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

第六十八章三元及第

葉留宗決定要去江西,他首先去的地方,不是江西,而是大軍北上,向衢州而來。

讓魏國公大驚,立即從後面追過來,而浙江湊集的兩萬人馬,也從衢州南下。結果雙方大軍匯合的時候,卻發現葉留宗是虛晃一槍,他隨即轉道向西了。

一路攻破衢州府江山縣,又攻破江西省廣信府玉山縣。簡直是勢如破竹。

正如葉留宗所預判的一樣,江西所謂的銅牆鐵壁一般的防禦,根本就好像是窗戶紙一般。江西各路人馬在江西都司的指揮之下,迅速集結過來。

隨即葉留宗突入廣信府城下。

結果江西方面,抽調各路援軍救援廣信府,但是葉留宗根本不停留,繞過廣信府,直撲鉛山。

就在鉛山縣境內,殲滅一路明軍,五千明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個消息,更是讓天下震動。

只是這個消息,傳到京師之後。

朱祁鎮反而並不是太在意。

他並不是不在意,而是努力讓自己不去在意,他無心批閱奏摺,而是一遍一遍寫大字,所寫的就是兩個字。那就是制怒。

他很清楚,那就是他對前線,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了,剩下的就要看前線將帥了。

錢糧他安排好了,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蕃庫,還有南京府庫直接支出軍費。而且朱祁鎮已經免去,處州府,衢州府,廣信府,建寧府,四個府縣今年的錢糧了。

至於兵力上,三個省加起來駐軍十幾萬人馬,如果再加上南直隸南京二三十萬也是有的。

雖然朱祁鎮知道,這些人馬不能打的。、但是他不是沒有辦法嗎?

寧波大疫打亂了朱祁鎮調兵的節奏。

否則的話,有方瑾五千精銳在兩軍之前,哪裡能容葉留宗那麼來去如此輕鬆。

第二波援軍由郭登帶領,還有一月左右才能到達前線。

他現在急也沒有用,反而越急越容易將事情弄壞了。

甚至不管鉛山之敗,還是所謂處州大捷,朱祁鎮都沒有批,而是轉給內閣了。

“陛下,吉時已到了。”範弘小心翼翼的說道。

範弘與王振不同。

範弘作爲司禮監太監,極其小心謹慎,可以說面面俱到,大事小事都來向朱祁鎮稟告。今天也是如此。

今天是殿試的時候。

正統十年的科舉也落下帷幕了。

雖然浙江那邊亂事越發難以控制,但是對北京城的士子來說,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輪才大典。

這一次的主考官乃是馬愉,很明顯乃是楊溥爲自己的學生鋪路。

楊溥畢竟是老人了,眼看就要八十了。

並不是每一個老人都能活到百歲的。而且即便楊溥能活到百歲,但也不能保證他能在政壇一直活躍下去。

所以楊溥對自己學生還是要做些安排的。

朱祁鎮對馬愉這個人,雖然不是太滿意,但是而今朝廷缺不了楊溥。朱祁鎮沒有想與楊溥撕破臉的,所以馬愉也就用了。

朱祁鎮一到大殿,三百多進士已經到位了。

朱祁鎮點點頭,立即有太監扯着公鴨嗓子說道:“吉時已到。”

立即有人拆封考題,開始考試。

朱祁鎮並不是多在乎殿試的。倒不是朱祁鎮不重視掄才大典,而是朱祁鎮現在也明白了,而今這一批進士,真要大用的時候,在幾十年之後。

朱祁鎮眼前就有這麼多的事情,哪裡有心思管幾十年後的事情。他培養劉定之十年了,但是即便是劉定之而今在朝堂之上,也是說不出一句話的。

如果朱祁鎮現在有心有對內,他定然會通過科舉傳出一些政治信號。當然了這政治信號也不是給新科進士的,而是給各方文官大佬的

但是而今朱祁鎮一心放在對瓦刺上面。對內自然不想刺激下面文官大佬們。

就是過一個過場而已。

朱祁鎮也就是露了一個面,讓新科進士參拜而已,坐了一會兒,與內閣幾位扯了幾句朝政,朱祁鎮就離開了。

第二日,下面前十名呈上,請朱祁鎮御批。

範弘親自帶過來,說道:“陛下大喜。”

朱祁鎮說道:“何喜之有?”

範弘說道:“三元及第,豈不是天降祥瑞,大大的喜事?”

朱祁鎮聞言一笑,說道:“這麼說,你這奴才已經看過了。”

範弘說道:“老奴按捺不住,看了一眼。”

朱祁鎮也不多話,翻開第一名的考卷,說道:“果然是花團錦簇。”其實朱祁鎮不用看就知道,前十名的文章,沒有不好的,只有那一個更好的。

文章從來是很主觀化的東西,所以朱祁鎮挑誰當第一都沒有問題。

朱祁鎮說道:“這第一名是是?”

範弘說道:“老奴查過來,商輅,乃是嚴州淳安縣人,正宣德十年鄉試第一,今年會試第一,如果今日殿試第一,就是三元及第。”

朱祁鎮說道:“本朝可有三元及第的先例?”

範弘說道:“有黃觀一人,不過已經被太宗皇帝除名了。”

黃觀不僅僅是三元,還是六首,也就說科舉考試的大滿貫,從有考試那一天,他就是第一,一路到殿試從來沒有變動過。

不過他是建文皇帝的忠臣,太宗得天下之後,他帶着妻子跳江自殺了。太宗皇帝剝奪了他的功名。

朱祁鎮看了一眼範弘,心中暗道:“這是不是楊溥的示好?”

不怪他多想,這種人爲的祥瑞,在他想來實在是太多可以做手腳的地方了。不過想了想,覺得科舉考試,掄才大典,那年沒有幾個解元參加。

如果楊溥想做手腳,那一年沒有一個三元啊。

以楊溥的人品,也斷然不會在這上面做手腳的,更大是可能是,商輅兩中兩元,範弘起了湊足三元的心思。

這畢竟是朝廷一大盛事。

朱祁鎮心中暗道:“今年是多事之秋,各種倒黴的事情,一古腦的過來,也就當是沖沖喜氣吧。”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商輅就是本朝的三元及第吧。”朱祁鎮拿起硃砂筆在商輅的考卷上批了一個圈,說道:“剩下的按順序來吧。”

“是。”範弘立即答應一聲。

範弘下去傳旨。朱祁鎮遠遠看着範弘的身影,心中暗道:“想來,今年的北京城中會熱鬧一番吧。”

範弘剛剛走了,立即有人稟報說道:“錦衣衛指揮使王恭求見。”

朱祁鎮說道:“傳。”

錦衣衛指揮使王恭一進來,立即跪地,雙手捧着一個盒子舉過頭頂。說道:“陛下,漠北緊急軍情。”

立即有太監將這個盒子接過來,放在桌子上。

朱祁鎮打開一看,卻見裡面只有一個紙條,上面寫着:“瓦刺聚集各部與兀良哈三衛,去向不明。”

朱祁鎮說道:“你的辦的差事不錯,好好做事。” ●тTk an ●c○

朱祁鎮這一句話,倒不是假話。

引發王振之死的,大內奸細案,而今也沒有一個真相,甚至朱祁鎮有時候想,這是不是王振想搞金英的一個由頭。

但是朱祁鎮依然不敢肯定,而今東廠與錦衣衛都在查這一件事情,雖然沒有結果,但是錦衣衛在漠北的佈置卻多多少少的起了作用。

就如而今這一個情報,雖然僅僅是瓦刺聚集兵馬的消息,但對朱祁鎮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朱祁鎮走到牆邊,看着將整個漠北西域遼東,囊括進去的地圖,而這地圖最上面有兩個大字,瓦刺。

對這就是瓦刺的疆域。

朱祁鎮心中暗道:“春暖花開,冰雪消融,這些阿貓阿狗都不來覓食了,只是他要去哪裡啊?”

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
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十四章 遺詔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