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道光:御駕親征?誰啊?我啊?
【清宣宗·道光】
【軍事成績:平定張格爾,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與西北邊疆的和平安定。】
【鴉片戰爭,簽訂條約,丟失香港與澳門。】
【評價C級·得兩分】
……
{廟號宣宗,蓋棺定論最終諡“成”皇帝}
……
西漢·成帝時期
劉驁將小劉秀的手鬆開,解救出自己華麗的鬚髯。
揚了揚下巴對趙合德道:
“他是不是罵朕呢?”
趙合德一手托腮倚着御案。
一手用指尖戳着小劉秀肥嘟嘟的屁股蛋子。
“誰罵誰還不一定呢。”
劉驁愣了一下,隨即大怒了一下!
“朕還不如他?!”
趙合德看着小劉秀的手扇了過來,立刻抽回手。
看到小東西把手拿走後,又繼續戳着,道:
“怎麼說道光也擺平西域叛亂了。”
“文治雖然看不出什麼,但也做事吧。”
“確實算守成之君。”
“但是環境變了,大變局下不應該守了。”
“不過……也由不得它想不想守了。”
“至於陛下……”
劉驁等了半天。
“沒了?!”
“說啊!”
……
{其實清朝失敗,有兩點,值得思考。}
{首先,鴉片戰爭中清朝的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
{其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歷史責任是不是在道光帝?}
……
大唐。
“這兩個問題問的好!”
李世民看着衆人。
“卿等如何看待?”
魏徵率先開口道:
“誠然,當時英吉利的確比較先進,而清朝經濟落後,吏治腐敗、軍備廢弛。”
“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言簡意賅。”
“但對具體事件還要進行具體分析。”
“鴉片戰爭,從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來說。”
“就戰略來講,道光時清朝人口四萬萬,儼然是一個大國。”
“英吉利遠涉重洋,長途奔襲,以動對靜,以勞對逸。清朝有可能打敗英吉利的。”
“從軍事講,英吉利進攻,而清朝防禦。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軍後方太遠,而清軍在本土作戰。”
“從民心講,英吉利是侵略的一方,清朝是反侵略的一方,是有一定的民心支持的。”
“這是戰略方面。”
“而從戰術來說……”
魏徵搖了搖頭。
清朝的戰術對比英吉利的戰術,只能用四個字形容。
一塌糊塗。
房玄齡等人十分認同。
“至於責任。”
“道光主撫,而有罷免林則徐之事。”
“道光主剿,而有奕山、奕經之事。”
“不言而明瞭。”
……
{這麼說吧,當初道光皇帝曾問道:“英吉利至新疆各部,有旱路可通?”}
{這是早在康熙時候已經明確的常識問題。}
{道光對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一無所知,卻無知者無畏,對英國的堅船利炮,依然不屑一顧!}
{他要是有當年努爾哈赤親自指揮薩爾滸大戰的精神,有皇太極抱病親自指揮鬆錦大戰的意志,有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氣魄!}
{率軍御駕親征,調動天下“勤王”,等侵略軍在天津大沽登岸後聚而殲之,這場戰爭是絕對不會打輸的,當然也不會有《南京條約》之恥。}
{……你拿他當誰?李二鳳嗎?}
……
大清·道光時期
道光眨了眨眼,指着自己鼻子難以置信。
“御駕親征?”
“誰啊?”
“朕?”
你開玩笑吧!
不過……
道光又想到那些條約。
朕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啊……
“看看吧。”
看看奕濘幹得如何。
哪怕只是個守成之君。
道光咬咬牙。
那朕也幹了!
……
【制度建設:改革漕運、鹽政,開禁採礦。】
【道光四年(1824),江南高堰漫口,清水宣泄過多,高寶至清江浦一帶,河道節節淺阻,船隻不能暢行,漕運再度緊張。】
【有人奏請引黃入運,添築閘壩,終因黃河水夾帶大量泥沙淤積於河牀,漕船仍不能通行。】
【道光帝決計革除漕政積弊,有效地解決漕運問題。】
【自元至明,海運之法,行之有效。清代嘉慶時,也曾試行。】
【後來由於部分廷臣及主持漕運的胥吏以風濤、“海賊”等理由加以反對而一直不能實行。】
【道光帝在廷臣“有謂可以試行者,亦有謂斷不可行者,迄無定見”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天幕上。
道光指着疆域圖上的河道與羣臣說道:
“江蘇、鬆、常、鎮,浙江杭、嘉、湖等府屬,濱臨大海,商船裝載貨物駛至北洋,在山東、直隸、奉天各口岸卸運售賣,一歲中乘風開放,每每往來數次。”
“似海道尚非必不可行,令兩江總督魏元浩、漕運總督嚴檢、江蘇巡撫張師誠、浙江巡撫黃鳴傑等各就所屬地方情形。”
“廣諮博採,通盤經劃,悉心計議,勿存成見。”
“將海運之事一一熟籌。”
羣臣暗自對視一眼。
……
【但是,這些官員不願承擔海運風險,均以爲海運窒礙難行,仍主張採用“引黃濟運”,盤壩接運的辦法。】
【這種辦法實行的結果,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漕運問題,還虛耗了大量資金。】
【道光五年(1825)六月,道光帝分別給阻撓海運、又拿不出漕運辦法的大學士孫玉庭及江浙有關地方官員以革職、降級、調用等處分。】
【改派琦善爲兩江總督,並任命富有改革精神、政績卓著的安徽布政使陶澍爲江蘇巡撫,命他們切實籌措海運事宜。】
【然後上奏,主張海運漕糧。】
……
大元·順帝時期
“這還用提嗎?”
懽帖睦爾看着道光與大臣們扯皮,實在不理解。
就像他不理解明朝皇帝爲什麼死不開海一般。
脫脫也不明白。
“我朝疆宇極天所覆,地大人衆,仰東南之粟以給京師,視漢、唐、宋爲尤重。”
“神謀睿筭,肇創海運,較循貢賦古道,功相萬也。”
“你怎麼就不願意開海呢?”
十六歲的朱重八看着盯着自己的兩人,憨憨的撓了撓頭。
“咱也不知道啊。”
懽帖睦爾與脫脫對視一眼。
脫脫笑着拍了拍朱重八的肩膀,道:
“太醫說你爹醒了。”
“你出宮回去看看吧。”
朱重八依然憨憨的點了點頭,不熟練的行了個禮,隨後離去。
“你說他……”
懽帖睦爾欲言又止。
脫脫摸着鬍鬚,一時無言。
一開始是準備永除後患的。
但看完明清,這個後患似乎也不大啊。
……
大明·永樂時期
“別的不說。”
朱棣喝了口熱湯,燙的咧嘴道:
“元朝的航海技術,海運的效率、經濟性都遠遠優於河運。”
“但爲什麼要棄海運、行河運呢?”
“因爲它是以征服者的威勢,壓迫全國百姓。”
“犧牲諸多無辜百姓生命,還給江淮地區造成無可估量的災難。”
“但我們也要承認,海運便於南北經濟。”
朱瞻基聽得眼皮子直跳。
“爺爺……你不是想讓我爹開海運吧?”
“他不會同意的。”
朱棣像看傻子一樣看着朱瞻基。
“你這腦子怎麼不轉彎呢?”
“他同意不同意重要嗎?”
“咱爺倆同意不就完了!”
朱瞻基嘴角抽動着。
朱棣上下打量了他一眼,拉長聲線道:
“你小子也不想大明一直窮下去吧?”
“你也不想總聽你爹說沒錢吧?”
“你也不用仁宣之治曇花一現吧?”
“你也不想就是個小宣宗吧?”
“你也不想……”
朱瞻基拉住朱棣的袖子,真誠道:
“爺爺,我同意了!”
朱棣輕哼一聲,隨即又嘆氣道:
“但也是因爲運河逐漸疏通,所以咱才決定用運河代替海運,成爲南糧北運的交通大動脈。”
“而運河也成爲了保證朝廷正常運轉的唯一南北交通命脈,但這條命脈卻和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相關。”
“咱想着,不能一條腿單蹦躂,還是要兩條腿走路。”
“海運,一定得重開。”
……
【道光帝同意試行,並於上海設立海運總局,由江蘇派遣官員管理,在天津設立分局,由朝廷派遣官員驗收。】
【海運計劃確定以後,陶澍親赴上海督辦。】
【道光六年(1826)二月初一日,第一批海運船隻,裝載漕米一百二十三萬三千餘石揚帆出海。】
【海船自吳淞口出駛,東向大洋至佘山,北向鐵槎山,歷成山,西轉芝罘島,稍北抵天津,總計水程四千餘里。】
【道光帝派遣朝廷重臣赴津驗米,米色瀅潔,且時間縮短,運費低廉。】
【此後,繼續由海路運送漕糧。】
【至六月初,江南漕米全部運完。】
……
{海運漕糧是件不下於鴉片戰爭大事。}
{縱觀明清時期海運圖的發展歷程發現,海運的興衰和漕糧海運這個重要歷史事件密切相關。}
{可以說三朝海運的興衰就是漕糧海運由興到衰的縮影。}
{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南北分離,京師正常運轉需要從江南大量轉運漕糧。}
{所以從元朝開始,漕糧北運的問題伴隨着元明清三朝。}
{據《海道經》和《廣輿圖》記載,至元二十一年,由丞相伯顏建議開海運,起運漕糧。賜朱清、張暄萬戶之職,押運漕糧三萬五千石北上。}
{另據《元史·食貨志》記載元初海路自劉家港起,在萬里長灘出洋,沿海岸線北上,經鹽城縣、東海縣,抵成山。}
{元初對漕糧海運的探索,將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聯繫起來,海運在元代逐漸興盛,成爲國之命脈。}
{明初定都金陵,省去政治經濟中心南北分離帶來的漕運壓力,但退守大漠的北元帶給明代長城沿線巨大的軍事壓力。}
{漕糧北運是否順利到達北方,關係到明朝北疆是否長治久安。}
{明太祖朱元璋繼承元代漕糧海運的傳統,利用元朝海運故道北運漕糧。}
{並在元朝海運的基礎上,增加海運遼東的通道,以解決駐守遼東將兵的軍糧問題。}
{而隨着洪武年間北方屯田初見成效,漕糧北運的軍事意義逐漸被取代。海運隨即開始沒落。}
……
大明。
“海運……”
朱元璋看出天幕後世子孫的意思。
這是將海運與明清興衰系在了一起。
說到底,還是在指責朕!
“一羣人,站着說話不腰疼!”
朱元璋一隻腳踩在椅子上,手肘撐在膝蓋上,冷笑道:
“元朝是中國史上首度將統一王朝的都城定於華北平原的北緣,從遙遠的江南等地運輸漕糧至大都城,工程難度之高,前所未有。”
“而漕糧海運比之河運費省役輕,江南海上漕船順風十日便可抵達直沽。”
“路程縮短,運費降低,運輸時間節約,效率大爲提升。”
“無旬日、半月間達諸京,竣事於春夏之交,返棹於季秋之候,用力寡約而成效居多。”
“乍一看,確實是民無挽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
“可謂一代之良法。”
朱標給朱元璋倒上一杯茶水。
老朱看着茶中倒影。
鬢角生白的自己一臉怒意。
由不得嘆氣,舒緩神色道:
“但這是從元帝的角度來看。”
“但如此此高效率漕糧海運的民生代價爲何?”
“高效率對於承擔它的海運民衆又意味着什麼?”
“對於承擔海運勞役的百姓來說,海上航行是要命的。”
“除了應付時常出沒的海盜劫掠外,還要對抗惡劣的天氣和海上航行的疾病。”
“而元廷爲確保漕糧海運的穩定運行,將海運民衆編入獨立的戶籍,名爲海船戶,船戶爲元帝國承擔海運勞役。既屬強制勞役。”
“元廷對海運漕糧的慾壑難填,又強迫海船戶在不適宜的季節出海運糧,人爲製造船難。”
“葬身於大海的人不在少數啊……”
……
{明代後期,在萬曆初年和崇禎十二年,都有小規模的海運試運成功。但因遠離大規模海運的年代太久,恢復海運的基礎早已消耗殆盡。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經費,乃至政治環境,都無法支撐大規模海運。}
{清初延續了明朝的海禁政策,人們的觀念中對海運漕糧一直心存顧慮。}
{康熙三十九年,康熙皇帝因運河淤塞,希望“擬以沙船載糧,自江下海,至黃河入海之口,運入中河,則海運不遠。”但因朝臣反對,海運未能實現。}
{雍正時期,逢華北災年,允許遼東海運接濟山東等地。幹隆年間也曾試行海運,後廢止。}
{嘉道年間,黃河侵漕,漕糧河運的種種弊端日益凸顯。治河成本逐年增加,迫使朝中複議海運之事。}
{嘉慶皇帝下令試行海運。後因阻力太大,海運和禁海兩派爭論激烈,海運之事再次擱淺。}
{從康熙朝海禁政策鬆動開始,民間私下海運貿易市場逐漸形成,客觀上爲道光年間開海運奠定基礎。}
{道光實行海運漕糧,當時不失爲明智之舉,但後來,由於各種保守勢力的反對,他並沒有能堅持實行下去。}
{政治這東西真的靠天賦,清朝皇子教育水平嚴苛,但是隻能保證下限不能保證上限。}
{像乾隆那種政治機器是與生俱來的,有時候沒這個運氣就是沒辦法。}
{對於用血脈傳承的政權來說,保下限已經很厲害了。}
……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捻着鬍鬚,笑道:
“阿巴阿巴阿,阿巴阿巴阿巴巴!”
楊玉環鼓着腮幫子嚼着東西看向高力士。
高力士微微躬身道:
“陛下說,更重要的是你接的盤怎麼樣。”
“那些平庸的皇帝不一定就是能力不行。”
“只是接手天下就已經臨近土崩瓦解了。”
“不是每個人都似朕一般。”
“力挽狂瀾!”
李隆基微微點點頭,然後就等着讚歎誇獎。
楊玉環拍了拍手,讚歎道:
“每次看都是歎爲觀止。”
“高將軍確實厲害!”
李隆基:……
“阿西吧……”
高力士眼觀鼻鼻觀心,似木偶般一動不動。
楊玉環眯着眼。
“這好像不是好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