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

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

朱祁鎮換了一身衣服回到了乾清宮正殿的時候,內閣首輔劉定之,戶部尚書馬昂,工部尚書王復三個人已經在這裡等着了。

朱祁鎮坐在龍椅之上,輕撫衣袖,說道:“坐,卿等此來,所謂何事?”

劉定之說道:“陛下,今日國丈想要建佛山鐵廠,臣等不知道該如何下手,還請陛下明鑑。”

其實這一件事情到了內閣的時候,劉定之第一反應,就是馬昂不知道該怎麼辦事?

這種事情打發了便是了。還要向上提交?

倒不是劉定之懶政,實在是大明朝廷以兩三萬官僚,管理天下百姓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這其中絕妙之處,不是用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

簡單的說,決計不能將封建王朝的國家機器與後世的國家機器相比。

如果說後世的國家機器,就是一臺精密運轉,有無數齒輪組合而成的機器。他存在本身就有動態的一面。

但是封建國家機器,就好像是一個大木頭架子。

如果沒有大動作,卻也能爲百姓遮風擋雨,但是動作越大,木頭與木頭之間契合的地方,空隙就越大。

最後,還不等木頭腐朽的一天,木頭與木頭之間連接的地方,就已經鬆散的不成樣子了。

從這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事,與民休息。劉定之在下面的時候,還有所作爲,但是到了大明首輔的位置上,卻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實對大明國家機器本質的一種透徹瞭解。

這也是很多人在心中反對朱祁鎮一直折騰的原因。

因爲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如果不是說出這一件事情的人是國丈,而且劉定之更是瞭解到佛山冼家的人與皇帝談了一個時辰左右。

這一件事情還是要壓壓的。

朱祁鎮說道:“以劉卿之意,該當如何?”

劉定之沉吟了一會兒。

如果這個事情交給別人來處理,定然是不明就裡,因爲少府雖然已經是大明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真正將學問從書本上拉出來投入現實之中。真正將目光關注到少府工坊與之前有什麼不同的人並不多。

劉定之是其中之一。

畢竟這很多事情都是劉定之一手創辦的。

劉定之聽朱祁鎮的話音,就知道這一件事情已經無可更改了,那麼就儘量將這一件事情控制在自己的實力範圍之內。

不過片刻,劉定之就有了心思。

劉定之說道:“自太祖以來朝廷都不禁鐵業,雖然有官營,但也有私營,畢竟又馳山澤之禁,佛山鐵廠一事,從原則上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礦山聚衆,鐵業更是如此,臣聽說過,佛山之地,本就鐵業興旺,朝廷還從此地採購過火炮。”

“如果鐵業大興,礦徒十萬之數,再加上嶺南偏遠,一旦有事,臣廣東不能制。故而------”

劉定之說道這裡,眼睛偷偷瞄了一眼朱祁鎮。

希望能打動朱祁鎮。

這也是劉定之最大的擔憂。

遵化鐵廠雖然大,真正說起來,爲遵化鐵廠服務的人,從煤礦,鐵礦到初步加工,冶煉,熔鑄,然後再從鐵廠運輸出來,這一系列行爲所用的人力,已經大體有礦徒十餘萬之數了。

不過,整條生產線都在少府的管控之下。劉定之是可以放心的。但是如果樣的一件工廠放在廣東,放在佛山。

劉定之自然會擔心。

只是見朱祁鎮面無表情,似乎對自己充滿暗示的話,一點反應都沒有,就知道皇帝心意已定,是勸說不過來的。

他話鋒一轉,說道:“故而必須加強管理,防微杜漸。”

朱祁鎮說道:“此乃老成謀國之言,朕年初馳禁以來,各地都有百姓開礦之事,馳礦山以安百姓,朕之願也,但是不肖之徒,聚集於山野之上,心懷莫測,如葉留宗之輩,也不在少數。這就是朕所擔心的。劉卿可有良策?”

朱祁鎮自然不僅僅是爲還沒有影的佛山鐵廠,而是對這種大型聚集人員中多的產業進行管控。

首當其衝的不是工業。

大明的大部分都是手工業,真正能與工業沾點邊的,就是少府的產業,

首當其衝的是礦業。

礦業是聚集流民最多的地方。

這是朱祁鎮馳禁以來變化最大的地方。

這半年以來,在福建,江西,浙江南部,湖北西部,大別山中,太行山中,採礦的人都有很多。

當然了,金銀銅礦數量並不是太多,但是除卻金銀銅礦之外,大明百姓還需要很多礦物,北方最重要的是煤礦。

因爲雖然河北百姓稍稍富裕一些,他們就開始算賬了。

是花一些錢,囤積一冬天的煤好,還是每年秋天都去打柴,囤積起來,到了冬天還未必夠?

整體百姓用燃料的結構,已經從單純的用柴,變成了用煤與柴結合的。互相補充,這也因爲各地人口密度,有沒有煤炭產出,而各有不同。

南方特別是福建,浙江,江西這三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開礦的人更多。

這樣情況,又越演越烈之態。

但是政府管理了嗎?

沒有。

大明官員們纔不會進山去看看礦場是什麼樣子的,不過是看他們在縣城之中報上的牌照而已,交上的賦稅,更是他們說多少,就是多少。

當然了,孝敬錢是不能少。

最多派一兩個胥吏去看看而已。

至於這礦山到底採了多少,用了多少人,這些人有沒有戶口,是不是黑戶,或者這產業繼承,是他們自相殘殺的結果,還是彼此之間聯繫滅口的結果。

這都不知道。

當然了,而今大部分礦產都是剛剛開始。

不能用後世的速度來衡量古代的速度,朱祁鎮的命令纔下去半年時間,這些事情纔剛剛開了一個頭而已。

但是防微杜漸。

大明需要一套管理這種大型工廠礦場的制度。

這個問題,讓劉定之有些爲難。

不是別的,就是很多礦場都在山中。從縣城到山中管理太過困難了

所以,劉定之想來想去,說道:“正以臣之見,首先要分縣,或者多設巡檢司。”

“在礦場聚集的地方,設縣,分管各礦場,如果礦場數量太少,接設巡檢司,專司這些礦場的一切事務。”

“如果礦場在縣城附近,臣以爲當多設一縣丞,專司此事。”

朱祁鎮說道:“朕信得過先生,先生就請列一個章程,呈上來便是了,只是這些事情在中樞總要一個人掌總吧。”

“卿以爲誰合適?”

其實這也是管理的需要,朱祁鎮頻頻加強縣級管理,比如之前一個縣令,而今加了多縣丞管理水利,又加副官管理礦場。又增加巡檢司。

這都是縣以下的管理機構。

而且巡檢司還掌握一定的武力,設在要害之處,盤查路人,檢查奸邪,打擊偷稅等等。

聽起來,似乎像是警察。

朱祁鎮就有意將巡檢向這個方向發展。

只是而今卻不是動這個的時候。

劉定之沉吟一會兒,說道:“以臣之見,當以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至於選誰,卻要陛下聖裁了。”

劉定之之個決定,讓朱祁鎮有些意外。

怎麼說?

朱祁鎮本意是將這些事情放在戶部的。

無他,誰管理誰都能徵稅,戶部總理天下財政,工商稅而今數量不多,但是將來恐怕是要大頭的。

朱祁鎮提前將這個稅種列入戶部之中,也是不願意破壞周忱留下來的天下各稅由戶部統一支配的結構。

只是如此看來,劉定之似乎有些不願意。

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
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