝拿盜賊,管理治安,而今京師地動水災,非兵部可以做的,此事當是工部。”

朱祁鎮立即看向黎澄。

黎澄見朱祁鎮看過來,撲通一聲跪在地面之上,說道:“臣-----,陛下工部人手有限,而北京城又是新建,排水不暢,好多地方都要梳理水道,這並不是工部可以做的事情。而且又涉及到宮內。”

朱祁鎮一聽宮內,心中頓時明白。

大明宮城之中,可是有三個湖泊的,這裡可是京師水系的樞紐所在。

宮城決計不會在外臣的管理之中。但是水卻不說這一件事情。

朱祁鎮看向楊士奇,問道:“首輔的意思是?”

楊士奇說道:“京城重地,利害相關,以臣之見,當派一員重臣,專司賑災。”

朱祁鎮目光落在王文身上。

倒不是朱祁鎮屬意王文,而是楊士奇言下之意就是王文了。

原因很簡單。

大明派出的欽差,大多都掛都察院的銜。

所謂重臣,自然是這個房間之中的人。

但是內閣五人都老了,如果沒有張忠死去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或許會用張輔。

畢竟北京城別的不多,就是兵馬多。而且動用兵馬興起大工,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情了。朱祁鎮考慮到張輔本身也是文武雙全,也能鎮得住那些驕兵悍將。

但是張輔不能做,六部很多人都與這一件事情有關,比如工部,兵部,乃至於戶部。

可以說,順天知府只管北京城外的事情,至於北京城中的事情,卻不是順天知道可以管的,幾乎每一個衙門都在北京城之中,插上一手。

五軍都督府,兵部,工部,戶部,這是外廷的,乃至錦衣衛,東廠,也能插上一手。可以說九龍治水。

對了,也不能忘記順天府。畢竟順天府似乎是北京城的正管部門,他們什麼都能管,但又什麼都管不了。

這就是所謂天子腳下。

在外面被滅了滿門,未必能傳到中樞,但是北京城中,死上一個人,說不定就能上達天聽。

這就是北京城。

但是這樣的北京城,並不是朱祁鎮所喜歡的。

在朱祁鎮看來,北京城城市管理可以說一團糟糕。

北京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其他城市了。在江南,就有不少打行,所謂的打行,不就是現代所說的黑社會。

朱祁鎮當初將於謙放在順天知府的位置上,想借助於謙順利掌控京師附近,但是很遺憾。

于謙在順天知府的位置上,不能說沒有作爲。

于謙鐵面無私,整頓北京上下,處罰了不少紈絝子弟。但是對北京城中的管理也僅此而已,于謙的發力都在北京城外。

畢竟推行開荒,在永定河畔種稻。整頓驛道,並在驛道附近種樹。等等大小事務。現在誰都知道了,于謙是一個能臣。

爲朱祁鎮將來重用於謙,打下基礎。

但是這並非朱祁鎮想要的。

此刻,朱祁鎮卻嗅到了機會的。

朱祁鎮又問道:“于謙來了嗎?”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明白,朱祁鎮屬意的這個重臣,就是于謙。雖然于謙還算不得重臣序列,但是于謙的能力,卻是夠的。

王振立即派人小太監去問。片刻小太監來了,說道:“於大人來了,正準備更衣。”

朱祁鎮說道:“非常時刻,不用更衣了,讓他覲見吧。”

王振立即答應一聲,派人去催于謙。不一會兒于謙就到了。

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章 外戚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
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章 外戚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