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

第二百四十七章撒網

“大將軍。”孟元說道:“如此一來,你身邊就沒有人了。”

孟瑛說道:“無妨,我身邊尚有三百親兵。”

他如此一說,下面的都不同意。

平常時節三百親兵也就夠了,而今是什麼時候,瓦刺大軍被打散了,遊兵散勇,潰兵逃將到處都是,萬一有一支千餘人甚至更多的潰兵衝到這裡,那就不好辦了。

只是想要大收穫,就要撒大網。也是因爲這一帶是山地到丘陵之間的過度。否則也不是那麼容易將潰兵留下來的。

但是即便如此,他所規劃的兩條防線,也是需要將手中所有的兵力都放出去才行。

否則根本不可能將大隊人馬留下來。

那麼而今這一戰,打的倒是痛快,但不過是一場擊潰戰,斬首兩三萬,雖然會讓瓦刺大軍傷筋動骨,但是決計不能打疼瓦刺。

孟瑛笑道:“石將軍,你願不願意在這裡陪老朽一晚上。”

石亨立即說道:“末將願意。”

有石亨留下,諸將這才立即出發了。

這個時候距離天黑沒有多長時間了。各部都要抓緊時間。

等各部都走之後。

石亨就在孟瑛身側,就好像站崗一般,持劍侍立,而石亨所部也代替了中軍佈置外圍警戒,石亨更是交代將傷員全部擡到這裡來。

原因無他,被丟小的後軍了。

準確的說不能算是後軍了。

因爲孟瑛當時近乎破釜沉舟之態,將戰鬥人員都帶走了,留下的只有一些非戰鬥人員,還有一些沒有論上馬匹的將士。

畢竟即便解開所有的戰車,也不夠所有人騎馬。

這些非戰鬥人員,比如伙伕,醫官,還有一些雜千雜八的人,還有數千留守的士卒,此刻緩緩的過來了。

一路上也弄了一些蒙古人放跑的馬,拖過來一些糧食輜重,還有大部分糧食輜重在後面。

孟瑛一邊安排他們在這裡埋鍋造飯,一邊派人傳令,讓郭登立即帶着本部騎兵過來,幾乎要將宣府各地的戰兵抽調一空。

只是有一件事情,卻讓孟瑛有些爲難。

卻是此刻軍中已經俘虜大概有近萬韃子了。

大明對韃子的政策一直不錯,特別是太宗年間,收留了不少韃子,在大明做韃官。三千營的主力就是韃官。

不能說其中沒有對大明忠心耿耿的,比如而今的吳家滿門忠烈,即便到大明末世也有滿桂這樣的將領。

所以對韃子來說,勢窮投降是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的。

但是孟瑛卻有。

無他而今情況不明,這一場戰事,今天一天是打不完的,要看今夜撒開的這一張大網,能網住多少魚了。

而且他也看出來,也先退的很堅決。

固然滾的姿態不大好,但是也先保住手中最大籌碼,雖然而今郭登不知道也先手中到底還有多少籌碼。

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是知道的,那就是也先有一戰之力。

之前是明軍聚攏在一起,瓦刺啃不動,而今卻不是這個樣子了。說不得瓦刺會反攻。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這也是爲什麼孟瑛督促郭登快點來的原因,如果不是步卒跑的慢,孟瑛恨不得宣府,大同都抽空了。

這個時候,有近萬年輕力壯,說是投降的俘虜。就是孟瑛算盤之中的不確定因素,安全隱患。

孟瑛不過片刻,就思量以定,將石亨叫過來,如此如此一般。

石亨點頭稱是。

立即下去辦了。

因爲明天可能包圍住大隊蒙古人,而今大張旗鼓的殺俘,可能會兔死狐悲。所以孟瑛對石亨的交代,是悄無聲息的解決了,這些人的首級可以算進石亨所部的戰功之中。

孟瑛尚不知道石亨怎麼處置這些俘虜,他也不在乎,以他看人的目光,這石亨可不是一個善茬。

關於殺人這件事情,根本就是行家裡手。

就在孟瑛查漏補缺,一心一意將最後的收官給收好的時候,吳瑾也陷入了絕境之中。

大漠落日分外悲壯。

就如吳瑾此刻的心情。

吳瑾對瓦刺的帥旗窮追不捨,連收兵的命令,他也只當沒有聽見。

這固然是要犯軍法的,甚至有多少個腦袋都不夠砍,但是對於一個連靈牌都準備好,準備死無葬身之地的人來說,軍令算什麼東西?

故而就在各路騎兵收兵的時候,吳瑾依然決然的追殺瓦刺本部人馬。

一口氣追出幾十里路。

已經追出了燕山北麓。廣闊的草原迎面而來,夕陽西下,就是這樣的場景。

此刻哱羅見只有數千明軍,居然敢窮追不捨,頓時大怒,下令反攻。正如孟瑛所估計的,也先的太狡猾了。

他滾的姿態不大好,但是將瓦刺本部的實力都保全了。

只是因爲一場敗仗下來,各部都分散開來,而且軍心士氣受損,並非失去了戰鬥力。

如果哱羅不反攻,一切都還行。

畢竟瓦刺騎兵保護哱羅的待遇,與保護也先的一個程度,簡直就好像是銅牆鐵壁一般。只是他反攻的時候,這個銅牆鐵壁就不存在了。

這裡也有一個微妙的心理作用。

哱羅乃是也先的三弟,但畢竟不是也先。這些中軍將士,乃是也先的老班底,除卻也先,那是誰也不認。

對哱羅也是有一點怠慢。

但也僅僅是怠慢的。

雖然防禦上出了一點點紕漏,但是誰也不想,明軍會從這裡衝過來,無他,這是一條有去無回的路,不要說能不能得手,即便是得手了,也會陷入瓦刺重重包圍之中了。

絕對是回不去的。

更不要說,哱羅身邊還有幾百親衛,全部是精銳,只要抵擋一陣子,就能撐到瓦刺各部來救了。

但是他們遇見的是一個拿自己當死人的吳瑾。

他並不知道,對面大旗下面不是也先。

此刻他激動的渾身發抖,似乎看見了他父親單槍匹馬衝也先本陣的樣子。

他並沒有看過這一幕,卻是瓦刺將他父親人頭送回來的時候說過的。

吳瑾也不是鐵人,廝殺了大半天,體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如果哱羅不反攻,吳瑾說不定就要退了。

他固然不怕死,但是也不願意白死。

此刻他深吸一口氣,對身邊的士卒說道:“諸位兄弟對不住了,黃泉路上,我爲諸位兄弟開道。”

隨即吳瑾還和之前以爲,義務反顧的衝了過去。

身後的數千騎兵跟隨着吳瑾,在瓦刺左右展開的騎兵陣勢中間空檔,衝了過去。

左右兩部騎兵大將,一邊向中間合攏,一邊箭如雨下。

吳瑾就好像是衝過一道箭雨長廊。

身邊的人紛紛中箭,連吳瑾身上也中了好幾箭,他根本不爲所動,死死看着瓦刺的帥旗,大喝一聲衝向帥旗之下。

哱羅最後的護衛一個個衝上來,但是比起吳瑾,他們都差了一點。

這也是一個事實,那就是就騎將來說,真正在戰場之上衝陣無雙的人,一般來說都是漢人,或者說接受過完整將門教育的人。

反而遊牧民族他們騎兵衆多,射鵰手不少,但是真正衝陣無雙的猛將,反而不多,這就是社會基礎決定的。

吳瑾就是這樣,他雖然是蒙古人出身,但是接受的都是漢人武將的教育,不管是弓馬騎射都是同輩之中佼佼者。

當然了,說宇內無敵,卻是有些過了。此刻又是爲了報仇,吳瑾根本不惜自己的性命,發揮出了他平身最高水準。

從他面前到哱羅身前,不過五六十步,其中有數百騎兵列陣,長槍弓弩都對準了他。

但是他卻在呼吸之間,連殺五六人,直接透陣而出。

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章 困境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二章 負擔
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章 困境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二章 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