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

一想明白這一點,他萬萬不敢小看古人了。

在安南南邊,有好多處良港,比如赫赫有名的金蘭灣。如果鄭和的船隊在這裡駐紮,則南洋諸國之事,十幾日,就能知道。

從古到今,不知道多少人,多少事情都變了,但是有一點卻是不變的,就是地理位置。

只要能拿下安南,就有一隻伸向南海的手,對南洋諸國的控制,一下子從遠在天邊,變成近在咫尺。

別的不說,占城,泰國,緬甸,乃至馬六甲,蘇門答臘一帶,都在掌控之中,甚至得到消息,出海不過數日就能到了。

比之唐代安西四鎮到長安的距離。就如同唐代控制的安西四鎮一般,駐軍無須太多,就足以鎮守四方。

朱祁鎮對萬邦來朝的盛況,並不敢興趣。

但是對太宗皇帝的南洋戰略卻是非常感興趣的。

如果能這一輩子,將南洋收入版圖之中,即便別的事情,都不做了,想來在青史之上,也少不了他這一每天送進大內的奏疏,少則幾十封,多則數百封,王振別的都不幹了,單單將這些奏疏看一遍,一天時間就不夠。

所以王振需要人手。

這些內書堂出身的太監,在宮中地位拔高已經成爲必然了。

張忠一看見這副地圖,眼睛都快要崩出來,也顧不得身體好壞了,連忙上前幾步,想爬上去,卻又擔心污了地圖,只能小心翼翼,眼巴巴的看着。

畢竟這是軍國重器,即便是英國公府藏書不少,這地圖決計沒有的。

張忠看過一些交趾的地圖,但是南洋乃至西洋的地圖,卻是第一次看。

地圖上就是鄭和出海所到之地,最遠已經到了非洲,將幾塊大陸的輪廓都描繪出來的,大致形狀看上去不差多少。

但是其中差了多少,朱祁鎮也看不出來。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那種徒手畫地圖的本事。

地圖上大多數名字,張忠都知道了。只是當時讀得時候,僅僅知道一個名字而已,即便是有簡單文字描述,但是哪裡有地圖形象。

張忠僅僅稍稍一看,心中就有無數疑惑,迎刃而解,心中暗道:“原來如此。”他恨不得將這副地圖抓在手中,死死的看上幾天幾夜。

但是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如此軍國重器,哪裡能輕易示人。陛下能讓他看,想來也是看在張家世代忠誠的緣故了。

張忠恨不得一眼將這一副地圖給背下來,但是依然控制自己的眼神說道:“太宗皇帝經營南洋與西洋不同,西洋招徠而已,對與南洋卻是多加控制。”

“而控制南洋的要地,一在交趾,二在舊港。”

張忠將手指輕輕點在地圖上一點,說道:“就是舊港宣慰司。”

朱祁鎮上前幾步,看着地圖,他就看到舊港,與後世的記憶對照,就是在蘇門答臘島上,與新加坡遙遙相望。一看就知道是要害之地。南洋的中心地帶。

張忠說道:“舊港宣慰司在海中,乃舊三佛齊之地,距離占城五日海程。宣慰使乃施進卿,擒陳祖義有功。爲太宗皇帝封爲宣慰使。此地本就是朝廷立足南洋之根本,位於海上要衝。三寶太監下西洋,多在舊港補充物資。”

陳祖義,朱祁鎮依稀之間是有些印象的,乃是縱橫南洋的一大海盜。後來被太宗皇帝所殺,具體的就不大清楚了。

果然,提起舊港不得不說陳祖義。

張忠講道:“舊港乃是三佛齊舊地也,不過爪哇滿者伯夷興起,屢屢興兵攻三佛齊,三佛齊舊主死,舊港中三佛齊貴族與陳祖義聯繫,借陳祖義之力,對抗滿者伯夷,陳祖義在南洋屢次擊敗滿者伯夷,南洋漢人盡歸舊港。”

“固然舊港雖然是異國他鄉,但是多爲大明子民。”

“三寶公公下南洋,奉太宗皇帝之命,要招降陳祖義,只是陳祖義在海外野慣了,不知道天高地厚,居然敢對抗天朝,自然爲三寶公公雷霆一擊,成爲階下囚。”

“施進卿乃是陳祖義部將,見此獻舊港而降。三寶公公納之爲舊港宣慰司,令施氏世襲之。”

“只是舊港賴陳祖義所部而立,陳祖義一去,舊港在天朝庇護之下,更加興旺發達,西洋貨物,中原物產皆聚之於舊港。”

“甚至水師士卒,有恙在身者,留在舊港,有成家不還者。”

“看似海外,儼然中土。”

“只是,”張忠的語氣微微一頓,說道:“這樣的局面維持不了太長時間了。”

朱祁鎮問道:“爲何如此?”

“施進卿已經去了,而今舊港宣慰司有進卿之子施濟孫爲宣慰使。只是施濟孫的本事遠遠不及乃父,滿者伯夷捲土重來,他已經多次上奏朝廷,向朝廷求救,只是自從宣德六年最後一次下南洋之後。朝廷一意拒絕再次下南洋。”

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六十章 明浪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
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六十章 明浪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