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族產

第八十五章族產

朱見濬並不是太懂,但是于冕一眼就看出來這個孩子定然是惲老爺子最寵愛的後輩,看似讓他端茶倒水,其實上有了旁聽的權力。

這也算是言傳身教的教育之一。

щщщ¸TTKдN¸C 〇

並不是誰都有這樣的資格的。

朱見濬說道:“清丈之事,多虧了惲家相助,才能這麼快的完成,故而本官過來謝謝惲老爺子。”

惲老爺子連忙說道:“不敢當不敢當。在老夫看來,這樣的事情早就該做了,否則鄉親們受害非淺,朝廷既然有意重新丈量,老朽豈能不相助?”

朱見濬說道:“哦?卻是爲何?”

惲老爺子說道:“公子看來是鐘鳴鼎食之家。”

朱見濬心中輕輕一笑,暗道:“我家那裡僅僅是鐘鳴鼎食?”但也含笑不語。

惲老爺子繼續說道:“黃冊多年陳陳相因,黃冊上的人都是幾十年的人物了,如果他們家中有人傳下來,到也好辦,無非父子相承。”

“但是有些人已經絕戶了,但是官府還要徵糧就不大好辦了。”

“即便有些人口滋生,也不好將這事情攤牌到他們身上,我家也只能自己賠了。”

說起來,惲老爺子也是長嘆一聲。

糧長都是包賠的責任的。

在這一點上,似乎有元代包稅制度的遺風。

一般來說,一萬石糧食設一個糧長,但也不是絕對的。所以如果糧長征收不上來糧食,糧長就必須自掏腰包,將差額給補上。

聽惲老爺子所言,看來他並沒有少賠錢。

朱見濬看着惲老爺子,問道:“本官看過糧冊,如果按新清丈過後的數目,惲家兩支十幾房總共清丈出來一千多畝土地,這是一個不少的數字,惲老爺子就不心疼嗎?”

惲老爺子說道:“有什麼可心疼,種地交稅也是天經地義的。即便能逃一些稅,又能逃多少,爲了一點點蠅頭小利了,而損了惲家列祖列宗的名聲,老朽纔是不孝之極。”

朱見濬說道:“我來的路上,看見有很多橋樑河渠都是惲家所修?惲家可稱富豪啊。”

惲家老爺子眼睛微微一挑,用渾濁的眼睛細細看了一眼朱見濬,這才放下心來。他本以爲朱見濬在索賄,但看朱見濬的衣着打扮,隨從伴當,已經眼睛清而不邪。心中才鬆了一口氣。

惲家在常州也算是些錢財,但是在這樣的京城貴公子看來,卻也不值一提。

“公子說笑了。”惲家老爺子說道:“我惲家也是書香門第,詩書傳家,不敢說家境不殷實,但是祖宗有訓,從來積得不積財。”

“各房都信得過老夫,讓老夫主持公中,自然是要將錢用到正地方的上,除卻一些錢財爲族裡置辦田產之外,其餘都做這些事情了,也好爲我家積德。”

朱見濬又問道:“惲家的族產有多少?”

惲家老爺子有些不高興了,這是刨根問底,但也沒有辦法,惲家老爺子說道:“有三頃地,乃是歷代祖宗增添的。”

三頃地也不多,不過三百畝而已。

隨即朱見濬又問了惲家的族產問題。

一般來說,惲家的人都有義務給惲家捐贈財產,但是並不是說,惲家各房的財政都屬於惲家的。

甚至可以將惲家族產理解爲寺廟的廟產,不過,這些供奉的人是惲家祖先,捐贈的人都是惲家子弟而已。

一般來說,普通惲家人每年都拿出一點錢算是祖祠的香油錢,但是這個並不是強制的,如果實在不行,也不會強制要。甚至祠堂還會對特別困難族人一些補助。如果說一些族人遇見事情,絕嗣了,也由祖宗長輩安排過繼。

如果父母雙方的兒子,也會被祠堂安排養大。

等等,婚喪嫁娶,都與祠堂有關。

甚至而今南方有些地方,還保持一些習俗,比如說新媳婦要拜祠堂,並添上姓名之類。

古代民間的治安也不是太好的,村子彼此之間,爲了各種資源的爭奪,比如水源也常常有幹架的事情。

故而古人即便是一個窮人都特別關心家族的祠堂。當凡有些辦法,都要立祠堂,就是爲了凝聚人心,抱團與其他人競爭。

一般在外面混出來的人,也會出大筆錢砸在祠堂之上。特別是有功名的人。

甚至有人說中國古代貪污其中有一些原因,就是與這種制度有關。無他一旦有人當官了,族人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有錢,就要回報。

畢竟很多時候,一個讀書人並不是他自己小家培養出來的,是族中下了大力氣了。

就好像祠堂邊的私塾一般。

這個私塾就是用惲家公中的財產,讓惲家之中不管家裡有富有不富有,但凡是有讀書潛力的人,都來這裡讀書。

如果不是有族中的私塾,很多人都會讀不起書的。

所以,很多即便變成了大官,也是人情難卻。

也不是誰都好像是楊溥一般,一張鐵面從不徇私,但是即便如楊溥一般,他在京城過得緊巴巴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將他的俸祿節約下來,送到家族中。

要知道楊溥的俸祿每年千餘石,已經不算少。換算成漢代的石,就是萬石上下了。

甚至連抄家,也是不會查抄族產的,這也是爲什麼紅樓夢中,王熙鳳夢見秦可卿,秦可卿交代王熙鳳要多置辦族產的原因。

因爲如此置辦的族產,即便賈家敗了,賈家的後人也能得到家族族產一些供應。

最少在現在,這種家族制度被這麼多人擁護,是有原因的。

朱見濬問完之後,心中也算是瞭解大明最底層是什麼樣子了,只是看惲老爺子有些不大愉快的樣子。

這種刨根問底的問話,實在有些不大友好。

朱見濬哈哈一笑,安撫了惲老爺子一番,又爲惲家留下一道墨寶:“清白人家。”並將用了太子的私印。

惲老爺子雙手接過,自然不知道其中珍貴。但是朱祁鎮的字是怎麼練都練不好。最多是能見人的地步。

所以朱祁鎮對朱見濬的筆法要求比較嚴苛,朱見濬從小臨各家名帖,雖然年少,但是筆下卻有幾分風骨。

惲家也算是詩書傳家,故而也能看出來這一點。題字的人如何不去說,但是這字就是一副好字。

朱見濬本想走,但是天色已晚,就在惲家住了一夜,惲家自然是好生照顧不去說。

夜裡。

朱見濬與于冕還有張懋三人密議,讓侍衛守住在外面。

朱見濬問兩人說道:“這黃冊之中有沒有問題?”

于冕看了一眼張懋,他知道張懋今天一天失蹤去做了什麼,就是覈對黃冊。他對朱見濬說道:“自然是有問題的。但是以我之見,卻不能再查了,最少惲家已經做得不錯了。他們自己家並沒有什麼隱藏。”

“真要說起來,整個常州,不,整個江南的清丈的土地那一個地方沒有問題。”

“殿下也是知道,武進縣的土地數目與洪武年間清丈數字,是持平的,稍稍多了一些,縱然江南地狹,也不至於到了這個地步。”

于冕作爲杭州人,對這一帶情況再清楚不過了。

是的,大明洪武年間行進了大規模開墾荒地的行爲,一度以每年二十萬畝數目增加。南方很多地方土地開墾幾乎到了極限,再想增加就不大容易了。

但是決計不至於一寸土地都不會增加了。

從洪武到正統近五十年,幾乎沒有漲幅,就有一點太假了,要知道北方各省,即便是有水分,但水分也不至於做到這個地步。

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二章 大武學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章 太后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十六章 大疫
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九十章 少府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二章 大武學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章 太后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十六章 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