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

第七十八章祖孫盡釋前嫌

乾清宮之中,朱祁鎮吃驚的說道:“娘娘真的是這樣說的嗎?”

于謙說道:“臣豈敢欺君。”

朱祁鎮猛地站起來說道:“多謝於先生。”

固然在青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有一把刷子。

朱祁鎮與太皇太后之間的根結,說小了,不過是祖孫兩人各有所執,鬧彆扭而已。但是往大了說,兩宮不合,朝野之間就要有動盪了。

這是影響國家穩定的事情。

朱祁鎮難道不想討好太皇太后,只是太皇太后卻從來不用眼睛來看人,卻是用心。

太皇太后將朱祁鎮的心思,把握的牢牢的。

朱祁鎮縱然百般服軟,但是他內心之中的想法,卻是從來沒有動搖過的。朱祁鎮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于謙一出馬,就說服了太皇太后。

實在讓朱祁鎮心中佩服。

于謙說道:“微臣不敢當,不過,臣以爲而今不是放鬆的時候,臣請陛下速速去慈寧宮,見太皇太后。”

“在太皇太后面前不要虛言敷衍,一定要實話實說。”

正朱祁鎮連忙點頭說道:“好。”

朱祁鎮連忙更衣,匆匆去了慈寧宮。

一見太皇太后,就跪倒在地,說道:“孫兒不孝。讓娘娘憂心了。”

太皇太后看了朱祁鎮,心中微微一嘆,說道:“起來說話吧。”

太皇太后心中複雜之極。

此刻太皇太后對朱祁鎮雖然有添犢之心,但是已經將朱祁鎮的位置擺正了。

朱祁鎮固然是她的長子長孫,也是皇帝。

縱然朱祁鎮而今還沒有親政,但是皇帝本身該有的一些權力,他依然是有的。

皇家無親情,倒不是皇室的人都是冷血動物,而是每一個人他們身後都不代表自己一個人,如果將背後的利益衝突安排好了,未必不能其樂融融,但是兩者衝突處理不好,這親情也是講不下去的。

太皇太后說道:“乖孫長大了。你之前選的于謙不錯。”

朱祁鎮站起身來,就站在太皇太后身後,輕輕爲太皇太后揉着肩膀,說道:“孫兒以爲大明內閣首輔,定然要從各地地方官之中選。而於謙是其中佼佼者,將來如果不出差錯,孫兒以爲內閣有他一個位置。”

太皇太后說道:“那你將他安排到翰林院,安安分分當你老師不好嗎?放到順天知府上,這位置可不好做?”

朱祁鎮說道:“正要如此,內閣的位置也不好做。”

太皇太后說道:“是你想在順天府做一些事吧。”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猶豫,最後想起了于謙的話,實話實說道:“娘娘聖明,前番娘娘教訓孫兒,孫兒回去之後,也細細想過了,特別是於先生說,內閣清查衛所逃兵,有一百二十萬之多。”

朱祁鎮感受到太皇太后的肩膀猛地僵,好一陣子,才放鬆下來。朱祁鎮心中微微吃驚,暗道:“娘娘也不知道這個消息嗎?”

楊士奇讓于謙給朱祁鎮透漏的是小道消息,是一個估計。

只是很多時候,小道消息反而比正式的消息更精準,太皇太后的情報網雖然不錯,但是還伸不進楊士奇的書房之中。

按照程序,全國清查一遍,這數字才能報到中樞,最少也在正統二年了。甚至報上來的數字,也是粉飾過的。

很可能還沒有這種估計準確。

這也是大明朝的痼疾了。

大明朝各種統計數字,從洪武之後,大體沒有一個準確的。

太皇太后也沒有想到,局面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各地百姓逃亡之事,在不知道多少地方官的奏疏之中,太皇太后是能看見的。所以宣德年間,在太皇太后的影響下,宣宗皇帝就有不少減免賦稅,安置百姓的舉措,其中有名的就是對江南重賦的調整。

杭州知府況鍾,奏請減免杭州賦稅一百多萬石,讓杭州百姓感恩戴德了好幾百年,稱之爲青天。

這種大規模減輕民間負擔,與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的政治觀點,是一而二,二而一,互爲表裡的。

太皇太后知道民間疾苦,也知道最近各軍實力有些不如當初了。但是具體的卻不大瞭解了。萬萬沒有想到,逃兵之數,居然有一百二十萬之多。

太皇太后吃驚非小。只是心中如何吃驚,臉上一點不漏。

朱祁鎮也沒有細究,繼續說道:“朝廷想要北伐,不整頓軍務是不行的。”

太皇太后聽了,皺眉說道:“整頓軍務?”

太皇太后是靖難一起走過來的,太明白整頓軍務的風險了。一旦出了錯,江山都爲之動搖。她強忍着訓斥朱祁鎮之心,心中存了,讓朱祁鎮栽個跟頭,好讓朱祁鎮知道,他固然聰明,但是天下並非沒有英才的。

可見,朱祁鎮不知不覺之間表露出來的穿越者的優越感,成爲太皇太后看來朱祁鎮最大的毛病所在。

朱祁鎮說道:“孩兒其實與于謙,還有張忠分別討論過,如果想重整軍備,最好的辦法,將屯兵改爲募兵,在衛所之外,另起爐竈。從衛所之中,挑選精幹之士,再從民間徵召敢士之士爲國家所用。”

太皇太后聽了,微微放鬆,說道:“倒也穩妥。”

朱祁鎮這個辦法,並非是什麼好辦法。

但是最大好處就是穩妥了。畢竟朱祁鎮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再做減法,雖然而今整體上來說衛所軍戰鬥力下滑的嚴重,但是整個衛所體系還是有戰鬥力的。

朱祁鎮苦笑說道:“這是如此一來,朝廷的錢糧就不夠用了。所以孩兒,只能將這辦法放棄。孫兒查看了,本朝歷代的歲入,發現歲入最高的,卻是在洪武年間,之後,幾乎是每況日下。”

“孫兒百思不得其解。”

“從洪武以來近五十年,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爲什麼歲入不如當初,固然有太祖皇帝之令,但是而今卻也不能死守律令。”

“娘娘,素知民間疾苦,朝廷雖然屢屢免稅,但是朝廷免的賦稅,能讓百姓受益嗎?”

太皇太后聽了,輕輕一嘆,說道:“這都是于謙告訴你的。”

朱祁鎮說道:“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是錦衣衛報上來的。朝廷免稅,各地百姓扔要交稅,或者是縣令貪墨,或者是糧長貪心,朝廷的恩惠都被此輩吞了,而假借徵糧爲名,敲詐拉索,無惡不作,固然有一兩糧長有良心,但是大部分糧長都是民間惡疾。”

太皇太后對於謙又高看一眼了。

這民間的情況太皇太后知道是知道,但是總就是身在九重,不是親民官,不如於謙知道那麼清楚。

在太皇太后看來,于謙纔來皇帝身邊幾天,皇帝的見識就大有長進,卻忽略了,她小半年時間沒有與朱祁鎮細談了。

朱祁鎮每日都更加深入的瞭解這個時代。絕非於謙一人之功。

但是太皇太后不在乎,她心中暗道:“于謙是一個信得過的,有于謙在皇帝身邊,將來皇帝即便有些差錯,也有人勸了。”

她微微一笑,道:“你準備怎麼辦?”她心中對朱祁鎮更信任了幾分。

朱祁鎮聽了太皇太后的話,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了,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孫兒不知道。這裡千頭萬緒的,各種情況,孫兒瞭解的情況也是支離破碎的,南北各地又有不同。到底該怎麼做?孫兒一時間想不明白。”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好,你不明白就對。你如果像那一日一般,給說出一個計劃來,我反而要好好教訓你。”

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
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