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

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

張宗周雖然是瓦刺使團管事的人。但是明面上的負責的人。卻不是張宗周,張宗周的身份不過一賬房先生而已。

在進入獨石堡之後。

張宗周感到了久違的漢人的氣息。他其實也沒有想過,有生之年,還能回到內地來。心中自然有無限的感慨。

他很快就這些感慨都收了起來。

他開始視察宣大的防務。

宣大防務幾年之內,才被兵部尚書給重新修繕過,很多修繕的痕跡很是非常新的。

大城,千戶堡,還有各種各樣的烽火臺,與壕溝木柵欄,再與當地的地勢山脈整合在一起,簡直是一道天然的防線。

能夠大軍決戰的地方,也不過數次。

這一條防線,不應該是銅牆鐵壁,而是一張大網,任何獵物進入這一帶,都會因爲種種原因被停滯,被阻塞,然後迎來與大明軍隊的正面決戰。

張宗周,心中暗道:“他日南下,最好不要在這一代決戰。”

越發深入張宗周就在宣府城下,看見一個新東西,就是他早已聽說過不知道多少遍的馳道。

但是很多的東西,不管別人說多少遍,都不及自己看一眼。

張宗周僅僅是看了一眼,就心如死灰,呆呆的愣在那裡好長一段時間,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這馳道看起來很簡陋。

不過是夯土地面上鋪上兩道木軌,而木軌下面有一道道枕木固定而已。

但是張宗周看了好一段時間,平均不到一柱香的功夫,就有一輛馬車奔馳而過,看車廂最少能裝載十石糧食。

別人不知道,張宗周作爲瓦刺麾下漢人幕僚第一人,自然是很明白這代表什麼,代表大明的後勤壓力大大緩解。

甚至代表大明對草原上的進攻能力正在恢復之中。

大明對草原上進攻的慎重,一方面在於太宗後期數次出師無功,另一方面卻是在於糧食的消耗。

草原上運糧太難了。

即便不算蒙古人對糧道的騷擾,單單說惡劣的自然環境,就讓大明士卒望而卻步了。

太宗在北伐的時候,也餓過好幾天肚子。減餐限量更是家常便飯。

大明不是沒有糧食,而是後面的糧食運不上來而已。

有了這個辦法,糧食運輸的耗損大大減少。幾乎就等於大明國力的攀升。

尋常探子,自然不能如張宗周想得那麼深刻。所以張宗周即便是知道大明在修一個名聲馳道,但是具體情況還是不清楚的。

“不能再等下去了。”張宗周心中暗道:“越等大明只會越強,南朝皇帝是一位英主。”

張宗周還沒有到京師,就已經將下定了決心。

來到京師之後,瓦刺使團被要求在城外安置,而他們的安置地方,卻是大明數支軍隊的包圍之中。

這是慣例了。

當瓦刺使臣超過一千之後,這就是必然手段了。

畢竟大明都城,天子腳下,總不能讓瓦刺的軍隊自由活動吧,所以大部分瓦刺使團,都處於這一種半監管的情況下。、

真正能自由出入營地的,不過是少數人而已。

而張宗周自然在少數人手中。

他帶了兩個侍衛,就走在大明的大街之上。

北京城比許多年前繁華多了。

這種繁華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就是大明的國力整體上來說,還是蒸蒸日上的。北京作爲大明都城,自然也在快速發展之中。

其次就是朱祁鎮在京師建立好些學員,水利學院等等學院的所有學生已經超過了萬人。要知道這些上課的學生,大多都是富戶。

畢竟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上學的。

這麼多人口聚集,更是在北京城南形成一座小城了。

其三就是北京獨特吏員制度了。

整個大明也就是北京這裡,所有吏員都不是世襲的,而是考試進入的。類似於公務員。再加上北京城每年最少要數萬兩的收入,是整個大明最富裕的幾個府之一。也能支撐起這樣的體制。

所以北京吏治要比其他地方都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又吸引了人員聚集。

張宗周卻不知道其中細節,他卻從貨物糧價上看得出來,黃驊決口對大明的影響,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深。

不過,他只是走馬觀花,他想要深入瞭解大明,就要見一見一個一直在北京城中的活着的人。

只是北京城乃是錦衣衛的天下,可以說瓦刺每一個能進城的人,都在錦衣衛的監控之中,他想見誰,都要細密的安排。

否則就是惹禍上身了。

張宗周還在細細等待機會,卻不知道,他所出的試探已經在內閣之中炸開了。

文華殿。

“臣以爲萬萬不可。”胡濙滿頭白髮都要豎起來了,他怒喝道:“有太宗之遺訓,‘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蕃,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朝廷當鑑於兩宋之教訓,從無此舉,而今區區瓦刺敢有辱天朝,臣雖年老,但尚能食鬥,請一支兵馬,擒此獠於陛下。”

胡濙乃是太宗皇帝的心腹。

他對很多事情,都不在乎,每日上朝也都是例行公事,頗有難得糊塗之態。但誰真認爲他老糊塗,可就錯了。

胡濙對很多事情可以不在乎,但是對太宗身後名,卻是在乎的。

這一件事情,分明是打太宗皇帝的臉。

胡濙萬萬不能忍受的。

“胡先生坐下說話。”朱祁鎮勸慰道。

胡濙雖然說的厲害,但是朱祁鎮卻不敢將大軍託付給一個文官,只能安撫下去再說。

對和親之事。朱祁鎮也有非常冷靜的判斷。

朱祁鎮自然不想和親了。

明朝沒有和親的前例,朱祁鎮也不想從他這裡破了。但是他也要考慮現實情況。朱祁鎮並不想現在與瓦刺開戰。

如果能拖住瓦刺,區區一個女人,朱祁鎮纔不在乎,反正不是大明正牌公主。

但是很多事情,不能這樣想。

要考慮政治影響,正如胡濙所言。

很多事情,其實並不是一個皇帝說什麼就能一直堅持的,大明一直堅持不和親,不妥協,其實是對兩宋歷史的反思。

宋朝從來是一戰就和,一和就忘,然後再戰再和,再次苟安,直到被逼到大海里。

這種慘烈的下場,讓任何文官士大夫對和議,對和親都是非常排斥的,更不要而今大明國力強盛。

很多人的記憶還都活在太宗年間。活在大明軍隊對草原的全面壓制的日子之中。他們怎麼可能會同意和親。

所以這事情一傳出去,定然有很多一批官員上書反對。

胡濙只是其中之一。

當然了,並非沒有人支持。

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曹鼐。

曹鼐說道:“太宗之遺訓,臣不敢有一時或忘,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也。戶部已經近乎空空如也了,大兵未動糧草先行。”

“臣並不是同意和親,而是應該與瓦刺緩和關係,虛以爲蛇,拖過這一兩年,黃河大工結束,想來瓦刺也不敢南下了。”

朱祁鎮也沒有說什麼。

這個意見,其實是之前所有大臣的意見。

否則瓦刺使臣明顯超出了人數,爲什麼大同還下令要放行。就是因爲黃河大工,調動了天文數字的銀兩。

朱祁鎮陷入了他登基以來最大一次財政危機,戶部銀庫加內承運庫一切不過七八百萬兩銀子,北京天津各地的糧倉糧食總數不足千萬石了。

雖然大明各地的社會秩序並沒有因爲大災有什麼波動,連糧價都相對穩定,但是朝廷也爲此付出了代價。

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五章 禮樂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
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五章 禮樂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