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

第一百七十章海河方案

朱祁鎮所想,對也不對。

因爲海河這個名詞是明末纔有的。但是海河形成後世地圖上的行動,卻是本朝開國之初,毛主席提倡的一定要根治海河,動用了數百萬人,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條運河,最後才形成了後世的海河河道。

從這一件上來,海河說是一條人工河,也不能說全錯。

阮安說道:“從如果放寬目光,盧溝河的水災在河北從來不是個例。河北這片的河流,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發源於太行山中,季節性很強,可以說,一發洪水都發洪水。”

“而大多數河流都排泄不暢,淤積在三角澱,得勝澱,武館澱,白洋澱,這無數河間窪地,連成一片,如果雨水大的話,就會連接在一起,到時候數千裡地,一片汪洋如同大海。”

“百姓沒於洪濤之間。”

朱祁鎮而今看到這一大面區域,還有觸目驚心之感。

誰能相信,河北居然有這麼多湖泊。而阮安所說的那幾大澱,從現在地理上看,就是從天津以西到,雄州。

而且這不僅僅只有這裡,這樣的湖泊,在河北還有好幾處。

雖然沒有這一個湖泊帶大而已。

真正瞭解這一些情況之後,朱祁鎮甚至有一種衝動,什麼瓦刺也不打了,單單能將這一帶混亂的水系給治理好就行了。

這也是爲什麼在漢魏時代,冀州也是富甲天下,得河北足以立國,而今明代雖然定都河北,河北根本不能支持北方戰事。

想想就知道,幾乎數年一次大洪水,大量的良田都變成了溼地。這些湖泊看似不大,但是一遇洪水,就好像是吹氣球一般膨脹起來。

水利與農業之間的關聯密集之極。

這樣的情況,河北的農業生產能好纔怪。

阮安說道:“爲了朝廷長治久安。奉陛下旨意,應該將治理河北各水系,看做一體。將收攏河北所有河流,皆歸入衛河入海。”

楊士奇說道:“衛河承擔運河一段,如此一來會不會運河斷流。”

“首輔所言極是。”阮安說道:“這事情我與沐敬前輩,已經商量過了。這樣做,不會讓運河斷流,反而會增加運河水量。讓運河運輸量大增。”

楊士奇也不說話了,心中暗道:“就看你們的表現了。”

人們都覺得京杭運河乃是重要的經濟命脈,但是其實上,他們都高看了運河。

因爲這一條運河的承載量並不大,還需要大量的維護。

明代的最高記錄,就是六百三十萬石,就是宣德年間的紀錄。後來被額定在四百萬石之上,大概是朝廷覺得,這個數目最經濟。

又能供應朝廷所需,不至於了勞民傷財。

即便如此,朝廷一家的運輸量,幾乎將運河給站滿了。

很多時候,運河上都一船挨着一船,特別是過山東的時候,船閘之前,排上幾天隊都是很正常的。

漕糧運輸一趟要走上一年。

可見大運河並非想象的那樣用有。

運輸量在哪裡放着。

當然了,山東這一帶是一個瓶頸地帶。畢竟過山東的時候,可是一座船閘挨着一座船閘。其他地方好要一點。

這並不是說,運河不重要,如果不重要的話,明代也不會形成一道,運河城市帶,是北方比可比南方的繁華地帶。僅僅是說,運河遠遠沒有所有想象的那麼重要。

阮安見楊士奇不說話,心中這才鬆了一口氣。

可見楊士奇積威之重。

隨即將朱祁鎮心目之中海河方案,說了出來。

阮安先定下總原則,也就是將所有河流都歸入運河,並從天津入海。但是很多地方都要細細勘探。

一時半會不可能動工的。

但是定下來的工程就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三角澱連通衛河的工程,這個工程並不算太大。畢竟兩者相距並不遠。

第二個工程就是擴寬衛河入海段。

也就是衛河從天津以下,到達大海這一段河流。

這一段河流被人稱爲海河。

不擴寬的話,這一條河道根本不能支撐這麼多水從這裡入海。

其餘其他河流該如何下手,而今暫且不說。

隨即阮安又轉到了盧溝河上面。

阮安說道:“對盧溝河修繕,有這樣幾個原則,盧溝河不過三角澱,而流入北運河之中。從北運河到天津入衛河河道入海。”

“其二,截彎取直。減少河流對堤壩的傷害。”

“其三,就是採取束水攻沙之法。減輕泥沙堆積在河牀之上。”

阮安一邊,一邊領太監從下面取來一張地圖,正是盧溝河流域地圖,上面有一道新畫出的河道,從上游直接連通北運河。

就是阮安準備的新運河。

黎澄聽了,說道:“這束水攻沙到底是什麼辦法?”

阮安聽了,微微一笑,說道:“黎工部請稍安勿躁,容在下,一一解釋。”

“爲什麼,要讓盧溝河繞過三角澱,與北運河相連,卻是因爲事有輕重緩急。將三角澱連通運河,到底會出什麼情況,一時間,我們還不能確定。”

“最少要確定一件事情,三角澱的湖水,會不會倒灌衛河,這一件事情,我們還拿不準。但是盧溝河而今情況,是刻不容緩。”

“所以,先治盧溝河是當務之急。”

“只有讓盧溝河如海,才能讓盧溝河下游暢通。所以必須新挖河道。”

“至於截彎取直,自然是因爲新挖掘的河道,自然一併做了。”

所有人都暗自點頭。

什麼治理河北所有河流這樣大計劃,眼前的這些大臣們都有些懷疑,懷疑皇帝能不能辦得到。但是對盧溝河的治理,卻是所有人都期盼的。

畢竟大家都在北京,是切膚之痛。

阮安說道:“至於束水攻沙,卻是皇帝陛下天縱之才,纔想出如此妙法。”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阮卿無須過謙,你的功勞,朕還能奪了不成,繼續說吧。”

聽了朱祁鎮的話,下面的大臣頓時會意。

似乎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定然是阮安或者是沐敬想出來的,不過想給皇帝臉上貼金而已。但是知道歸知道,但是他們自然是懂事的人,決計不會戳破的。

“是。”阮安說道:“來人,上沙盤。”

一時間十幾個身強力壯的大漢擡着兩張大桌子上來。

這兩張大桌子上面,卻是堆滿了各種沙土,石頭。中間還擺出一條河道來。又有人提進來一桶桶的水。

上面有一個搖動的水車。

只要搖動就在桶裡的水流提入桌子上,順着桌子上的河流,從另外一個地方流下來。

此刻的阮安雙眼放光,一股莫名的魅力從阮安的身上散發出來,甚至一度將朝廷之上其他人的風範給壓下來的。

果然,一個人進入自己得意的領域之中,就要一種自信。

今日的阮安與平日謹小慎微的阮安,根本不像是一個人,只是阮安自己並沒有察覺。他似乎還沉浸在當時朱祁鎮給他解說這四個字的情緒之中。

阮安說道:“天下自然之理,水利下也。而爲什麼各地泥沙堆積,加高河牀,是因爲水速減慢。”

“所以加快水流速度,水力下切,自然能將河牀切深,根本不用人力爲之,此乃假借天力爲人所用也。”

很多事情說穿了,一文不值,但是沒有說出之前,卻是隔絕天壤。阮安此言一出,下面的人都變得有些詭異。

連楊士奇都有一點按捺不住了,問道:“阮太監,此言當真。”

阮安說道:“自然是當真。”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