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

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

大明九邊獨重大同,如果放在整個大明三百年,或許,並非正確的。但是放在明前期這個歷史時代,卻是正確的。

即便獨重大同,而大同的防禦體系,也是一個基於攻勢,而不是守勢的防禦體系。

如果放眼整個大明九邊,同樣是這樣的。

朱祁鎮不願意承認,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明朝的武力巔峰,並非永樂一朝,而是洪武一朝。

在此之後,大明軍力一直走下坡路而已。

這種軍力衰弱,或許在永樂年間並不是太明顯,但是到了他這裡,上層或許還沒有明顯的體會,但是前線指揮官,卻已經有深刻的體會了。

這一套長城體系,其實是將從北方南下的敵人,逼到幾個戰略節點,打一場決戰。

如果能野戰戰勝北方的敵人。這一套體系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看前線指揮官的反饋來看,他們並沒有對此表現出多大的信心。

朱祁鎮看着北京周邊的幾個通道,都沒有做到完全封閉。這也是爲什麼瓦刺能一口氣打到北京城下的原因。

朱祁鎮臉上絲毫不顯,心中卻在反覆激盪。

朱祁鎮忽然說道::“山西鎮就不用說了,說說延安這邊是怎麼回事吧嗎,今年秋天,有千騎進入延安境內,陝西震動。當時卿在甘肅,回程的時候,也是經過延安的,可以爲朕說說嗎?”

徐晞說道:“是。”

他微微一嘆,說道:“說延安,不得不說河套,說起來,延安一向是朝廷內地,而今橫遭兵戈之禍,卻是因爲東勝衛內遷。”

“所謂之河套,就是黃河北上幾字形的河套,這一片地方,多爲沙漠,北爲三面臨河,南下正對延安。”

“西邊是寧夏,東邊乃是東勝衛。”

“一般來說,韃子不會從北方南下,因爲要橫渡沙漠,非其所能,唯有從東西兩側進入,寧夏圍他們過不去,而東勝衛這卻是可以渡過的。朝廷裁撤東勝衛,河套就出現一個缺口,這也是韃子能夠進入的原因所在。”

“延安也開國之戰後,第一次遭遇韃子,故而處置有些失措。”

朱祁鎮想着河套,忽然點在東勝衛原來的地方,說道:“這裡是那個部落?”

徐晞看了看,說道:“乃是瓦刺一部。”

朱祁鎮伸手拿了一根硃砂筆,又在河套這裡圈了一下。

這都是朱祁鎮決定要解決的問題。說實話,朝廷的戰線已經很長了,從遼東,宣大,甘肅,寧夏,好幾個方向,朱祁鎮不想再多一個陝西戰場了。

每多一個戰略方向,不僅僅是代表着更多錢糧的消耗,還有本地百姓的痛苦。所以既然之前韃子或者說瓦刺,並沒有注意到河套之內,朱祁鎮並不想讓他留心這裡。

所以重新東勝衛,封死河套東部,也是朱祁鎮必須做的事情。

朱祁鎮對宣大還是比較熟悉的,他最不熟悉的就是西北方向了,朱祁鎮說道:“說一下,西北幾個軍鎮吧。”

徐晞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西北宛如異域,陛下可知道西夏?”

朱祁鎮說道:“當然知道了。”

徐晞說道:“陛下可知道,西夏之亡,傳言西夏太妃傷了成吉思汗,故而蒙古對西夏大開殺戒,西夏故地千里無人煙,而西北數鎮,正西夏故地也。”

“國朝嶺北之戰,分三路北伐,其中就以馮勝攻甘肅。所過之地,望風而降,結果,嶺北之戰失利,中山王且戰且退,喪兵不少,岐陽王數失馬匹,戰將折損無數。唯獨當時馮勝一路,全師而還,並將西北人口遷徙一空,也不過十五萬口而已。”

“即便洪武以來,大興屯田,遷徙不少衛所,西北實在是人丁不豐。”

人這東西,殺起來很容易,但是繁衍起來,卻不容易了。

如果說宋夏百年戰爭,是嚴重摧毀了西北的生態,那麼元朝對西夏的大屠殺,更是將西北殺成一片白地。

雖然已經是二百年前的事情了。

但是元朝明顯不是一個會休養生息的朝代,也就是西北的恢復,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再加上西北生態破會,而今又是小冰河期,整體氣候偏冷。

西北人口的恢復,一直是相當的難的。

這個時代,沒有人口,就沒有一切。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朝廷的政治生態,如果朝廷立都長安,對西北的態度,就是另外一個樣子,而今卻是北京。

故而西北鬧出的亂子,再大也危險不到朝廷。

會何必投入那麼大的人力物力在這種地方屯田,在這種乾旱缺水的地方屯田。花費之大,是可以想象。

甘肅屯田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水利工程之上的。

不算政治仗,單單算經濟仗的時候,都不是划算的。

徐晞說道:“寧夏還是算好的,一過蘭州再向西,就見到了黃沙侵襲,幾乎連成一線,甘肅一鎮,幾乎都一條直線,就在祁連山北路,靠着祁連山上雪水融化的幾條河流屯種,向北是黃沙,向南是山巒,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的。”

“乃就是蘭州以西,莊浪衛以東這一帶,常常有韃虜潛越。”

朱祁鎮一時間想不明白,這一帶有什麼不對的,徐晞見狀,伸出手指從地圖上劃了一道,朱祁鎮一看,倒吸了一口涼氣

從這一條,直接連通了西寧與草原。

也斷絕了甘肅鎮與陝西的聯繫,如此一來,甘肅鎮就孤懸於外了。

朱祁鎮自然知道,草原民族包括瓦刺在內,在正面作戰攻防戰上,未必能打得過明軍,而且從蘭州,也就是蘭州中護衛到莊浪衛。也是一個城堡挨着一個城堡。

但是朱祁鎮依舊覺得後背有一絲冷汗。

爲什麼如此?

因爲此刻瓦刺的主力就在哈密。

可以說瓦刺西進,在正統七年就已經成爲現實了,不過,瓦刺與哈密之間打了好幾仗之後,哈密已經向朝廷求援了。

而今朝廷之上最大的事情就是這一件事情。

甘肅鎮最西就是嘉峪關,嘉峪關外就是關西七衛,關西七衛之首,就是哈密。

關西七衛其實也不老實,有劫掠商人貢使的行爲,甚至沒有糧食吃了,也不是沒有劫掠過甘肅,與甘肅鎮打過仗。

朝廷之中主體意見,是不想救關西七衛。但是朱祁鎮心中卻不這麼想,今日放棄關西七衛,明日是不是要放棄青海番衛,後日是不是要放棄奴兒干這些衛所了。

一步步放棄,將朝廷的屏障都拱手讓人,且不說,朝廷的威信損失,單單是每讓一步都會讓瓦刺強大一分。

瓦刺的強大,最後還是落在朝廷身上。

但是看着徐晞簡簡單單劃這一道線,朱祁鎮就好像看見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殲滅戰。

如果朝廷要救援關西七衛,只有一條路線,不是別的,就是沿着甘肅鎮,也就是祁連山北麓前進。

而這一段,卻是一個缺口。

距離西寧不過幾百里而已。

朝廷對青海的統治,也是因俗而治,換一句話,那都是一些土司而已,這些土司很多都是從元代遺留下來的 。

且不說,朝廷大軍從北京開往西北一路消耗,單單說,瓦刺真拼命卡着這一條路,幾十萬大軍能在甘肅鎮,這種狹長沒有縱深,缺乏糧食的地帶,能待多長時間。

雖然這僅僅是一個可能,但是卻足夠朱祁鎮夜不能寐了。

朱祁鎮心中嘆息一聲,支援關西七衛的想法,也慢慢淡了。只是對於西北的危機,朱祁鎮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