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

第一百四十三章摸底

朱祁鎮將話說到這份上了,張輔還能說些什麼,說道:“臣遵旨,只是臣請給楊洪一點時間。”

朱祁鎮自然知道,這樣的行動,很不妥。甚至可以說有一種任性的感覺。

大明放棄開平,大寧已經十幾年了。

十幾年之間,可以說是滄海桑田。

雖然長城以外一二百里的範圍內,大明還保持着自己的控制權,但是對開平與大寧已經鞭長莫及了。

甚至朱祁鎮從錦衣衛的情報之中,已經有不少蒙古部落在兩處放牧了。只是一方面各大部落不敢輕易觸犯大明,而且蒙古部落都是遊牧,有時間也摸不清楚在這裡放牧的部落是那些。

所以楊洪帶着萬騎北上,很可能遭遇戰事。

甚至如果瓦刺翻臉的話,楊洪全軍覆沒也未必不可能。

朱祁鎮心中翻來覆去的想。

他爲什麼不敢與也先翻臉,原因是他心中沒底,開戰容易,但是打成什麼樣子,朱祁鎮心中很是忐忑。

大明與瓦刺之間和平持續了快三十年了。

上一次大戰,還是忽蘭忽失溫之戰。

這麼多年來,瓦刺軍隊有什麼變化朱祁鎮並不知道,大明軍隊有什麼變化,倒是明白的很。

但是總體來說,即便是審慎如張輔,對瓦刺其實還是有一種蔑視的。

畢竟是手下敗將。

但是歷史上土木堡之變,卻讓朱祁鎮將瓦刺軍隊的戰鬥力在他心中提高了兩個臺階。

朱祁鎮覺得自己沒有底氣與也先翻臉,原因就在於,也先了解他的軍隊,但是朱祁鎮並不瞭解自己的軍隊。

僅僅是通過文書奏摺瞭解的軍隊,在打仗的時候,會打成什麼樣子?朱祁鎮心中真不知道。雖然朱祁鎮很信任張輔,也信任張輔的判斷。

但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朱祁鎮怎麼就能寄希望於張輔一個人的話。即便是張輔乃是大明第一名將,朝廷的柱石之臣。

也是一樣。

所以,他想摸一下底。

不爲別的,看大明騎兵到底行不行。

他甚至希望楊洪這一次出塞能遭遇一場大戰,看看大明邊軍的成色如何。

宣府,大同,乃是京師左右大門。是邊軍之中最精銳的。而楊洪又是被張輔等人一力推薦的大將之才。

如果楊洪帶着萬餘精騎,都不能從草原之上,全身而退。朱祁鎮就必須重新調整自己對勳貴的政策了。

楊榮當初在朱祁鎮面前說過的話,不知道多少次在朱祁鎮心中反覆重現。有時候朱祁鎮想,楊榮所言未必沒有道理。

朱祁鎮說道:“爲什麼?”

張輔說道:“因爲楊洪本部沒有萬餘騎兵,必須從大同各衛抽調。”

朱祁鎮聽了,頓時有些尷尬,說道:“就讓楊洪準備吧,準備好了上報朝廷便是了。”

大明並非沒有純騎兵軍隊,比如三千營,就是純騎兵。但是這些軍隊都在京營之中,地方上的衛所大多是馬三步七的規格。

一個衛所雖然有成建制的馬隊,但是更多是步卒。

朱祁鎮想要楊洪抽調萬騎,必須將附近好些衛所的騎兵都集中在一起才行。

這種從各衛抽調出來的騎兵,固然是精兵強將,但是如果不加以整合的話,就是一盤散沙,如何能打得了仗。

所以,張輔請給楊洪一點時間,卻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朱祁鎮雖然有些尷尬,但是見張輔並不反對,心中反而踏實多了。朱祁鎮這些年鍛鍊下來,對軍隊能不能打。其實並不大瞭解。但是對一個人心思的判斷,卻有幾分漸入佳境。

張輔雖然有些反對,但是卻並沒有太多的擔心,這就說明,張輔個人判斷,這樣一次軍事行動,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的。

不是張輔判斷一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張輔對大明軍隊的瞭解定然在朱祁鎮之上。朱祁鎮心中壓力也減輕了許多。

畢竟就朱祁鎮本人,也不想弄出大明萬餘精騎,魂斷大漠的大新聞來。

朱祁鎮又問道:“武學情況怎麼樣?”

張輔說道:“已經有不少學員已經達到了襲爵的標準。”

朱祁鎮說道:“而今天氣不錯,朕要校閱武學學員,英國公速速去準備吧。”

張輔說道:“臣遵旨。”

校閱武學也是朱祁鎮摸底行動之一。

畢竟對九邊的情況,朱祁鎮只能讓九邊來一次出塞行軍來考察一下,對於京軍,朱祁鎮更願意親眼看看。

特別是他用盡心力培養出來的未來的將才。會是什麼樣子。

朱祁鎮看了看外面的天色,說道:“擇日不如撞日,不如就今日吧。”朱祁鎮忽然生出了突然襲擊的心思。

張輔臉色比變,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立即安排石璟與李大川兩人安排宿衛,也沒有多帶人,不過乾清宮三百侍衛護衛之下,還有英國公,成國公,保定侯,豐城侯四位的護衛,大概有五百人。立即出了宮。

當然了,這也是皇宮距離武學距離相當之近。

而且武學之中數千學士在,足以護衛朱祁鎮的安全。

畢竟這些人都是從大明各地的衛所之中而來,如果這些人都不忠於大明,大明也不會拖到二百多年後才亡。

一到武學,就見一個身穿蟒袍的老太監排衆而出,用尖銳的聲音說道:“老奴拜見陛下。”

朱祁鎮翻身下馬,說道:“劉公公請起。”

對於這個老太監,朱祁鎮卻是非常尊重。

不僅僅因爲他是太皇太后推薦的人,也是這個老太監的履歷。

如果真有一個人物模板來套他的經歷,就是大內高手。

他叫劉永誠乃是直隸人,十二歲入宮,因爲弓馬好,成爲太宗皇帝的隨從之一。跟隨太宗皇帝數次北征。

當時朱祁鎮就知道劉永誠一定是高手,原因很簡單,太宗皇帝弓馬都很厲害的。而且太宗皇帝本身也不是那種坐鎮後方的大將,喜歡親身陷陣,不管是忽蘭忽失溫之戰,還是在夾河大戰之中,太宗皇帝都有身先士卒的表現

特別是張輔之父張玉爲什麼會死,不就是失去太宗皇帝蹤跡,反覆衝進南軍之中尋找,最後力戰而竭。

所以,劉永誠作爲太宗皇帝的隨從,又以弓馬聞名,定然是太宗皇帝親身親衛之一。能活下來,就是不容易。

當然了,如果單單是弓馬厲害,朱祁鎮雖然看重他的功勞,但也不會太看重。

原因很簡單,老不以筋骨爲強。

不管劉永誠當初多麼厲害,但是而今上了歲數了,早已過了衝陣搏殺的年紀了。劉永誠能脫穎而出,更是因爲他帶兵有方。

宣宗征討漢王,還有討伐兀良哈。劉永誠都是親與的。

更更重要的是,劉永誠乃是宣宗親衛,也就是御馬監實質上的控制。

御馬監所有部隊,對皇帝來說,乃是親軍之中的親軍。最貼身的軍隊,一直在劉永誠手中,而劉永誠雖然很少在慈寧宮出沒。

但是滿朝上下都知道他乃是太皇太后的人。

有御馬監在,太皇太后想做什麼,從來沒有阻礙。

在朱祁鎮成婚之後,太皇太后也抽一個時間,將劉永誠交給了朱祁鎮。準確的說,將御馬監各部人馬徹底交給了朱祁鎮。

而是這個時候,朱祁鎮才知道有劉永誠這個大太監。

太皇太后當時就說了,你要是覺得金英爲難你了,你想殺就殺了,但是劉永誠卻不一樣,天家的親軍還是需要用人統領的。

朱祁鎮這才知道,太皇太后一直按着劉永誠,就是不想讓他陷入雙方摩擦之中。

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
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