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經筵

第八十章經筵

雖然朱祁鎮很想馬上出宮。

他倒是不是想玩,而是看看真實的北京城。乃是真實的大明朝。

雖然他在這個時代,已經有半年了。

但是他的行蹤一直侷限於宮城之中,對真實的大明朝,根本不明白。或許遠的地步看不了,但是北京城下,卻要弄明白。

才能對症下藥。

不過,太皇太后既然已經說了。要在春闈之後,才能出宮。朱祁鎮也只能等了。

這一段時間,朱祁鎮也沒有閒着。

在二月初二這一日,朱祁鎮開始進行第一次經筵。

這一次經筵隆重之極。

雖然還在文華殿之中,但是內閣五個都到了,還有錦衣衛負責禮儀,大半個翰林院全部來了,但是僅僅是站在一邊充數而已。

于謙自然也在列。

不過,講官卻是王直。

雖然很隆重。

但是朱祁鎮卻有一些淡然無趣的感覺。

朱祁鎮非常欣賞王直的學問,在日常講課之中,朱祁鎮不管是問的多刁鑽,王直都能兜着住,乃至將話題拉回來,絕不跑題。

甚至朱祁鎮用一些物理現象來問王直。

王直也能以陰陽易數來解之。

甚至讓朱祁鎮明知道王直說的不對,但是卻無法反駁的感覺。他固然可以做一些物理實驗,來打王直的臉。

但是任何對錯的判斷,都是建立在統一的價值觀上。

如果沒有這個統一的價值觀統一的概念,怎麼講也是雞同鴨講。甚至他強迫王直認輸又怎麼樣?

在士林看來,不過是朱祁鎮用皇權壓迫士大夫而已。

讓朱祁鎮有些沮喪之餘,也知道推行科學,任重道遠。

不過,今天卻不一樣。

今日這麼多高官旁聽,讓王直根本不敢多說一個字,所有講課內容,都是按照事先上過的題本來的。

對朱祁鎮來說,有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

只是爲了表示作爲皇帝,尊重聖學,還要表示出非常感興趣的樣子。禮儀的成分超過了教學的成分。

讓朱祁鎮身心俱疲。

卻也知道,這是一個一等一的收買人心的時候。

故而經驗結束之後,本來皇帝對參加經筵的官員都有賞賜,還賜筵席,所以才被叫做經筵,這個經筵,就筵席的筵。

之前皇帝對賞賜講官並不重視,宣宗皇帝好弄出一次擲金錢於地的事情。

而朱祁鎮卻在文華殿門口,親自封一個紅包,內藏一張禮單,見一個人就親手交給他們,說道:“先生辛苦。”

內閣的幾位都不敢坦然受之,自然紛紛還禮。

至於其他翰林,甚至有的激動到了老淚縱橫。

一時間皇帝愛賢重賢之舉,哄傳北京城之中。這個時候的北京城之中,有不知道多少從各地而來的舉人。

自然也在他們之中,反響深厚。

朱祁鎮知道,在這些舉人回鄉之後,朱祁鎮的好名聲,自然傳到各地。

這對沒有實權的朱祁鎮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利好。

不過,朱祁鎮一想到,今後每月就要有兩次經筵。每月初二,十六。朱祁鎮都覺得很是麻煩。但是朱祁鎮並沒有制定規則的權力,只能聽之任之。

就當每月兩次日常做戲而已。

剩下的時間,每天的日講也恢復正常了。

到了下午,朱祁鎮每天就要騎馬去親開的農田處。

不得不說,阮安是一把好手,從來不讓人失望。

不過十幾日功夫,阮安就在南海邊上,開了百餘畝地,有水田,有旱田,五穀蔬菜,應有盡有,還有一些經濟作物,比如說棉花,桑麻,棗樹,柿子樹,板栗等等。

這都是中國明代常見經濟作物。

甚至這些樹,都是整顆整顆的遷移過來的。養得極好,到了秋季就能結果。

還有朱祁鎮要的水車,水渠,都弄得矮矮實實的,這些莊稼自然長得極好。畢竟這百畝地,用了多少人,朱祁鎮沒有問,但也知道,他時常來視察這裡,這裡已經被宮中宦官當成美差,雖然勞累,但是能在皇帝面前露臉。

只是他每次來,都回帶着于謙。而且每次在這裡漫步的時候,就避開左右,只有王振與于謙在身邊。

шшш_ тTkan_ ¢O

朱祁鎮都會讓王振拿一兩封奏疏,與于謙談論。

不過更多是詢問于謙其中有沒有情弊。

這一日,朱祁鎮讓于謙看得就是一封北虜攻克山丹衛,殺指揮使一事。

朱祁鎮說道:“而今北虜南侵日急,今日喪一指揮使,明日豈不是要去一總兵官了。欺人太甚。”

朱祁鎮知道朝廷而今的局面,是打不了大仗的。

但是卻被瓦刺這種步步緊逼的情態給搞得頭大,他甚至覺得,是不是他在大朝會上說的話,被脫歡反手打回來耳光。

于謙看了,說道:“請陛下放心,山丹衛之失,朝廷定然會找回場子,山丹衛養馬重地。豈容北虜窺視,今年之內,楊榮大人定然會有所舉動,請陛下拭目以待。”

朱祁鎮反而愣住了,說道:“山丹衛乃是養馬重地?這是真的嗎?”

于謙見朱祁鎮愣住了,連忙解釋道:“山丹衛在漢代就是養馬重地,本朝雖然沒有設馬場,但是山丹衛本身,就有養馬重任。”

“朝廷軍馬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來自西北,其中又以山丹馬爲最好。”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說道:“可惡。”他深深的看了王振一眼。

王振見了,立即知道朱祁鎮爲什麼如此?

因爲王振從來不知道這一點。

這就是王振與于謙的差別了。

王振雖然也讀過書,但是常年在宮中,在勾心鬥角討好達官貴人上面,是非常有心得的,但是在朝政之上,卻差太多了。

如果不是于謙說,朱祁鎮只會知道,這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衛所而已,一個衛所五千六百人,雖然這個衛所被攻克,指揮使戰死,這個損失,朱祁鎮知道。

但是山丹衛還是朝廷養馬地。

朱祁鎮卻不知道,他立即明白,這最重要的不是人的損失,而是馬的損失。

不用看就知道,一定被洗劫一空了,即便沒有洗劫一空,也會被下面人給分了。否則就不會不報上來了。

戰馬在古代從來是戰略資源。朱祁鎮不知道山丹衛到底有多少馬,但是下意思就知道,山丹衛損失的馬,恐怕比山丹衛本身士卒還要值錢。

朱祁鎮對於謙說道:“山丹衛到底養了多少馬?”

于謙說道:“臣不知道,養馬之數,是朝廷機密,非臣說能知,恐怕要問楊榮大人。”

朱祁鎮一擺手說道:“於先生,說楊榮先生定然不會放過北虜,想來覺得山丹衛之失一定損失慘重了,朕就不問了。不過,於先生爲朕說一下這山丹衛的養馬地吧。”

于謙說道:“是。說山丹衛,就不得不說霍驃騎。霍驃騎大敗匈奴,奪匈奴焉支山,讓匈奴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而山丹衛就在祁連山之南,匈奴之養馬地也。”

“北魏時,養馬極盛,據說有兩百萬匹,後世有所衰減,唐時也有七萬匹,到了本朝,卻沒有專門設牧監,不過山丹衛養馬也應該在萬匹之上。”

朱祁鎮輕輕一嘆,說道:“馬政,馬政。”

他心中有些滴血。

因爲明朝的馬政,到了而今也成爲惡政了,于謙作爲大明最出色的地方官,又常在河北,河南,山西三地任職,對馬政之弊,早已多有陳述。

故而朱祁鎮對一萬匹馬,更明白是什麼意思,是兩萬戶百姓的民脂民膏。

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
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