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

“專打,嘿嘿,嘿嘿。”貴陽王府內,吳三桂將最新的消息放在桌案上,冷笑不止。

專打,什麼意思?明軍便是擺明車馬要與尚可喜爲敵,就如同江湖好漢拔刀高喝:“某來尋仇,只找某某的麻煩,無關人等快快閃開,莫要被誤傷。”

有效果嗎?肯定會有,廣西孫延齡便會作壁上觀,馬雄新敗也不會再與明軍廝拼。而廣東清軍除去尚可喜的藩下兵馬,如果戰事順遂或還好說,如果形勢不妙,估計是不會死力而戰的。

鼠目寸光,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嗎?吳三桂心中罵了一句,卻暗自感到悲哀。這個道理很簡單,但事到臨頭又有多少人看得清清楚楚,做得決絕乾脆。就說自己吧,現在不也是旁觀者之一?

雖然暫時與滇省明軍停戰,但明軍在四川和廣西的展開,無疑對貴州形成了隱隱的包圍之勢。可他能怎麼樣,初時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形勢越來越不利,便更不敢輕舉妄動。

空自惆悵了一會兒,吳三桂突然象是自言自語地說道:“康熙不過十,是說他活不過十歲,還是說這年號過不了十年?輔臣四剩一,剩的是誰呢?功臣頭落地,朝廷要拿吾開刀嗎?”

方光琛心中嘆息,這位恩主是走火入魔了,退回貴州便求神問卜,又時常皺眉苦思,喃喃自語,爲那幾句讖語大費腦筋。越是沉迷於此,越是難以振作。精神爲之頹廢,胡思亂想。

“王爺。這第一批貨物已經順利交接,玄初報來賬目,收入頗豐啊!”停頓了半晌,方光琛挑選了一個好消息分散吳三桂的注意力。

哦,吳三桂彷彿如夢中初醒,擡頭緩慢地眨着眼睛。

“只是對方所付款項是半銀半鹽。”方光琛稍微一個轉折,終於把吳三桂的思緒轉了過來,“玄初認爲不吃虧。便如數交貨了。”

“半銀半鹽?”吳三桂想了想,點頭道:“沿海遷界,鹽場盡廢,待各地儲鹽用盡,鹽的價格只漲不跌。嗯,玄初處置得妥當,這鹽先囤儲起來。再等些時日出手,獲利更豐。”

沿海地區歷來是捕魚和煮鹽的重要場所。厲行片板不許下海的禁令和遷界之後,漁業幾乎完全陷入絕境,海鹽的生產也差不多會完全停頓。由於鹽場多在界外,關係民生甚大的食鹽生產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即便是沿海地區的老百姓往往也要“淡食”。所以。吳三桂認爲明軍用鹽抵款,己方並不吃虧,若囤積獲利,比現在收銀子還要合算。

“王爺高見。”方光琛順勢恭維了一句,又繼續說道:“商貿獲利或購買屯積糧食。或招兵買馬壯大實力,皆於我有利。”

“對明軍也有利呀!”吳三桂知道自己賺得不少。可明軍有出海口,賣與外夷,可獲暴利,但不想讓明軍賺錢,自己也賺不到,“嗯,還是得繼續做下去呀,此次獲利便用來安置軍隊眷屬,追隨於吾,不可薄待。”

“王爺仁厚,兵將們必感恩戴德。”方光琛又是一頂高帽送上,見吳三桂微露出笑意,沉聲說道:“王爺與尚、耿二藩不同,玄初曾探得岷藩口風,此二人廣州屠城,罪惡昭彰,絕不寬赦,必殺之以證天理、公義。”

吳三桂一愣,狐疑地問道:“難道尚、耿二人此時投誠亦不免殺身之禍,要做李成棟、金聲桓亦不可得?那岷藩不將此意昭示天下,或許還有轉圜之機吧?”

“最多可保眷屬得生吧!”方光琛微微冷笑,說道:“至於轉圜之機,怕是岷藩要尚、耿二人作如此想。有此想法,便難有死戰到底的決絕。等到尚、耿二人的實力大損,明軍可一鼓滅之的時候,怕是便要昭示天下了。到那時,岷藩只言不赦尚、耿二人,敗勢已定之下又有多少願爲此二人賠上自家性命的死忠?卻是要有很多人要借尚、耿之首級邀功請賞,以圖倖進了吧?”

吳三桂思索片刻,恍然點頭,如此微妙的心理戰,虧那岷藩想得出來。目前的形勢下,尚、耿二人根本不會有什麼投誠的心思,自然也就不必擔心赦免不赦免的事情。等到這兩個人窮途末路,想投誠,那便沒有機會了,最多是以自己的性命換取家人的生存罷了。

“王爺。”方光琛鄭重地提出了建議,表示出了耿耿忠心,“與明軍的商貿不可斷,用獲利招兵買馬,集草囤糧。只要王爺實力猶存,即便割據不成,又何向而不重?”

吳三桂望着方光琛,臉上露出感動之色,長長地吐出了一口氣,溫言道:“獻廷忠言,吾知之,感之,全依之。”

“多謝王爺信重,光琛敢不以死相報。”方光琛躬身施禮,深爲自己能使恩主解開一些心結而感到高興。

………

“專打啊,那就是說沒咱們什麼事兒了?”桂林城下,廣西將軍孫延齡在大帳內長出了一口氣,露出了輕鬆的表情,深爲自己的明智和行動果決而感到慶幸和自豪。

廣西提督馬雄雖然率殘部進了桂林,卻到底少了孫延齡那不顧後果的犯二精神,也沒有想到這個傢伙敢清洗內部,棄城而走。都統、副都統、參領,可都不是一般的小軍官,說殺就殺,只拿了封明知是假的投降書信做藉口。

但那又如何,廣西巡撫明知孫延齡是公報私仇,卻還得捏着鼻子認了。很簡單,明軍壓境,孫延齡手下的兵將最多,既然未舉反旗,那就得倚重他來作戰。所以,巡撫大人苦口婆心地兩面勸,生怕兩家火併起來,無人抵擋明軍的進攻。

於是,傻大膽孫延齡非但無事。反而得到了巡撫的嘉獎,認爲他臨機處置果斷。保住了與明軍繼續作戰的實力;馬雄呢,雖然戰敗,且擅入他軍駐地,也是沒有罪過,並得到了作戰勇敢的表彰。

然後,巡撫大人擠出了些財物送給馬雄,又將賀州作爲馬雄的駐紮和就食地,桂林依然歸孫延齡。終於算是安撫了廣西的兩位軍頭,避免了內訌的結果。

“這年頭兒,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孫延齡心滿意足,就等着馬雄領軍出城,他便可以重回老巢了。

“嘿嘿,馬雄這廝優柔寡斷。終是不如將軍大人啊!”老幕僚孟春第見自己的計策成功,也不禁捋須微笑,順便拍了記馬屁。

孫延齡故作矜持,但心中卻深以爲然,又試探地問道:“先生,明軍既說要專打。咱們還要派人——”

孟春第想了想,說道:“還是要派,摸清明軍的底細,咱們才能真正安心。嗯,找個不太相干的人去。萬一事情敗露了,也是無妨。”

孫延齡點頭稱是。馬雄的遭遇他是看到了,實力纔是立身之基,不到萬不得已,他纔不願與明軍作戰呢!

……

三道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範疇,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朱慈煊對此並不陌生。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在火塘上用小陶罐燒烤大理特產沱茶到黃而不焦,香氣瀰漫時再衝入滾燙開水製成。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衝喝爲目的,以小口品飲,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爲趣。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舉步維艱,創業之始,苦字當頭。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產乳扇、核桃仁和紅糖爲佐料,衝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製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膩,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個夠。寓苦去甜來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經過困苦的煎熬,經過歲月的浸泡,奮鬥時埋下的種子終於發芽、成長,最後碩果累累。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許花椒、姜、桂皮爲作料,衝“蒼山雪綠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帶有麻辣味,喝後回味無窮。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與“親”諧音,而姜在白語中有富貴之意,所以此道茶表達了賓主之間親密無比和主人對客人的祝福(如恭喜發財,大富大貴)。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稱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人的一生,要經歷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諸如名利、權勢、富貴榮華等等的誘惑。要做到‘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便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氣度。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人生境界。”

朱永興依次品完三道茶,雖然感覺很特別,卻也分不出好不,只是聽着張維翰的講解,隨便地發了些議論。

“殿下出口成章,境意高遠,屬下欽佩備至。”張維翰恭維着,慢慢品着茶,點頭道:“雖不十分地道,卻也很難得了。要喝正宗三道茶,還是要在大理纔好。”

“在大理時沒喝過這三道茶,白族的特色菜倒是吃了一些,比如生皮、豬肝胙之類的。”朱永興笑着說道:“劍川土府段智、洱源土府木篤皆爲白人,之前也出力甚多,孤記在心中,自有封賞。只是這茶可以喝,幾名侍女孤王卻不好接受,又怕二人爲此難以安心,就煩勞張先生去解說一下。”

張維翰遲疑了一下,自己也是白人,前去說明也是很合適。只是——他擡眼看了看廳下幾個身着白上衣,穿着紅色坎肩,腰上繫着繡花小圍裙的白族女孩,她們的辮子用紅繩結在一起,頭上還纏有五顏六色的手帕,雪白的纓穗在頭右邊飄飄灑灑,顯得很是嫵媚。

“殿下不妨收下這幾名侍女,日後再赦放爲民,妥善安置。”張維翰建議道:“便照暹羅所獻美女例,既安其心,又不惹物議,豈不是好。”

“暹羅乃是他國,不可一概而論。”朱永興輕輕搖頭,說道:“若是先收後放,恐有人覺得是孤沒看好,還會尋機再獻,此例不可開。”

“既是如此,屬下遵命。”張維翰心中未嘗沒有爲本族人說項的想法,但朱永興既如此說,他便只能迂迴委婉,笑道:“此二人也是見滇南各土司不斷開枝散葉,拓展根基,有些心急了。”

朱永興也知道此二人的心思,只是他們投效得晚,勢力又小,不好與滇南各土司同等待遇。而滇南各土司藉着明軍的勢起,不斷向外奪取土地,已經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並不想讓他人再插進來分一杯羹。現在的安南都統使司府可不再是烏合之衆,各家的不斷投入,明軍的不斷幫助,已經建立起一支戰力、裝備都很可觀的強盜軍隊。

“嗯,告訴他們,非是孤厚此薄彼,實是有不便安排的理由。”朱永興沉吟了一下,開口說道:“若他們真有心,便多派族中子弟學習鍛鍊,書院能學習管理地方,講武堂能學習軍陣指揮,便是參加警備軍,也能熟習戰技廝殺、槍炮使用。不做好準備,急急忙忙地插腳,兵不成兵,將不成將,空自惹人恥笑。另外,不出兩三年,他們便大有施展拳腳之地,到時可莫要不堪使用啊!”

張維翰稍一思索,便明白朱永興話中的含義。劍川、洱源靠近哪裡,緬甸啊,朱永興已經調了賀九義,並加強了滇緬邊境的軍隊,將來必然要對緬甸用兵。嗯,明白了。現在的劍川土府段智、洱源土府木篤雖有心卻無力,最需要不是看着眼紅來揀便宜,而是先壯自身,再圖後利。

白族啊,也曾經據有一國,可風光不再,令人既感慨,又嗟嘆。張維翰暗自嘆息,打定主意要幫這兩個本族人,讓白族不爲他族所輕視。

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章 絕死一擊第30章 無題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9章 宗室儀仗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22章 水利部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91章 外交,內政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60章 歸藩之議第72章 退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章 鬥熊救美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04章 報應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65章 佈署第1章 陌生之地第80章 教士保羅第72章 攻守結合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64章 計議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01章 夜談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47章 大戰(一)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201章 總攻(一)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74章 東逃,後路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02章 轟擊第126章 無題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55章 無題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6章 柔情蜜意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5章 正妃虛懸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82章 無題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58章 新晉郡王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17章 困局第26章 兵臨城下
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章 絕死一擊第30章 無題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9章 宗室儀仗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22章 水利部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91章 外交,內政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60章 歸藩之議第72章 退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2章 鬥熊救美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04章 報應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65章 佈署第1章 陌生之地第80章 教士保羅第72章 攻守結合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64章 計議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01章 夜談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47章 大戰(一)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201章 總攻(一)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74章 東逃,後路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02章 轟擊第126章 無題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55章 無題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6章 柔情蜜意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5章 正妃虛懸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82章 無題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58章 新晉郡王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217章 困局第26章 兵臨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