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

第五十六章朝鮮兩班

朝鮮立國初期,數代君主對朝鮮兩班的鬥爭與打壓,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用李氏朝鮮的新兩班,來代替高麗留下舊兩班。

而這個目標在世宗時代,基本完成。

朝鮮兩班雖然在朝鮮李氏限制之下,但是朝鮮兩班通過彼此聯姻,與王室聯姻,形成一道遍佈朝鮮的大網。

徐有貞對朝鮮所有作爲,都應證了他的觀點。

首先,要統治朝鮮,不依靠朝鮮兩班,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大明願意在朝鮮打上幾年,將朝鮮打成一片白地。然後重新建設了一個新朝鮮,可以不依靠朝鮮兩班。

其次,要統治朝鮮,朝鮮兩班又是大明統治最大的障礙。

這也是徐有貞,既要拉攏安撫朝鮮兩班,又要痛下殺手,大開殺戒的原因。

畢竟作爲朝鮮統治集團,不管是京都還是地方上,都遍佈勢力,甚至朝鮮兩班幾乎等同於朝中整個官僚集團。

如果大的地方勢力集團,留着他們,朝鮮永遠是兩班貴族的朝鮮,而不是大明的朝鮮。

只是,面對這樣大的殺戮,朱祁鈺有些猶疑,說道:“這,這不的好吧?”

郕王在漢城已經開始履行朝鮮王的職能。

但是依舊對徐有貞大手筆感到震驚。

這畢竟不是國初了。

即便大明皇室也不習慣這種動則誅殺數千人,流放十幾萬人大案了。

如果單單按徐有貞開出的名單,即便與明初三大案相比,在規模上,也不差多少。其中還有一些,是朱祁鈺日常接觸到的,朝鮮人士。

朱祁鈺對他們的感官,也並不是太差勁。

徐有貞對朱祁鈺說道:“殿下,臣有陛下聖旨,而且殿下離京之前,應該也有囑咐纔是。”

朱祁鈺說道:“皇兄是有囑咐,但是徐大人,這也太多了一點。”

徐有貞眼睛微微一眯,心中暗歎。這位王爺,完全不明白政治清洗的嚴重性。徐有貞說道:“陛下,以爲安南之所失?”

朱祁鈺說道:“願聞其詳。”

徐有貞語氣淡然,但是言語之間,殺氣騰騰的說道:“乃是殺人不當,該殺的人沒有殺,不該殺的人殺的太多了。”

朱祁鈺聽了,眉頭微皺,現在不大喜歡這個論調。

在士林之中,大致結論是宦官禍害百姓,使得安南百姓反叛。

徐有貞未必是要說服朱祁鈺,而是目光轉到曹義身上。

而今的朝鮮,乃是朝鮮王朱祁鈺,徐有貞,已經徵東將軍曹義,三個人乃是核心決策層。

在漢城之戰後,曹義似乎變得無所事事起來。他主要是派兵一一接受朝鮮南方,並且編練朝鮮降軍,讓朝鮮降軍爲他所用,否則依靠在朝鮮七八萬明軍,固然是精銳,但是想要完全吞下朝鮮,卻還有一些力有未逮。

只是不管怎麼說,這樣的大事上,徐有貞不可能不知會曹義單獨行動。

故而雖然曹義在這一場三人密議之中,不發一言,但是徐有貞卻不能真當曹義不存在。

“升斗小民,所念不過衣食而已,至於國家何姓,他們在乎嗎?唯有一國貴族,如果亡國之後,自然不復當初之富貴,故而這種人,纔是我大明最大的反對者。”

“但是滅安南之後,卻懷柔此輩,想想就知道,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他原來安南的地位與權力還寶貴?”

“至於權閹之亂,說句不客氣話,權閹之流在國內爲患之深,難道就比在安南差了嗎?爲何,國內沒有鬧出什麼禍端,反而在安南卻出了事情?”

“有人說民心未附?可是安南對當地百姓,真好過本朝嗎?”

這一問,還真讓人難以回答。

如果以後世的觀點看,大明百姓已經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了,但是如果僅僅以整個古代平均比較,你會發現大部分時間段之中,中國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是勝過其他各國百姓的。

甚至一直維持到了清代。

“無非是百姓愚昧,以困惑於本朝政策,而真正煽動南安造反的,無不是原來的勳貴子弟,也就是本朝最善待的那一批人。”

“這是本朝前車之鑑。也是陛下的意思,親於百姓,王師入朝鮮,秋毫無犯。不吝殺戮,至於朝鮮原來的貴人,也應該讓他去他們應該去的地方。”

王師入朝鮮,雖然有王越嚴格軍紀,但是與秋毫無犯,卻是差遠了,只是古代百姓很容易知足。

畢竟沒有鬧出燒殺劫掠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這裡面自然有徐有貞拿着雞毛當令箭,自己的發揮,但是大體政治意圖,他卻沒有領會錯誤。

只是朱祁鈺依然有些不忍心,畢竟殺人太多,流放太多了。

朱祁鈺看向曹義,說道:“國公的意思是?”

曹義說道:“老臣並無異議,一切唯陛下旨意是從。”

朱祁鈺還是有些猶豫。

徐有貞身子微微前傾,說道:“陛下,請注意你的身份。”

朱祁鈺聽了,身子微微一震。這一句話,可是意味深長之極。

雖然朱祁鎮放開對藩王的限制,出現了襄王封國麓川,韓王入京成爲宗人令,西北幾個藩王都回到了京師。

如是等等。

但是大臣們對藩王參與政治,還是敏感之極。

特別是朱祁鈺這個朝鮮王,其實未必沒有人反對,只是知道朱祁鎮一言既出,絕無更改之可能,勸也沒有什麼用處而已。

既定事實雖然無法改變,並不意味,大明文武官員對藩王,尤其是近支藩王的關注會下降。

而今在有皇帝旨意的情況下,朱祁鈺卻要做好人,這的確不是朱祁鈺應該做的事情。

而且朱祁鈺雖然是朝鮮王,但是他本身就是一個過渡,是避免朝鮮人激烈反抗的過渡,甚至是安撫麻痹朝鮮兩班貴族的工具。

所以這一段時間,徐有貞陪着朱祁鈺頻頻召見朝鮮兩班貴族。

不得不說,朝鮮兩班貴族也不都是酒囊飯袋,有很多人秉承朱子學,在行爲處事,爲人品行上,不下於大明的士大夫。

而往往越是這樣的士大夫,就越在處決之列。

蓋因,滅亡一個國家,本身就是極其殘酷的行爲。個人命運在這樣的浪潮之中,根本沒有主導的權力。

他們所要面臨的結局,也與他們個人品行,毫無干系。

朱祁鈺如果不認識這些人,或許還可以不在乎,但是正因爲知道這一些人,他纔有些不忍心,但是此刻被徐有貞提醒,自然明白過來。說道:“徐大人就去辦,有什麼事情要小王配合,儘管吩咐。”

徐有貞說道:“沒有別的,只是希望王爺能召集各家兩班貴族赴宴,不管是臘八宴,小年宴,還是大年宴,都可以。”

朱祁鈺哪裡還不明白,反正都是鴻門宴。而且是以他的名義請的,估計這一件事情,朱祁鈺在朝鮮士林之中的好名聲也就蕩然無存了。

但是朱祁鈺還能說什麼?

只是說道:“好。”

徐有貞說道:“漢城之內的事情,我可以萬無一失,只是漢城之外,卻要國公安排了。”

朝鮮兩班貴族是一個龐大的集團,漢城是他們的聚居地,但並非全部,要動手的地方,還有很多大家族的聚集地,也是他們的老巢。

非動用軍隊不可。

曹義對這件事情倒是無所謂的很。作爲一個將軍,殺人殺多了,不在乎怎麼下手了,只有是皇帝的命令,他不介意髒了手。

曹義說道:“各地都已經安排好了,只需定下時間,一起動手,萬無一失。”

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
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