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

第一百二十六章遺折

“皇上駕到。”一公鴨嗓子高升道。

楊溥院子裡面這些人都愣了一下,紛紛拜倒在地面之上。

朱祁鎮一揮手,示意他們起來,徑直來到了楊溥的臥室之中。

此刻的楊溥已經沒有了呼吸,被一牀錦被蓋住了頭。從露出嶄新的官靴來看,就知道已經給楊溥換過衣服了。

人剛剛死的時候,還是軟的,時間長了就會僵硬。所以一般情況之下,都會抓緊時間更換了壽衣。

雖然現在的壽衣,有各種各樣的款式,但是在古代的壽衣,一般都是正裝,對於官員來說,一般都是官袍。

朱祁鎮不忍心去掀開錦被。看這個老臣的最後的容顏。

因爲每一個人死後,不管怎麼樣的化妝,死人總是比活人難看。

朱祁鎮長嘆說道:“範弘。”

範弘說道:“奴婢在。”

朱祁鎮說道:“楊首輔的後事,由你們來辦,定要辦的風風光光的,還有在朕的寢陵附近給楊首輔找一塊風水寶地,朕在九泉之下,再與楊首輔論證。”

“先生。”朱祁鎮心中暗道:“我會讓你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我是對的。”

“陛下,”一個老僕跪地道:“這是老爺的遺折。”

朱祁鎮一看,老僕雙手捧着的並是一個奏摺,而是一個匣子。

正是密揭。

內閣大臣都有密揭直奏君前的權力。

朱祁鎮一看就知道,楊溥這一封遺折是早就寫好的。

朱祁鎮示意讓範弘收起來。就離開了這裡。

因爲不離開這裡,恐怕楊溥的喪事是辦不下去的。

朱祁鎮回到宮中,就打開匣子,看起了楊溥的密摺。

楊溥寫了很多很多,洋洋灑灑盡萬字,從各個方面說明了出朝政的看法。但是對自己的私事,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他所住的府邸,乃是皇帝賜宅。在他死後,讓朝廷回收。

因爲永樂年間北京初建的時候,當時建立起很多官房,分配給各級官員居住。但是這種居住,是類似宿舍的性子,也就是你當這個官,你就可以一直住下去,但是你罷官了,你就要離開房子了。

但是卻有很多官員霸佔朝廷房產,將官產當成自己的了。乃至於傳於子孫。以至於而今朝廷官員房屋分配不夠,讓不少官員在外租房子住,大大增加了京官,特別是下層京官的生活負擔。

雖然朱祁鎮將寶鈔換成銀元實發,算是變相的漲了工資。但是總體來說,下層官員俸祿還是有些緊巴巴的。

楊溥願意以身作則,不佔朝廷便宜。

但是問題是,楊溥的院子與其他官員的院子性子不一樣。

楊溥的院子是御賜。是皇帝的賞賜。而不是官府分配的住房。

朱祁鎮自然不原因,只是看楊溥所言,他一家都在湖北石首,小一輩子沒有出息,即便給他留一個京城的院子,又有什麼用?

而這個京城的院子,乃是楊溥最大的資產項了。

朱祁鎮感動之餘,不好違逆楊溥的意思,叫了範弘,說道:“派人去楊首輔家鄉,爲楊家置辦千畝良田,一切費用都從內庫出,就是朕賞賜石首楊家的。”

範弘說道:“是。”

朱祁鎮這才細細的品讀,楊溥對於國事的意見。

楊溥首先表明的態度,本朝四帝知今上,祖宗法度運行日久,百弊叢生,是有改革的必要的。

這一點,朱祁鎮不知道是楊溥的真心實意,還是對朱祁鎮的應和。

畢竟,朱祁鎮的政治態度,對大明尚書以上的官員,從來不是什麼秘密。

朱祁鎮繼續看下去。

楊溥接着說利不百,不變法。所以他主張有限度的對大明制度進行修修補補的,而不是大規模的變法。

怎麼樣的修修補補,就是重修大明律。隨即說出了大明律的種種弊端。或者說在司法實踐上,與大明律條之間的背離。

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這一件事情。

因爲朱祁鎮很少接觸到法律層面的問題。

沒錯,朱祁鎮接觸的問題,大多是法律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葉留宗與鄧茂七做亂,水旱蝗災,大明律條即便寫得再完美,也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

一般法律能夠解決的了的問題,朱祁鎮根本不過問,按章程辦就行了。

對這方面的疏忽,讓他從來沒有感覺到大明律是有問題的。

唯有楊溥這種長期主持朝政,對上上下下全面瞭解的大臣,才知道,有些律條根本實行不下去的,最典型的是太祖皇帝剝皮充草之律。

朱祁鎮處置的貪污犯,輕重各有判決,卻從來沒有一例真正剝皮充草。

這很明顯就是法律律條與現實實行之間的脫節。

這一條還是最明顯的問題。

至於其他不明顯,隱藏在暗處的潛規則,又有多少,朱祁鎮卻不知道。

這一件事情,他細細思索了好一陣子,心中暗道:“這的確是好大的關節。”

雖然朱祁鎮很想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是現實情況如何,朱祁鎮也是知道,別的不說,單單說楊士奇之子殺人案,與政治關係緊密之極,拖延了數年,是因爲難以偵破嗎?是因爲法條難斷,清理糾葛嗎?

不,就是因爲楊士奇當政。

所以,朱祁鎮很清楚,大明律並不是來懲罰以他爲首的大明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但是對於最下層的百姓。大明律,也就是大明的王法,或許就是他們最後的指望了。

所以法律出現這樣的問題,朱祁鎮豈能坐視不理。

朱祁鎮又想了想,決定暫且放放。

倒不是因爲瓦刺大戰,一來是慢工出細活,在法律條文的修訂上,容不得大刀闊斧的幹,只能一點點的推敲。

二來,朱祁鎮不想立即修訂好了。

很明顯,他修訂好了之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法律條文都很少變動了。但是朱祁鎮想往裡面摻雜私活,也不容易了。

所以,朱祁鎮將這一件事情向後壓壓。最好能用一部法典,來囊括朱祁鎮所有的改革內容。

當然了,不大改,不代表不小改,具體怎麼辦,朱祁鎮一時間也沒有理清思路。不過,他有的是時候。

他手持硃筆,在屏風上又寫下三個字:“大明律”。

隨後朱祁鎮又看下面內容。

經筵這兩個字,再次出現了。甚至楊溥還推薦了人選,就是薛瑄。並推崇薛瑄乃是天下理學之冠,學問精神,當世朱子,天下無所匹敵。即便是楊溥也甘拜下風,望塵莫及。

這個人朱祁鎮也是聽說過的。

是當代理學的代表人物。

其實朱祁鎮在親政以前,經筵與講學是沒有停過的,朱祁鎮在學業上還是很勤奮的,但問題是親政之後,事務繁多。

朱祁鎮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後日,最後日講取消了,經筵每月一次,漸漸變成了每年兩次。春秋各一次。

根本就是禮節性的。

畢竟朱祁鎮每天最少忙八個小時,多則熬夜通宵。怎麼可能還日日上學。

所以纔有楊溥重開經筵的說法。

前文也說過,雖然說理學是大明官方學說,但並不是說明初理學就是學問的主流。最少如開國之處的劉伯溫等人,未必是純粹的理學門徒。太宗時期姚廣孝,還專門寫過詆譭儒家的書,照樣刊行。

理學的興盛是與文官集團的興盛,是有直接關係的。而三楊等人雖然是文壇領袖,但是他們更多是政治人物,在文學經義上並沒有下多大的功夫。

他們所謂的館閣體,其實不過是一種官樣文章而已。

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章 諸子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
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章 諸子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