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

瀾滄江,發源於青藏高原,自景東縣流入思茅地區,然後流經西雙版納,出境稱湄公河,連接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匯入南海,是中國連接東南亞國家的水運大動脈,有“東方多瑙河”之稱。

江水在景東漫灣脫去了峽谷、高山的約束,變得比較寬闊,水也淺了。大大小小的船隻排開在江灣之中,足有上百艘之多。岸上則是兩千明軍的營地,由晉王李定國的表弟馬思良和總兵胡順都率領,走陸路,由滇省和暹羅邊境一直沿江護送而來。

曾經作爲暹羅使者的蘭瑪菩提坐在一艘大船的船艙中,正與一位暹羅青年說着話。

“征伐安南鄭氏只用了二十餘日,休整亦不過一個多月,岷殿下便能率明軍出兵再戰,確實令人驚訝。”帕碧羅闍把目光從艙外收回,笑着說道:“此次若再能獲勝,形勢便可好轉,與我暹羅國也是益處甚大。”

“大人所言甚是。”蘭瑪菩提表示贊同,說道:“不論是對我國宿敵緬甸,還是新敵廣南(安南阮氏),明軍日後皆可成爲助力。在錦線的炮兵訓練完畢,亦對北部戰事有利。”

帕碧羅闍輕輕點了點頭,略沉吟了一下,說道:“岷殿下對西夷的看法和結論纔是金玉良言,可惜我王及衆臣卻沒有警醒之意。法人若被引進曼谷,則我國大禍至矣。”

十六世紀以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逐漸滲入暹羅。1516年葡萄牙和阿瑜陀耶王朝簽訂了第一個條約,規定葡萄牙人可以在阿瑜陀耶城、丹那沙林、墨吉、北大年、六坤等地居住、經商和傳教;1598年西班牙和暹羅簽訂通商條約;1612年英國被允許在北大年開設商館;1617年荷暹簽訂通商條約。

現在的暹羅是納雷王統治,他的寵臣是希臘冒險家華爾康,擔負了外貿總監和財政大臣的重要職務。但這個傢伙與法國人勾結,一再勸說納雷王允許法**隊進駐暹羅,並取得對曼谷和墨吉的控制權。

因爲擔心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以及對納雷王門戶開放政策的不滿,部分暹羅大臣和貴族已經結成了親王派。與親法派進行着明爭暗鬥。帕碧羅闍雖然出身不是貴族,但他是納雷王乳母的兒子,與納雷王一起長大,感情甚好,現在身爲象軍副統帥,還是親王派中的一員。

蘭瑪菩提還沒有派別,他也不希望暹羅上層發生分裂。對帕碧羅闍的話不置可否,便想岔開話題,“岷殿下似不喜女色,若獻美女,似有不妥吧?”

“此時當有興王圖霸的姿態,豈有不喜女色之男人?”帕碧羅闍淡淡一笑。說道:“一番心意而已,岷殿下可自行處置,又有何不妥?”

“那是下官多慮了。”蘭瑪菩提自嘲地一笑,繼續顧左右而言他。

帕碧羅闍也不就暹羅國戶開放的政策繼續詢問,蘭瑪菩提並不是什麼位高權重的人物,他也不想費心拉攏,只不過想借着這次輸糧援助。與對西夷頗有警惕的天朝岷殿下進行下商討。一是想尋求解決之道,二也想在大明局勢有所舒緩後,能對暹羅王室有些影響。

此時已經到了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天空漸漸紅得燦爛起來,江水慢慢變得象是一盆火了。

“岷殿下大軍似乎到了?”蘭瑪菩提突然豎起了耳朵,所目光轉向艙外。

哦,帕碧羅闍目光一閃,直立起身。走出船艙,極目向遠處眺望。

……

六天行進了兩百餘里,每天的行進里程大概是:四十里,二十五里,二十五里,三十五,四十。四十。這樣的速度朱永興並不是特別滿意。但他看到了士兵的狀態,看到了速度提升的餘地。

獨輪車還是有效果的,隨着徵借和購買的數量越來越多,以及士兵們操作水平的提高。朱永興覺得適應期已過,行進速度可以達到五十里左右,甚至更多也有可能。

而且獨輪車在雲南的鄉間並不少,特別是茶區生產運輸更爲多見。因其是單輪,車子走過,地面上留下的痕跡,是一條直線或曲線,又被稱爲“線車”。所以,一路行進,一路徵集,也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

如果是短距離行進,騎兵佔有優勢是肯定的。但要是十天半個月的長途行進,馬匹就顯得太嬌貴,耐力反倒不如人了。不是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嗎,“勝利是靠雙腳走出來的”,其實也未嘗沒有一定的道理。

而且戰馬不僅吃草料,還要吃糧食,以保證體力,實在是耗費巨大。養一個騎兵的花費,能夠養好幾個步兵,況且雲南的地形,對於大規模騎兵作戰並不是很適合。

所以,朱永興才向李定國建議少帶騎兵,只作爲奇兵或追擊時使用。一方面減小後勤壓力,另一方面也能爲輜重部隊提供足夠多的馬匹。而獨輪車不僅能幫士兵裝載盔甲兵器,還能夠馱動目前軍的天威炮、轟天炮,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輜重車隊的壓力,解放出不少的人員和車馬。

總而言之,朱永興採取的措施儘管尚需改進完善,但確實大大減少了軍隊中輔兵的數量,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

到達漫灣,只是整個反攻行動的初始階段。渡過瀾滄江,走雲州(雲縣),過順寧府(鳳慶),便進入了永昌府。從時間和目前的速度算,最多也就是七八天便能兵抵永昌城下,路程呢,約略有三百多裡。

這六天的行軍中,朱永興亦是棄馬不用,同士兵一起徒步前進。他的體魄甚好,又有多年驢客的經驗,一天走四十多裡也不覺疲累,何況還是輕裝。當然,行軍途中總有偶然事件,朱永興已經下令除了憲兵隊和工兵隊用馬,以及斥候探馬外。其他所有的馬匹都只能爲輕傷員和病號服務,此外誰都不能使用馬力。

自然,在所經地方的仕紳或土官前來夾道迎接或拜見時,朱永興不打算太過引人注目,所以會騎一會兒馬,但一等到了郊外荒野,朱永興就會以身作則地和士兵們一起步行。

這樣的表率作用有着很大的效果,就算有的士兵感到勞累,也沒有怨言,也不敢有怨言。皇室宗親,朱姓子弟,都和他們差不多,也沒有車轎享受,誰還能比殿下千歲更嬌貴。

過了瀾滄江,便加快行軍速度,每天至少五十里,以五天爲限。朱永興不斷地觀察,不斷地計算,覺得在進入永昌府之前,與大股清軍接戰的可能性並不大,可以比較放心地加速前進。

儘管滇西的清軍防守兵力有了加強,但分佈在廣大的區域,又要固守重要城池,機動兵力卻是很有限。佔地廣闊,這是戰略優勢,但也會成爲分薄軍力的包袱。清軍入滇時間尚短,點、線的佔領已經形成,但要轉化成面,顯然還需要時間。

“……把戰略上的劣勢轉變爲戰役、戰鬥上的優勢,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這是朱永興在講武會上很沒有節操地剽竊後世的經典軍事理論,但卻很適合目前滇省,甚至全國的抗清形勢。通俗地講,就是在局部的戰役和戰鬥中形成兵力優勢,用小勝利的積累來逐漸改變大形勢的劣勢。

清軍踞滇日短,根基不穩,人心不固,連歷史上的那嵩都能看出來,朱永興豈能不抓住這樣的時機。悶頭髮展,那不是絕地求存的節奏,清軍也不會給他那麼多的時間。反攻是爲了相持,是爲了把腳從懸崖邊上挪開,是爲了獲取更多的資源和人力。

三江之外,確實多是邊荒之地;安南之地,也不能提供太多的動力。礦坑礦洞,也就那麼幾個,還多控制在土司手中,是他們的財富之源。可以報饋,可以按賦稅徵收,也可以花錢去買,但終歸不是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沒有足夠大的地盤,沒有足夠多的資源,想擴充兵馬,何其難也?只說是兵精糧足,那也是暫時維持,是搶安南的,是借暹羅的,還有數不清的欠條在外面。

想想蓋着自己印章的欠條、餉田票、功田票已經不知道有多少了,朱永興就在心中苦笑。驢糞蛋兒,表面光,誰知道自己是欠了一屁股債的苦命人啊?

暹羅使者啊,好,不錯,只是帶糧食來了嗎?沒說再拿金子銀子意思意思?聽說你們那的佛像都貼着金萡呢,好想去摳啊?

“外官叩見殿下。”蘭瑪菩提跪倒拜見,根本不知道笑得親切的朱永興心裡正有着摳金萡、扒佛衣的齷齪念頭。

“外將拜見殿下。”帕碧羅闍自視頗高,穿着戎裝,並沒有行跪拜大禮。

朱永興對此並不怎麼在意,跪拜禮他本就不喜歡,拱手作揖就很好。

“不必多禮。”朱永興伸手虛扶,說道:“貴國的慷慨相助,吾十分感謝。”

“殿下言重了。”蘭瑪菩提趕忙謙謝,“殿下曾言,大明與我國乃兄弟之邦,互幫互助豈不是理所當然?”

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22章 響應配合第92章 舉棋不定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95章 初印象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30章 輕取永昌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86章 疍家女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70章 正面決戰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45章 妥協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33章 無題第73章 小朝會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72章 廝殺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章 北愁南喜第33章 無題第95章 初印象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06章 法陣第50章 伏擊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5章 山東攻略第65章 佈署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71章 阻擊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30章 無題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73章 小朝會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88章 大調整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30章 無題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75章 恬然自樂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3章 安沛入甕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89章 進退兩難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章 陌生之地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5章 定情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30章 暗戰
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22章 響應配合第92章 舉棋不定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95章 初印象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30章 輕取永昌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86章 疍家女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70章 正面決戰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45章 妥協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33章 無題第73章 小朝會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72章 廝殺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章 北愁南喜第33章 無題第95章 初印象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06章 法陣第50章 伏擊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25章 山東攻略第65章 佈署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71章 阻擊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30章 無題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73章 小朝會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88章 大調整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30章 無題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75章 恬然自樂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3章 安沛入甕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89章 進退兩難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章 陌生之地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5章 定情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30章 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