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第166章 開啓通往隋唐的路

【公元492年正月,頒五品詔,規定:宗室遠屬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孫和異姓封任的都降爲公,公降爲侯,侯降爲伯,子、男不變。】

【命令羣臣議五行之次,採納秘書丞李彪等人的建議,以爲晉承曹魏爲金德,北魏應承晉爲水德。】

……

東晉·明帝時期

司馬紹嗤笑一聲。

“空口白話,張嘴就來。”

“禪位給你了嗎?”

……

劉宋·文帝時期

“你放屁!”

劉義隆狠狠道:

“我大宋纔是水德!”

……

【四月,頒佈新律,廢除北魏的車裂、腰斬,改爲梟首、斬首和絞刑三等。】

【把夷五族、夷三族等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門,門誅降止本身。】

……

天幕上繼續播放,

平城

一位身穿裘袍戴着氈帽的大臣正對拓跋宏苦口婆心的勸說着:

“卦象虛實不可盡信,用兵之道不可盡隨天意,齊國此時衆志成城,不可討伐。”

一身寬袍大袖頭戴籠冠的的拓跋宏坐在倚子上,淡淡道:

“朕沒想南伐。”

正在勸說的大臣聞言一愣。

拓跋宏繼續道:

“國家自興於北方,一直以平城爲都城,雖然富有四海,但尚未統一。”

站起身,走到殿門處,拓跋宏揹負雙手遙望遠處,嘆聲道:

“平城是用武之地,卻不是能推行文化,施行文教治理之地。”

“崤山、函谷關、黃河洛陽,那纔是古代帝王之所。”

拓跋宏回頭看向大臣,沉聲道:

“朕要大舉遷入中原,以圖一統天下,光耀國家。”

畫面透過拓跋宏的眼睛,俯視着中原大地。

一身勁裝的鮮卑天子親率三十多萬的步、騎,與文武大臣從平城出發,一路大舉南下。

途經肆州、幷州等地,拓跋宏下馬親自去拜見當地老人,詢問疾苦。

路上遇到跛腳或目盲的人,他停下車問寒問暖,賞賜衣食。

畫面緩緩飄進一片烏雲之內。

電閃雷鳴間,風雨交加。

“駕!駕!”

拉着輜重的馬車車輪陷在泥潭內,冒着大雨的鮮卑將士抽打着馬匹。

車輛後面,衆將士喊着口號推着輜車。

“陛下,秋雨已下一月有餘,道路泥濘,大軍難以前行,還是暫時休息一下吧。”

大雨下,披盔戴甲的拓跋宏與衆大臣戰在簡陋的蓬帳內。

大臣們勸說着天子停止前進。

拓跋宏望着大臣們一臉怒容。

“如今舉全國之師南下,已爲天下人所共知,豈有無功而返的道理?”

“兵貴神速,下令,繼續行軍!”

一大臣聞言苦着臉拱手道:

“陛下,一月的冒雨前行,衆將士們已經撐不住了,望陛下體諒將士,歇息一下吧。”

拓跋宏聞言收斂怒色,沉思片刻道:

“前面三十里就是洛陽,那就遷到那裡吧。”

大臣聞言歡喜之色溢於言表,卻完全沒在意那個遷字。只是高呼着:

“陛下英明!”

……

【公元493年五月,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但他知道鮮卑貴族中會有很多人反對他南遷。】

【因此,他以南伐的名義帶領大軍與百官南行,且故意讓人感覺這趟路程充滿艱險。】

【八月,北魏貴族和將士近百年來在平城養尊處優的生活已經耗盡了一個馬背民族的剽悍和豪氣,他們已經無法忍受艱苦的日子。】

【於是大臣開始勸誡孝文帝不要繼續往南走了。】

【孝文帝假裝勉爲其難的暫停下來,停在哪裡?就停在洛陽。】

【九月,大軍抵達洛陽。】

【當時許多鮮卑大臣雖不願內遷,但更不想繼續南伐,故只得相從,遂定遷都大計。】

……

大漢,

劉邦摸着鬍鬚,悟到了點什麼。

如果一開始就說遷都,那些貴族肯定不幹。

但讓他們體會了一路上的艱辛後,他們自己就找地方去了。

嗯……

如果直接讓蕭何等人幹活他們肯定不滿,但如果朕學學秦二世的樣子……

劉邦眼睛裡閃着詭異的光芒。一旁的呂雉感覺到一陣惡寒!

有賊人!

……

大漢·武帝時期

霍去病瞪着眼睛,指着天幕驚訝道:

“遷都?上百年的京都這就不要了?”

“而且這過程也太過兒戲了吧!”

劉徹往後一仰,靠着軟榻,臉色晦明。

“遷都這樣的大事,自然不可能這麼簡單一定有是多方考慮。”

霍去病愣了一下,恕他眼拙,沒看出來。

“遷都和均田令這兩個舉措,讓北魏對農耕的依賴度越來越高。這是一處關鍵。”

劉徹看着不明所以的霍去病,給他講述着這裡的因素。

還指望你當大將軍呢,一點內政都不懂那可不行。

“而另一個考慮,就是軍事上的因素。”

用酒水在案桌上簡畫了幾筆,劉徹指着案桌道:

“柔然在北方草原崛起,勢必對平城的安全形成威脅。”

“畢竟平城相對於柔然的地理位置而言,顯然太過偏北了。”

看着對此事一目瞭然的霍去病,劉徹也就不多說,繼續道:

“遷都還有一個同樣不容忽視的因素。”

“經濟。”

劉徹倚着軟枕,

“拓跋氏定都平城,很多人都會以各種不同的理由來到平城,定居在平城和平城周圍。”

“而已平城附近的土地環境根本無法承受這種極速的膨脹。”

“都城人口增加,供給平城使用的糧食也會不夠。”

“對於鮮卑來說,剛從草原進入中原時,平城對拓跋氏來說,是個好地方。”

“然而,他們的勢力再越來越往南擴張,相較於南方的景色和南方所能提供的條件,平城及其周圍的環境,就會越來越顯得荒涼。”

“這時,中原之地的廣袤農田就顯得更重要了。”

霍去病聽完思考一陣,開口道:

“那爲何不遷都到鄴城去?”

“鄴城的位置比洛陽更靠北,而且經過曹操的治理鄴城周圍的農田狀況也比洛陽好。”

“畢竟從靈帝開始,洛陽就反覆經歷戰亂破壞,經濟很難恢復。”

“從軍事和經濟角度看,都是鄴城的建都條件比洛陽更好?”

劉徹冷笑一聲:

“但鄴城沒有帝王氣,非帝王居。”

“這拓跋宏已經不在認爲自己是鮮卑拓跋氏的族長了。”

“而是中國皇帝,他有了皇帝的自我認知,也有了要統治整個天下的野心。”

“不過…過猶不及。”

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劉徹完全不看好拓跋宏的改革後續。

伱想改就改,鮮卑那些貴族可不一定想改。

就算一時推廣開,你兒孫能不能堅持住還難說呢!

……

東魏,

坐在下首的高歡看着天幕,對坐在上首的元修說道:

“孝文帝在文明太后去世後很快地作出義無反顧的決斷,可見文明太后去世三年以來尚能制約政局。”

“孝文帝如此迫不及待做出遷都決定,恐怕也想擺脫文明太后的影響吧,是吧,陛下。”

元修擠出一個笑臉,勉強道:

“丞相所言,未免有點偏頗了。”

高歡盯着元修一言不發,直到元修用袖口擦着冷汗才笑道:

“孝文帝爲了表示孝敬,曾在方山頂上太后陵園側後預築壽宮。”

“但遷都洛陽之後,孝文帝似乎已將此事忘卻,在洛陽爲自己重新營建陵園,將壽宮改成了萬年堂。”

“隨後將自己葬於長陵,而那裡埋葬着孝文昭皇后。”

“兩冢相依,一高一矮。”

“與永固陵和萬年堂形制正好相反。”

高歡死死的盯着元修,微笑道:

“可見孝文帝生不能繼續忍受太后陰影籠罩,死不願葬入文明太后陵側的陪陵。”

“這豈不是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個人情緒,最有力的說明嗎?”

被案几擋住的雙手緊握成拳,元修笑着點頭道:

“丞相高見,朕長見識了。”

……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宣佈遷都洛陽。】

【鮮卑人的習俗是編髮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小袖,多數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

【且新遷之民初來洛陽,無一椽之室居住,食無擔石之儲,不擅農業,人心戀舊。】

【這些問題,都阻礙着北魏政權的鞏固。】

【在王肅、李衝、李彪、高閭等漢族士人的支持下,孝文帝立即開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

……

從遷都洛陽開始,通往隋唐的強盛之路才被孝文帝開啓。

話說,唐朝的審美觀應該就是延續的北魏。

第621章 萬曆三大徵寧夏哱拜之亂第666章 尚方“克主”寶劍第49章 隕石:我特麼來辣!第490章 從屠龍變爲惡龍第799章 以我之身,撞沉吉野!297.第288章 叛亂終結洛陽三月265.第257章 泰山封禪日月當空第564章 “堯舜聖君”朱佑樘128.第124章 李世民小課堂開課了!六句話,289.第280章 孤城十月人間煉獄296.第287章 唐代宗李豫第691章 《尼布楚條約》第461章 在錯誤道路上狂奔的元朝諸帝第401章 玄宗卸甲 徽宗卸天下第536章 朱棣:好聖孫!你爹多活兩年就夠了!第812章 最終章:麥子熟了幾千次,人民萬歲第55章 千古一帝?完美一帝?92.第90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233.第227章 虎牢關之戰(下)第364章 歷史上最強太后系列一遼國第一女強人:蕭綽第389章 平夏城“夏之敗,不復能軍”第526章 鄭和下西洋第464章 堪稱東方版“希特”207.第202章 楊廣不是傻子第634章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164.第160章 齊武帝蕭賾第805章 百日維新開始124.第120章 秋風五丈原第531章 朱高熾:我登基了!我死了!第731章 全才和珅議罪銀製第355章 宋太宗積貧積弱之始第792章 中國自主權致敬蒲安臣129.第125章 高平陵之變270.第262章 打死宋朝都不會提的功績181.第177章 事後諸葛亮,開!第388章 平夏城七千降三萬!122.第118章 諸葛亮:亮,想造個坦克。233.第227章 虎牢關之戰(下)第589章 仁宗祧廟壬寅宮變第553章 劉弗陵:幸福感是對比出來的!第519章 繼位的合法性第352章 雍熙北伐第604章 朱厚熜:勁吔!第787章 葉赫那拉顧命八臣第43章 穿越者?復古者?第778章 四次抗旨首戰跳水148.第144章 司馬家最後的榮光司馬紹第603章 劉恆:天授即民授!第389章 平夏城“夏之敗,不復能軍”第337章 高平之戰!中國成其爲中國!第806章 借才合邦大東亞政變第303章 王守澄:皇帝?玩物而已!第371章 不分敵我的慶曆新政305.第296章 他們,當得此禮!196.第191章 意氣風發時,壯志難酬日第322章 禍基於桂林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第574章 被一棒子敲懵的朱厚照第471章 給老朱打個預防針第443章 國君死社稷末帝遷倭國第8章 沒人性的胡亥第443章 國君死社稷末帝遷倭國第522章 朱棣:目標!漠北!91.第89章 朱棣:想得天下還想惜命,美得你第805章 百日維新開始第706章 士紳一體納糧93.第91章 諸葛亮登場!第371章 不分敵我的慶曆新政287.第278章 功過不相抵第630章 趁勢而起努爾哈赤第604章 朱厚熜:勁吔!277.第269章 步入盛唐第396章 低血壓就看宋徽宗第788章 辛酉政變兩宮太后第487章 走鋼絲的朱元璋30.第30章 功是功,過是過(四千字)第347章 大業進行時第574章 被一棒子敲懵的朱厚照第56章 天幕:嚇我一跳!第617章 天下豈有三十年不能親政的天子!115.第111章 一百一十一章:漢昭烈帝的功績第426章 宋朝特色第406章 劉邦:乃公管這個叫做轉移矛盾!第657章 崇禎帝的疑袁崇煥的忠第804章 擡棺出徵收復伊犁第587章 朱厚熜:朕即一切!第506章 朱元璋的功績(下)181.第177章 事後諸葛亮,開!249.第242章 以民爲本。第404章 還評績?評個鬼的績!第369章 慶曆增幣!第317章 最後的餘暉歸義軍!第593章 內閣成爲皇權附庸第671章 明末:亡國之因集大成者30.第30章 功是功,過是過(四千字)第27章 帝國雙璧!255.第247章 文治武功,冠絕古今第406章 劉邦:乃公管這個叫做轉移矛盾!292.第283章 無解的問題差點平定的叛亂第348章 身死大業未竟時
第621章 萬曆三大徵寧夏哱拜之亂第666章 尚方“克主”寶劍第49章 隕石:我特麼來辣!第490章 從屠龍變爲惡龍第799章 以我之身,撞沉吉野!297.第288章 叛亂終結洛陽三月265.第257章 泰山封禪日月當空第564章 “堯舜聖君”朱佑樘128.第124章 李世民小課堂開課了!六句話,289.第280章 孤城十月人間煉獄296.第287章 唐代宗李豫第691章 《尼布楚條約》第461章 在錯誤道路上狂奔的元朝諸帝第401章 玄宗卸甲 徽宗卸天下第536章 朱棣:好聖孫!你爹多活兩年就夠了!第812章 最終章:麥子熟了幾千次,人民萬歲第55章 千古一帝?完美一帝?92.第90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233.第227章 虎牢關之戰(下)第364章 歷史上最強太后系列一遼國第一女強人:蕭綽第389章 平夏城“夏之敗,不復能軍”第526章 鄭和下西洋第464章 堪稱東方版“希特”207.第202章 楊廣不是傻子第634章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164.第160章 齊武帝蕭賾第805章 百日維新開始124.第120章 秋風五丈原第531章 朱高熾:我登基了!我死了!第731章 全才和珅議罪銀製第355章 宋太宗積貧積弱之始第792章 中國自主權致敬蒲安臣129.第125章 高平陵之變270.第262章 打死宋朝都不會提的功績181.第177章 事後諸葛亮,開!第388章 平夏城七千降三萬!122.第118章 諸葛亮:亮,想造個坦克。233.第227章 虎牢關之戰(下)第589章 仁宗祧廟壬寅宮變第553章 劉弗陵:幸福感是對比出來的!第519章 繼位的合法性第352章 雍熙北伐第604章 朱厚熜:勁吔!第787章 葉赫那拉顧命八臣第43章 穿越者?復古者?第778章 四次抗旨首戰跳水148.第144章 司馬家最後的榮光司馬紹第603章 劉恆:天授即民授!第389章 平夏城“夏之敗,不復能軍”第337章 高平之戰!中國成其爲中國!第806章 借才合邦大東亞政變第303章 王守澄:皇帝?玩物而已!第371章 不分敵我的慶曆新政305.第296章 他們,當得此禮!196.第191章 意氣風發時,壯志難酬日第322章 禍基於桂林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第574章 被一棒子敲懵的朱厚照第471章 給老朱打個預防針第443章 國君死社稷末帝遷倭國第8章 沒人性的胡亥第443章 國君死社稷末帝遷倭國第522章 朱棣:目標!漠北!91.第89章 朱棣:想得天下還想惜命,美得你第805章 百日維新開始第706章 士紳一體納糧93.第91章 諸葛亮登場!第371章 不分敵我的慶曆新政287.第278章 功過不相抵第630章 趁勢而起努爾哈赤第604章 朱厚熜:勁吔!277.第269章 步入盛唐第396章 低血壓就看宋徽宗第788章 辛酉政變兩宮太后第487章 走鋼絲的朱元璋30.第30章 功是功,過是過(四千字)第347章 大業進行時第574章 被一棒子敲懵的朱厚照第56章 天幕:嚇我一跳!第617章 天下豈有三十年不能親政的天子!115.第111章 一百一十一章:漢昭烈帝的功績第426章 宋朝特色第406章 劉邦:乃公管這個叫做轉移矛盾!第657章 崇禎帝的疑袁崇煥的忠第804章 擡棺出徵收復伊犁第587章 朱厚熜:朕即一切!第506章 朱元璋的功績(下)181.第177章 事後諸葛亮,開!249.第242章 以民爲本。第404章 還評績?評個鬼的績!第369章 慶曆增幣!第317章 最後的餘暉歸義軍!第593章 內閣成爲皇權附庸第671章 明末:亡國之因集大成者30.第30章 功是功,過是過(四千字)第27章 帝國雙璧!255.第247章 文治武功,冠絕古今第406章 劉邦:乃公管這個叫做轉移矛盾!292.第283章 無解的問題差點平定的叛亂第348章 身死大業未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