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

第一百二十三章黃河危局

楊溥說道:“陛下黃河乃是地上懸河,水勢兇猛之極,層層加固也不足以抗擊水勢,而且河堤年久失修,早已不是簡簡單單修繕,就可以了。”

“非重修不可。一旦黃河有事,波及天下數省,河南,山東,兩淮百姓,非陛下之赤子乎?”

“臣請陛下念及大河兩岸之百姓,暫細北征之念。”

“你準備說出來了。”朱祁鎮心中暗道。

朱祁鎮雖然說沒有下大本錢修繕黃河的心思,但是黃河維護上,也是沒有吝嗇了,連續兩年黃河撥款超過了五十萬兩。

這已經相當不錯了。

至少在鹽政改革之前,朝廷每年收入的銀兩不過幾百萬兩而已,河南一省的賦稅,未必有五十萬兩之多。

而今宣府,大同,北京附近的邊牆修繕漸漸完工。朱祁鎮多次召見戶部尚書周忱,所謂就是一件事情。

那就是爲即將到來的大戰節省銀兩。

中央負責的工程要麼完工,要麼停工。

大明政治財政政策,也從之前,朱祁鎮要求的略有結餘即可。但是而今朱祁鎮要求大量銀元留下來作爲戰爭經費。

如果用比較現代的話來說,最少財政上已經向戰時財政轉化了。

幾乎每年都有大概六百萬兩銀元,作爲結餘存入內庫之中。

估計三五年之間,朱祁鎮內庫的結餘大概能達到太皇太后留下的三千二百萬兩之多,到時候就足夠朱祁鎮與瓦刺開戰了。

甚至因爲財政開支大增。有源源不斷財政正向流入,打上幾年,也不成問題。

所以,朱祁鎮在一下小錢上,並不是吝嗇。

對五十萬元的開支,在朱祁鎮的眼中是小錢了。

但是黃河不是五十萬兩白銀,就能修理好。

雖然朱祁鎮現在一直剋制與瓦刺大戰,不準備在大明朝廷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之下,與瓦刺大戰。

但是是戰爭從來是兩國的事情,不是朱祁鎮單方面剋制就可以的。

數以千萬計的治河經費,朱祁鎮現在是有,但是決計不可能拿出來。楊溥不是第一次這樣說了。

朱祁鎮心中第一個想的就是,楊溥在轉移朱祁鎮的戰略目的。想讓朱祁鎮將注意力從對外戰爭上,轉化爲治理黃河之上。

但是朱祁鎮登基以來,十幾年都在爲這一件事情做準備。豈能放棄。這一場戰爭,瓦刺或許是準備了脫歡,也先兩代人。但是朱祁鎮也是準備了十二年了。

不管遇見是什麼事情都不可動搖。

說實話,朱祁鎮掌管朝廷這麼多年,太明白一個道理了,那就是想要天下無事,那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如果真要說有事,天下何處不是事?

黃冊不實,衛所屯田被侵佔,江南重賦,雲貴土司,甘陝旱情,長江大水,四川各土司,乃至松潘土司一直不太安穩,不過四川方面多以安撫,上報朝廷說平安無事而已。

至於下面糧長欺壓百姓,士大夫之家橫行鄉里,等等等。

那一個問題不是問題?

如果非要將朝廷大事,都一一安排妥當了。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朱祁鎮這一輩子都做不完。

在朱祁鎮看來,瓦刺就是大明最大的問題。

大明最精銳的軍隊,最能打的將領,大批財政開支,各方面的精力都糾纏在九邊之中。不打了瓦刺,北京爲首北中國,就不要想發展經濟。

不發展經濟,南北中國經濟失衡就更加嚴重。

北京就越發依賴江南,直接影響到朱祁鎮的權威。

而且能夠擊敗瓦刺,重建大明在草原的統治,不僅僅解放了北方的負擔,更讓朱祁鎮的權威大增,甚至超過仁宗,宣宗,直接到了太祖太宗的水平。

到時候,朱祁鎮想做什麼事情,就不會如今日這般束手束腳了。

所以,如果剛剛開始朱祁鎮想打瓦刺,還是朱祁鎮現代人的思維作祟,但是而今朱祁鎮堅持這個戰略,卻不是簡簡單單的好大喜功了。

是朱祁鎮作爲施展自己報負,建立自己權威,一整套解決方案。是朱祁鎮爲將來軍中權力更迭所想的辦法,變法的前置條件。

朱祁鎮不可能在沒有完全掌握軍隊的情況之下,對整個大明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朱祁鎮是做皇帝,不是找死的。

只要帶領軍隊打勝仗的皇帝,才能完全的擁有軍隊。

只要軍隊之中劇烈的新陳代謝,才能讓朱祁鎮將自己人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

所以,與瓦刺大戰,已經寄託了朱祁鎮太多太多希望。決計不能動搖。且不說,在朱祁鎮看來,楊溥根本就是在危言聳聽。

這樣的事情,大臣做過不是一次兩次了。

退一步說,即便楊溥說的是真的。朱祁鎮也不會動搖的。

朱祁鎮在很多事情上可以妥協,但是在有些事情上是絕對不可妥協的。

朱祁鎮說道:“朕從內庫出銀百萬兩給河南,讓他修繕黃河,至於徵瓦刺乃是朝廷國策,即便是海枯石爛,也決計不能更改。”

“陛下。”楊溥說道:“百姓何辜?”

朱祁鎮說道:“朕每年耗資百萬兩,河南治水之臣,卻是守不住黃河河堤,是朕之過嗎?在正統七年之前,朝廷每年維護費用,是決計拿出這麼多的,還不是過來了。”

“而今就不行了。”

“陛下遲一時,彼一時也。”楊溥說道。

朱祁鎮說道:“先生,您的意思我知道,只是黃河之事,就不能退退嗎?朕從登基以來,就思徵瓦刺之事,甚至險些被太皇太后廢掉,朕也是不改初心,這麼多年,朕所做所爲就是爲了這一件事情,今漕運海運相同,南方糧草暢通無阻,河北水利大興,每年產糧,數以千萬石,又有馳道通邊關。轉運之耗損,少之又少。改鹽稅而徵收,年入千萬兩,國庫充盈,瓦刺咄咄相逼。今年在大同邊牆外,雙方大軍對峙,互有殺傷。已經不是朕想不想打的問題了。先生就不能體諒體諒朕嗎?”

這一番話,朱祁鎮已經隱隱有怒氣勃發了,但是強制按捺住。倒不是朱祁鎮不生氣,他知道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畢竟楊溥乃朝廷重臣,什麼樣大場面沒有見過。即便是你將刀架在他脖子之上,他也未必會屈服。

不要說大聲斥責兩句了。

根本沒有用。

在皇帝面前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動搖,這是作爲大臣最基本的素質。也是周忱所沒有的。

楊溥說道:“臣不是怯戰之人,而今朝廷與瓦刺戰於海西,臣也沒有說什麼。臣要說的是,陛下應思太宗之殷鑑,太皇太后之遺命,思百姓之重,與瓦刺作戰,保家衛國即可,何必命士卒越沙漠,逐水草,棄父母之軀,赴不毛之地。徒耗百姓之精血,全君王之大功。”

朱祁鎮只覺得喉頭冒火,說道:“楊首輔,這你是該說的話嗎?”

楊溥起身,跪倒在地,說道:“臣不敢傷陛下之明,故屏退左右,不落文字,只是老臣拳拳之心,天人共鑑。陛下殺臣可矣,逐臣可矣,但是奪臣之言,卻是萬萬不可。”

“臣是從永樂年間走過來的,決計不想陛下重蹈覆轍。請陛下三思之。”

朱祁鎮死死看着楊溥,眼睛之中隱隱有殺意涌現。

此刻朱祁鎮真有殺心了。因爲楊溥所說的話太難聽了。

什麼“太宗皇帝之殷鑑,太皇太后之遺命,”分明再否定朱祁鎮,說朱祁鎮不如兩位。更不要說“徒耗百姓之精血,全君王之大功。”

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章 出京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章 經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
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章 出京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八十章 經筵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