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火槍之威

明軍的第一道防線在前端的小橫溝臺地上,以左右兩道壕溝加木柵的放射狀工事對山前多條上山通道形成正面封鎖;第二道防線在小橫溝以上的灰坡山樑上,以山頂爲中心設有三道階梯狀防禦陣地,可對山前小橫溝的交叉路口和上山古道形成封鎖。

要有機關槍,全給你們突突嘍!朱永興站在第二道防線的山樑上,舉目眺望,雖然距離不遠,但灰塵瀰漫,他只能看見前幾排清軍在步步逼近,卻看不清楚後面的具體佈置。

第一道防線雖然交給了張光翠指揮,士兵卻多是吳三省的人馬,其中還有三百訓練成軍只有半個月的火槍兵。防範是必須的,兵爲將有一直是朱永興深惡痛絕的一個問題。這不僅容易造成將領專橫跋扈的軍閥作風,而且士兵成爲將領的附屬品後,往往會被將領視爲“何往而不重”的資本,成爲其保存實力,甚至轉而投降的倚仗。

因爲明軍瘴癘和傷病的休整,士兵們的恢復有快有慢,便給了朱永興打亂編制,重新組合的機會。當然,這種措施是不徹底、不完全的,他還不敢做得過於明顯,擔心將領們由此而生異心。

而火槍兵的組建則是出於朱永興固有的後世思維,熱兵器遲早要取代冷兵器,雖然從緬兵手中繳獲的火繩槍有種種缺陷,他也絕不會棄之不用。相比於訓練出合格的弓箭手,火槍兵的訓練則更爲快捷。當然,朱永興不指望這支剛剛成軍的火槍兵在野戰中取勝,但倚險防守的時候,火槍兵的防護不是太大的問題,可這種較老式的火繩槍的穿透力卻能使進攻方的盔甲盾牌成爲軟弱的東西。

朱永興曾經自鳴得意地想訓練出三段擊或五段擊的野戰火槍兵,但幾次訓練後便使他暫時放棄了這種想法,並且得出了一個結論:不經過極嚴格的長期訓練,使火槍兵能進行有序的幾段擊純粹是扯蛋。

“各排剛開始射擊的時候,或許只有兩三個士兵沒有參加齊射而獨自射擊。緊接着隊形中就出現一片火海,各排和各列的士兵們混雜在一起,士兵們裝好子彈之後就立即自行開火射擊,第一列的士兵們也不再跪着射擊了,雖然他們確實想那麼做。到那個候,面對槍聲轟鳴的混亂局面,不管是將軍還是下級軍官,誰也無能爲力,只能等待部隊自行進退了。”

沒錯,這就是朱永興遇到的情景,與西方一部軍事著作中描述的幾無差異,而朱永興剛訓練的火槍兵還是在沒有敵人衝陣的情況下便犯了這樣的錯誤。

儘管遇到了挫折,使朱永興不能象穿越前輩那樣輕輕鬆鬆地就組建起訓練有素的火槍部隊,但朱永興還是想到了解決之法,並決定在阻擊戰中加以使用。

沒有什麼可藏着掖着的,在現在的形勢下先聲奪人,振奮軍心士氣纔是最重要的。何況依照現在的火繩槍,憑着剛剛訓練出來的火槍兵,朱永興也不敢把他們當作致勝的殺手鐗。因爲那根本就不現實。

仰攻的清軍已經接近了壕溝,離木柵欄也不足三十米了,在灰土揚場中,清軍將領發出了嘶啞的命令。盾陣後的弓箭手向着前上方仰射出了一排箭雨,隨後扛着布袋的輔兵向前衝去,填塞壕溝。

“開火!”火槍兵統領何良順吼叫起來。

作爲先聲奪人,首戰挫敵的火槍部隊,並不歸張光翠指揮,這個距離也符合朱永興要求他們可以開始射擊的條件。

站在柵欄後面、大半個身子都躲在壕溝裡的火槍兵立刻將手中燃着的火繩固定到板機上,把火槍從柵欄縫中伸出去,瞄準,開火。

隨着一陣轟鳴,火光閃現,白色煙霧陡然在柵欄後升起,上百顆彈丸急速飛出,射向幾十米外的清軍。

老式火繩槍因爲口徑大,笨重,不能代替弩兵或弓箭手爲步兵提供充足靈活的火力而被最終淘汰。但它的威力卻很大,大型火繩槍常常有開一槍就打死好幾個人或好幾匹馬的記載,而且在長矛兵和塹壕的掩護下組成固定的陣地來對抗敵軍也相當有效。

伴着慘叫和哀嚎,清軍的攻擊陣列遭到了第一次猛烈的打擊,大型槍彈不僅打死了很多填壕的輔兵和暴露身體的持盾兵,連盾牌都被擊穿,後面不少清兵莫名其妙地被擊中,慘叫一聲倒了下去。

火槍兵射擊完畢,立刻取下火繩,將手中的火槍向後一遞,火槍被身後的隊友接過,另一支裝填完畢的火槍塞到了他的手裡。

固定火繩,伸出,瞄準,射擊。一系列的動作迅速而準確,不過十幾秒鐘的時間,明軍火槍兵又發射出了一輪子彈。

這就是朱永興想出來的解決辦法,類似於工廠的流水線作業,三個、四個或五個火槍兵排成一列,分別完成各自的工作,然後由第一個火槍兵開火射擊。

這樣一來,不僅發射速度提高了數倍,而且工作簡化,減少了因爲緊張而出錯的可能。射擊手只要專心射擊,不必因爲又要裝填,又要注意火繩的位置,大大降低了走火的機率。

轟鳴聲一陣接着一陣,白煙愈加濃密,只聽到對面紛亂的慘叫和驚呼,卻幾乎看不清前方的情況。六輪射擊過後,火槍兵統領何良順下達了停止射擊的命令,以便觀察打擊效果。

硝煙逐漸散去,但灰塵飛揚,依舊看不太清敵軍攻擊陣列的全部情況,可壕溝前已經是狼籍一片。盾牌、刀槍、屍體,還有倒在地上慘叫哀嚎的傷兵,一副血淋淋的場景呈現在明軍面前。

只是火槍的輪番射擊,便已經打垮了清軍的第一次進攻。明軍看得越來越清楚了,清軍在狼狽逃竄,漫天的黃土飛揚,好象千軍萬馬在下山。

第59章 無題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84章 搶灘登陸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6章 無題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30章 無題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74章 貪心不足第71章 慘烈第217章 困局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81章 書院第95章 請兵助戰第21章 柔情蜜意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3章 暹羅國情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20章 緊鑼密鼓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86章 接戰第130章 無題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70章 正面決戰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69章 雨季之威第80章 京師大亂第84章 失敗之源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71章 流寇戰術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87章 潛入襲城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25章 山東攻略第28章 離心之象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85章 情動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9章 兵臨大理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82章 無題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87章 接戰(二)第17章 意外之難第95章 請兵助戰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89章 勝利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48章 大戰(二)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9章 緬甸,山東第51章 死地則戰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5章 正妃虛懸
第59章 無題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84章 搶灘登陸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6章 無題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30章 無題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74章 貪心不足第71章 慘烈第217章 困局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81章 書院第95章 請兵助戰第21章 柔情蜜意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3章 暹羅國情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20章 緊鑼密鼓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86章 接戰第130章 無題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70章 正面決戰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69章 雨季之威第80章 京師大亂第84章 失敗之源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71章 流寇戰術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87章 潛入襲城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25章 山東攻略第28章 離心之象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85章 情動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9章 兵臨大理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82章 無題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87章 接戰(二)第17章 意外之難第95章 請兵助戰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89章 勝利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48章 大戰(二)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9章 緬甸,山東第51章 死地則戰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5章 正妃虛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