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

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

而且洪武年間,將私鑄銅錢也並沒有定什麼重罪,這是政府對銅錢的定位造成的。

大明對銅錢的定位,就是輔助定位,規定百文以上具用鈔。銅錢流通有限,自然不用多費心管理。

只是而今時過境遷。

楊溥說道:“陛下英明。”

朱祁鎮說道:“先鑄銀錢,這銀錢下去,做一版去除方孔之後,再讓朕看看,重申禁私錢之禁後,朝廷也要想辦法多鑄錢了。”

周忱心中一動,欲言又止。楊溥卻立即開口說道:“老臣下去之後,立即去安排。”

周忱立即低頭,將口中想說的話,吞了下去。

朱祁鎮卻沒有注意到周忱的表情,他也知道,事情要一步步的做。錢法的事情,暫且推進下來。將重點再次拉回到鹽法之上。

周忱的鹽法的中心思想還是沒有變的。就是民作,官收,官總賣,民分銷總原則。朝廷只需在鹽場附近駐紮幾個官員。就可以掌控鹽利。省卻了大量的行政資源。

總體來說,也方便操作。

不過,周忱這一段時間上,也有一些修補。就是在大明原有的計口配鹽的原則上。允許地方官員以官府的名義買鹽。

所謂計口配鹽,其實大明食言買賣的總原則之一。

朝廷所定的鹽引是從哪裡還來,就是各地人口統計,某地人口多少,就計算當地人口所用食鹽多少。定多少鹽引。

百姓從官府這邊買鹽,也是要掏錢的。一般是以米換鹽。

不過數量不多,洪武年間,太祖皇帝特別說,這種稅收被稱爲鹽米,是重徵困民,所以特別交代,不準折米。

一般來說,如果你從官府這裡買鹽,是可以不交這個錢的。

但是你要知道政府的德行。定下一個賦稅很容易,但是減輕一個賦稅卻很難了。

在永樂年間,又出現的變化。就是朝廷面對寶鈔價格一步步下跌。想了很多辦法來挽救寶鈔的價格。

很多人覺得寶鈔價格暴跌,是朝廷一味發行,不回收寶鈔。違背了經濟規律。

卻不知道,大明前期,爲了挽回寶鈔做了不知道多少努力。

其中將這種鹽米的賦稅,改爲了鹽鈔,規定全部要交寶鈔。還有什麼商稅,幾乎除卻基本的田賦不變之外,其他賦稅都是收寶鈔。

但是效果一點都不好,依舊江河日下。

到了而今,一些地方官也不願意收寶鈔了,在這上面很多地方都將這個賦稅折色了,從收寶鈔變成了收實物,比如布匹什麼了。

這也是周忱擔心,在鹽稅上收稅太多,影響民生,故而先減稅。雖然不多,但是對民間也是一個利好。

朱祁鎮自然沒有不准許的。

只要鹽稅能補上來這個缺口,就毫無問題。

增加這個補丁之後,朱祁鎮又與楊溥重新審視了一下鹽法。就準備在下半年,先在長蘆鹽場試行,然後明年推廣到沿海所有的鹽場,再用三年時間,將雲貴,四川的井鹽,山西陝西的池鹽都變成這個模式。

總體來說,大概三年之後,鹽稅纔會達到而今的三倍或者四倍,具體情況如何。不僅僅朱祁鎮不清楚,周忱也不敢打包票。

周忱說道:“臣以爲戶部侍郎王佐,曾經在長蘆監管過鹽政,此事就由王佐負責長蘆之事,如果長蘆之事一切順利。再將新法在各鹽運司之中推行。”

朱祁鎮點頭,說道:“這是老成謀國之道,而今有這一千萬兩銀子打底,有些事情不用做得那麼急,寧可緩一點,不可出錯。”

周忱說道:“陛下聖訓,臣牢記在心,須臾不敢或忘。”

朱祁鎮說道:“正好,朕還有一件事情,想與兩位商議一下,曬鹽法之事,,兩位知道嗎?”

楊溥微微捻鬚,說道:“老臣知道。相傳乃是宋代陳應功所創之法,只是本朝開國之初,太祖皇帝定鹽法,卻沒有用此法。”

朱祁鎮問道:“太祖皇帝爲何不用此法?”

這也是朱祁鎮心中的疑惑。

這一兩個月時間,錦衣衛與翰林院兩邊都在行動,錦衣衛自然是分佈各地專門調查各地曬鹽法的實際問題,而翰林院進士們也將曬鹽法從一堆故紙之中翻出來。

實際上來說,曬鹽法的歷史很悠久。

山西解鹽就是用曬鹽法制鹽的,不過這是因爲解池的天然情況。但是在明代曬鹽法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但是太祖皇帝卻統一天下所有鹽場都用煎鹽法,狠狠的打擊了福建曬鹽法的發展。

楊溥說道:“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曬鹽法並不完善,多依賴福建的氣候,至於其他各地能不能實行,還是未知之數,天下各地鹽場統一用煎鹽之法,朝廷以穩妥起見,自然不會用曬鹽之法。”

“其次,就是煎鹽法有利於朝廷管控私鹽。”

隨即楊溥詳細給朱祁鎮解釋起來。

煎鹽法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在朝廷看來,卻是有一個大好處,就是竈戶並不能單獨生產鹽。

煎鹽法,需要大量的柴火,還有大鍋,勞動量非常大,所以也需要大量人協作。別的不說,單單說煎鹽所用的大鍋,重達千斤,決計不是一家兩家竈戶可以置辦的。

所以,竈戶所生產的鹽,那麼在超出朝廷定量之外的鹽,也是在朝廷掌控之中的。生產環節被朝廷牢牢把握住了。

這一次查辦私鹽大案,也顯露出來這個特點,如果沒有人與鹽場之中內外勾結,就沒有私鹽。

但是曬鹽法,卻不一樣了。

曬鹽法減少了太多的工序,雖然對海灘的要求還有一些,但是總體來說,並非那麼嚴苛。

且不說大明海岸線上並不是所有人想象的人煙稠密,即便是朝廷能管控住海岸線,但是海外的一些小島,能管控住嗎?

這樣一來,曬鹽法推廣開來,在管控私鹽上面,卻是難多了。即便產量大增,如果私鹽橫行的話,對朝廷是好是壞,還真不好說。

想要保密也是不可能的。

想想就知道,大明衛所缺額就有一百多萬了,而竈戶過得這麼苦,他們沒有逃亡嗎?只是之前逃亡了,也不可能在其他地方製鹽。畢竟生產工具什麼的都在鹽場,他們光有人是做不了的。

如果推廣曬鹽法的話,這些將技術帶走了。根本就是擋不住的。曬鹽法將食鹽成本進一步降低。

但是不管官鹽成本如何降低,都是打不過私鹽的。

畢竟有高額的鹽稅在裡面。

而且食鹽的市場基本固定,就大明這一片地方,煎鹽法也是可以滿足的。從保障國家稅收上面。

曬鹽法其實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朱祁鎮聽了,頓時從大腦深處翻出來不知道多少年間,感覺晦澀難懂的話語。

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匹配。

眼前這不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嗎?

如果後世人看,定然覺得明代人愚蠢之極,不用效率更高的曬鹽法,反而有浪費更多的煎鹽法。

但是細細分析下來,每一個做決策的人,未必是傻子,而是有他們特有的歷史語境。

朱祁鎮細細想來,與瓦刺大戰,需要大量的錢財,鹽稅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柱,而曬鹽法不利於保障鹽稅。這種層層推導下來,朱祁鎮的決定自然也應該是壓制曬鹽法,甚至禁絕。

但是朱祁鎮的價值觀讓他感覺,這簡直是一個悖論。

而且朱祁鎮只覺得那一點有問題,但是到底是什麼問題?一時間想不出來。

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九章 瓦刺
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九章 瓦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