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

第一百二十八章楊文正

朱祁鎮不想在這一件事情上,多做糾纏,說道:“好了,事情都過去了。就這麼辦吧。”

朱祁鎮此刻才感到了做皇帝的快意。

並非誰都有三楊的威望。

三楊一去,內閣之中資格最老的大臣,就變成了胡濙。

但是胡濙一副養老的樣子,除卻禮部的事情,從來不開口說話,最近朱祁鎮給他加了事情,就是關於黃鐘律管之事。更是不管閒事了。

至於張輔也是如此。除卻軍事之外,其他事情也一概不管。

至於剩下內閣成員,最有威信的曹鼐與王直,他們兩個人加起來,對朱祁鎮的壓力,也沒有半個楊溥。

朱祁鎮這纔是嚐了一把乾綱獨斷的癮。他隨即說道:“楊首輔爲國家效力幾十年,勞苦功高,朕以爲當諡爲:文正。諸位以爲如何?”

“陛下,”胡濙不得不說話了,說道:“東里公諡號文貞,勉仁公諡號文敏,楊首輔功績在兩人之下,臣以爲不當越過這兩人。”

文臣的諡號之中,文正是第一等級,而文貞是第二位。甚至有的朝代沒有文正,文貞就是第一了。

楊士奇作爲內閣首輔近三十年,輔助太宗,仁宗,宣宗,還有朱祁鎮四位皇帝,沒有出過差錯,而且在幾次皇位交替之中,都立有功勞。

特別是在正統初年,三楊輔政,恢復了大明的元氣。大概是因爲兒子的原因,終究沒有得到文正的諡號,只能低了一級。

不過,即便如此文貞也沒有幾個人可比了。

至於楊榮比楊士奇還差了不少,卻是因爲楊榮這個人行事,有些地方不符合儒家價值觀。比如宣宗平了漢王之後,楊榮建議剪草除根,平了趙王。

還有在宣宗廢后之事上,他非但沒有勸阻,反而幫宣宗出主意糊弄太皇太后。等等,這都是黑點。

所以楊榮的諡號並不太高。

就楊溥一生功業來論,他前半生是遠遠比不上楊士奇與楊榮的,一直到他掀翻楊士奇之前,他一直是被其他兩人壓制着。

他作爲首相,也沒有幾年時間。

這幾年時間雖然做的不錯,但並非沒有污點的,比如因爲王振引起了一連串大案,比如葉留宗鄧茂七之亂,等等。

怎麼也不該弄一個文正。、

朱祁鎮說道:“胡先生此言差矣,楊首輔秉政以來,修建河北水利,使得河北百姓免於旱澇之災,改革鹽稅,推行曬鹽法,鹽稅大增,以至於現在府庫再無憂慮,更不要說整頓吏治,清理貪污。完善巡撫制度,更有遺策,改易戶部,兵部,工部職能,如是種種,朕而今思來,都有不勝眷戀之情,先生治天下不過四年,則天下得其廕庇。漢武侯言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先生實爲之也。”

“如此先生,怎麼不可能得一文正?”

朱祁鎮與楊溥之前的對話,都有商輅在一邊記錄,所謂之起居注。唯一當日最後的對話,並沒有記錄。

而今楊溥都死,朱祁鎮就當做楊溥最後那一段話不存在。

他要無限推高楊溥。自然是做給活人看的。

朱祁鎮細細回顧與楊溥合作這幾年,總體來說,雙方還是合作愉快的。楊溥是真心實意的想做些事情。朱祁鎮交代的事情,楊溥絕對不能做的,就頂回來,覺得能做的,就全力去做。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愉快。

但是總體來說,大明是在蒸蒸日上的。甚至上升勢頭很猛。

這就可以從,大明賦稅增幅,與各地流民數量減少幅度,可以推算出來了。

朱祁鎮自然想讓滿朝文武知道,凡是願意與他合作的人,朱祁鎮保證身後之名,所以他想延續與文臣集團,這種大合作小摩擦的蜜月期。

胡濙不再說話了。

就胡濙本身來說,他根本不想反對朱祁鎮。

畢竟胡濙是看着朱祁鎮一點一點長大,他知道當今不好惹。而且他一心放在養生之上,已經多次向朱祁鎮請辭了。

如果朱祁鎮準了他,說不定胡濙就要在武當山做一道人了。

只是朱祁鎮見胡濙鶴髮童顏,行動之間,比尋常年輕人還敏捷多了。自然是不肯放他走。

朱祁鎮覺得,胡濙在政治上沒有企圖。讓胡濙管着禮部,最少禮部也少找朱祁鎮的麻煩,否則換一個想在朝廷上建立名望的大臣,朱祁鎮就煩惱多了。

畢竟,朱祁鎮本身是一個不太在意禮節的人。

但是宮中更是繁文縟節多,如果真挑朱祁鎮的毛病,朱祁鎮處處都是毛病。禮部尚書在禮法上挑皇帝的毛病。

皇帝還沒有辦法。

朱祁鎮一心一意要將胡濙放在大學士的位置上養老了。就是胡大爺在大學士的位置上,每天來內閣簽到就行。

反正胡濙當了幾十年禮部尚書了,對禮部的事務,閉着眼睛都能處理好。而且禮部都是清水衙門,除非是科舉年,否則真沒有什麼事情。

胡濙似乎也參悟出來朱祁鎮這一層意思。如果不是這一件事情,牽扯到禮部,胡濙也不會出來說話。

但是胡濙出來說話,僅僅是開了一口頭。

在他想來,後面有人該接着說,畢竟楊溥雖然不錯,但是封文正,有些太離譜了一點。要知道從大明開國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文臣獲得這個諡號的。

有人說方孝孺諡號文正,但是方孝孺這個諡號乃是南明追封的。最少在這個時間段之內,是一個也沒有的。

楊溥怎麼看,都是承擔不起這個名號的。

只是胡濙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

每一個人出來說話。

原因很簡單,內閣七個人之中,現在空缺一位,張輔是不會在這件事情上發言的,胡濙已經說過了,剩下五個人之中,曹鼐剛剛得了楊溥遺贈。成爲內閣首輔。怎麼也要念楊溥的好。這一件事情,或許有些不大合適,但是他不適合說。

而馬愉,高谷,都是楊溥的學生的,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們自然要閉嘴了。讓他們違心贊成,卻是有一點難,讓他們極力反對,更是不可能。

畢竟是自己的老師。

至於王直見所有人都不說話,他說話有什麼用?

他剛剛被朱祁鎮給懟回去,也不願意再惹怒朱祁鎮了。

這也是內閣之中,缺少一個核心的表現。

朱祁鎮說道:“既然大家都贊同,這一件事情就定下來了。”

隨着這一聲令下,大明第一個文正公,就此出爐了。

楊文正公這四個傳了出來,幾乎滿朝文武一片譁然,不少人都上書反對,楊溥與這兩個字實在是不相符。

朱祁鎮將這奏摺集中在一起,在某日早朝之中,道:“楊溥輔弼之功,傳道之德,朕願意以師禮待楊溥。文正諡號,不足以言楊公之德萬一,從此滿朝文武不許再議此事。”

此言一出,不出旬日就傳遍天下了。

一時間,楊溥與當今君臣知遇之情,被寫進了話本之中。幾乎可以比漢昭烈,與諸葛武侯了。特別是楊溥死後被封爲文正的同時,也葬入皇陵。更是文臣莫大的榮幸。朱祁鎮還下令在石首爲楊溥建立祠堂。各種恩典加在一起,更讓感嘆君恩之厚。

朱祁鎮這舉動,擡高了楊溥的同時,也變相擡高了自己。特別是朱祁鎮將很多功勞都加在楊溥身上,甚至民間的名聲,楊溥有超過楊士奇的趨勢。

三楊泉下有知,或許萬萬沒有想到,跟隨他們大半輩子的小老弟,在生命最後幾年,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八章 斷事官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
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八章 斷事官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