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B級·得三分】
{自1842年的北京教案,至1911年的長武教案,教民衝突綿延了整整七十年,可謂與整個晚清相始終。}
{其持續時間之久、產生糾紛之多、釀成血案之深,同期其他任何外交事件都望塵莫及。}
{而教案衝突的結果往往也是雙輸。}
{就如天津教案中,洋人失去了性命與教堂。“知畏官而不知畏夷”的百姓丟了腦袋。道德聖人曾國藩失去了清譽。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失去了安全感。}
……
大秦。
嬴政一直明白一個道理。
“秦與六國同而不同。”
“文化、經濟、制度三者都有衝突。”
“自昭襄王起,大秦就一直在做統一的準備。”
“所以統一六國後,滅其精神就是必要之事。”
“而把事情反過來看,你猜海外諸國若想將文化順利傳入中國,會不會想着干預中國司法呢?”
劉邦想都不用想。
“會。”
嬴政揹負雙手,輕笑道:
“其實自古以來都一樣不是嗎?”
“因爲都是人,想法都一樣。所以做事的手法也一樣。”
“唯一不同的,就是時間上與地理上的差別。”
“朝廷,就是一個靠威權存續的存在。”
“皇權不可侵犯的顏面和地方官吏不可侵犯的權威。”
“這是統治秩序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也是讓億萬百姓俯首帖耳的關鍵。”
“而干預司法,就是在挑戰朝廷的統治秩序,是在損害核心利益。”
“劉邦,大漢四百年……好威風。”
這話聽得劉邦心裡七上八下的。
但嬴政沒有什麼陰陽的意思,他是真的在感嘆。
“四百年……靠着與秦朝對比而起家。”
“但最後還是走的威權之道。”
“劉邦,你說以民爲本。”
“你敢讓民擡頭看你,但你能保證歷代皇帝都讓民擡頭看你嗎?”
嬴政看着低頭不語的劉邦,第一次暢快道:
“你不能,你也保證不了。”
“畢竟如果能保證的話,大漢就不會只有四百年了。”
“威權,纔是講一切道理的基礎。”
劉邦緩緩擡頭,笑道:
“陛下說的對,威權是朝廷存續的根本。”
“但長久治理的根本不能是威權。”
“畢竟,帝制最後結束了。”
“人民萬歲。”
嬴政的笑容逐漸消失。
那一句話再次迴盪在腦海中。
人民萬歲。
……
大漢·文帝時期
劉啓看着發着呆的劉恆,心裡好奇的像是有劉徹在刨地。
“阿父……怎麼了?”
劉恆不動聲色的從聊天羣裡退出來。
“沒什麼……就是感悟頗深。”
劉啓還想追着問,劉恆岔開話題道:
“最高深的學問,永遠都是修辭學。”
“所謂善言者無瑕謫。”
“只要模棱兩可,就可待異日或將來任意解釋,左右逢源。”
劉啓摸着下巴,思索着:
“君人南面之術?”
劉恆笑着捻起地上的一顆石子。
“不止,就如你下棋一般。”
劉啓臉一黑,這事過不去了屬於。
“所下的每步棋,並非一定要在下子時即在這個位置確定地位。”
“即在這個時間立見成效。”
“所謀的,是大勢,所用的,是大用。”
“不求線性的一一對應,它……”
劉啓捂着腦袋,一臉痛苦。
“別念了阿父!我聽不懂!我聽不懂啊!”
劉恆停下語言,笑着看他。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的。”
……
大漢·景帝時期
“如今我才理解你大父所言爲何。”
劉啓抱着小劉徹,回想以往劉恆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
“其實在我眼裡,你大父軟糯的很。”
“做什麼事都是可以、都行,功勞利益都是別人的。”
“就像一個傻子。”
劉啓心中複雜。
“我一開始不明白,坐上了這個位置後,明白了一些,但還有很多不明白。”
“現在,我明白了。”
小劉徹撓了撓頭,好奇道:
“明白了什麼啊?”
劉啓看着小劉徹,突然也明白了爲什麼太祖爲高,而劉徹也能橫掃匈奴……
“爲君主者,萬事取決,此爲萬物歸焉者。”
“倘能不以君主而自尊大,所自處者小,既恆無慾也,以此則自超然於得失之外,而無爲。”
“如是處事,則歸之者必衆,歸之者越衆,則其成就也越大。”
“所謂事大人多,必有一人爲之主。”
“此人或創其始,或制其中,或總其成,或善其後。”
“此人,必其德量、識度、才智、學術等皆過越衆人,衆人樂歸之,所以乃以成之大事。”
“其關鍵處,必由大衆成之,則功亦當歸於大衆。”
“究其根本,事功與人力對言。”
“此一人亦大衆之一也。”
“其力亦羣力之一分也。”
……
大唐·高宗時期
李治從一開始就知道慈禧不是一般人。
一般人也幹不出聯合親王搞定顧命大臣的事。
畢竟誰也不能確定,上位後的同治會不會“暴斃”
但她就幹了,還乾得很漂亮。
“知道不能刺激洋人,所以纔要派精通洋務的官員去處理這件事。”
“同時讓有善名的人去當惡人,讓朝中反對者的火力都轉向此人。”
“從而減輕自己的壓力。”
“慈禧玩的這套權術還真是爐火純青。”
李治有一種感覺。
若不是內憂外患的十分嚴重,這女人說不得也會搞個女皇噹噹。
長孫無忌突然道:
“其實武昭儀也不是不能放出來……”
李治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滿不在意道:
“朕也從來沒說要把她一直關着啊。”
長孫無忌:……
草了……演都不演了?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太好吧……”
你老李家可讓她砍不少啊?
李治雲淡風輕道:
“敢賭嗎?”
朕現在都摸不準,你們敢不敢嘗試一下。
長孫無忌捻着須尾不說話。
這玩意兒要是講理,當然可以嘗試一下。
但是……
他想着那女人的脾氣秉性。
這玩意兒不講理啊!
……
大明·嘉靖時期
“轟!”
一聲震天巨響!
紫禁城都震了三震。
宮裡正在忙活的太監、宮女面色如常的幹着手裡的活。
天一門前,原來的花團錦簇已消失不見。
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黃土夯實的校場。
“清廷是典型的既要又要還要,想要面面俱到。”
一顆小石子從天而降。
噹啷一聲砸到頭盔上,發出一聲脆響。
朱載坖扶了扶頭上兜鍪,看着面前三丈方圓的深坑發呆。
他不明白……
你說歸說,總炸校場做甚?
補它不花錢啊!“想要讓朝堂及百姓對洋人的憤怒有所發泄,但又不想讓洋人覺得是朝廷皇帝的意思,還要有人能理解並支持洋人,不至於讓事情一邊倒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天上的聲音緩緩降落。
頭戴金色蓮花冠,花蕊點着一顆紅寶石,一枚白脂玉雲簪自後向前豎穿而過。
一身素白直綴,暗浮雲紋。
在陽光下顯得波光粼粼。
披着件紫色道袍。
朱厚熜目光炯炯,一手捻鬚,一手一甩浮塵搭在肩上。
“這種情形下還想着平衡權術。”
“清朝已有取死之道。”
朱載坖突然打了個寒兢,四處看了看。
朱厚熜皺着眉,不滿道:
“朕在同你說話呢,東張西望什麼?”
朱載坖又往上拽了拽腰帶,疑惑道:
“兒子只是感覺,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在暗中盯着我……”
朱厚熜看他那慫樣就生氣。
捻鬚的手呈虎爪狀,紫雷扭轉成光球。
他看着蘊含無盡威力的雷霆,不屑道:
“強而有力!”
“不管是誰,只要敢露頭。”
“朕就直接一把抓住!”
雷霆散去,朱厚熜悠悠自然:
“頃刻……”
“化爲齏粉……”
朱載坖點點頭,好奇道:
“爲什麼不是煉化呢?”
朱厚熜頓了一下,眼神不善的看向朱載坖。
“因爲朕丹藥吃夠了……怎麼你想嚐嚐?”
朱載坖擺了擺手表示不想。
朱厚熜冷哼一聲。
父子倆之間又陷入沉默。
片刻後朱厚熜又道:
“這幾年的時間,朕儘量給你鋪平了路。”
“你呢,該聯合大臣就聯合大臣,該組建勢力就組建勢力。”
“朕不是成祖,不拿這話誆你。”
朱厚熜瞅了一眼聊天羣又立刻退了出來。
看向低着頭不知想些什麼的大兒子,嘆氣道:
“五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你多多把握這段時間。”
朱載坖點了點頭,悶聲道:
“兒子清楚了……”
隨後又是一陣沉默。
“看你這幅精氣神三缺的模樣。”
朱厚熜不太適應這種感覺,直接一浮塵抽在朱載坖的盔甲上。
“不行,沒有一個強大的體魄怎麼能執掌好大明!”
“從今天起!”
“朕要好好訓練你!”
被抽得倒退三步的朱載坖捂着盔甲,瞪大眼睛。
“訓…訓練?”
他看向那座深坑,嚥了口唾沫。
……
大明·天啓時期
朱由校一臉不屑,吐了口吐沫。
“呸!跟我鬥!”
“你有這個實力嗎?!”
“水貨!”
他擡頭看了一眼,哼了一聲。
“一點也不傻,一點也不正幹。”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黑着一張臉。
羣臣也不敢問。
從一開始還有點笑模樣,後來就臉越來越黑。
現在跟死了……哦對……太后早早就死了。
……
【民生經濟:同治中興。】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都覺得這是反諷。
“大清這還能中興呢?”
胤禛想了想,還真能。
畢竟已經下降到極點了,稍微反彈一下可不是中興咋的。
……
天幕上。
在喜氣洋洋的鞭炮聲中。
各大衙門、商號,以及有錢人家的大門口,早已張燈結綵,裝點一新。
高高的圍牆裡傳出一聲聲爆竹的鳴響,還有各種誘人的香味和悅耳的管絃之聲。
雪花避開了圍牆內的熱氣向一旁飄落。
它門伏在牆下用舊席爛板搭成的小窩棚上。
破爛棚子裡蜷縮着奄奄一息的饑民乞丐、逃荒流浪者。
面黃肌瘦的臉孔,深凹失神的眼睛,用麻袋樹皮裹着的身軀。
而不遠處,還躺着的一具具凍僵的餓殍。
……
【與以往的一切中興不同,此時的土地已經不是判定經濟的標準了。】
【中國的人均耕地,從清初時的人均七畝,暴降到乾隆時的人均三畝,再降到同治時的人均兩畝。】
【沒有耕地,人就會涌向手工業或服務業求生存,大量廣東、廣西的中國人依賴廣州這個對外口岸生存,形成了廣西西江、江西贛江幾條貿易線。】
【這些貿易線養活了大量手工業者、苦力、船伕、水賊、商人等職業,也催生了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印染、陶瓷、茶葉、絲綢生意。】
【第一次鴉片戰爭打碎了以廣州爲核心的貿易線,五口通商後,鴉片與西方工業品又進入中國,使清朝脆弱的小農經濟被毀,西江與贛江貿易線人口全部失業,中國手工業者織出來的布匹、衣鞋,也突然賣不出去。】
【大量的失業人口爲了活下去,才爆發了各地起義。】
【同治中興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內部“變亂”終於解決,大清基業得保。】
【但大清的基業跟平頭百姓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硬要說有什麼關係。】
【那就是各地的起義失敗解決了一大批失業活不下去從而起義的流民,也讓土地壓力得到緩解。】
【地主可以兼併更多的土地,佃戶能多種些地,多得些錢糧。】
【評價D級·得一分】
……
大明·隆慶時期
“江西啊……”
張居正看着天幕,嘆了口氣。
江西在宋、明年間之所以能縱橫天下,正是因爲它位於北京、大運河、長江、贛江、珠江、廣州這條主軸線上。
鴉片戰爭後,中外貿易重心逐漸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大運河、長江、贛江的軸線就會被迅速廢棄。
杭州、蘇州相對影響較小,揚州、淮安等運河沿線城市只能黯然退場。
而另一個受影響嚴重的區域就是江西,由江西至廣東的商業運輸路線完全衰落。
“一條貿易線上的衣食所繫,何止千萬啊。”
……
【用人識人:出洋。】
【西方國家兩次破門而入,清朝才被迫開門而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
【清朝向西洋考察,開始於同治五年(1866年)。這年的春天,總稅務司赫德要回國結婚,向奕請六個月假,順便建議清政府派人到西方去考察。】
【這正合奕的心意,於是上奏請派員出國考察並獲准,從而有了清朝派斌椿等人走出國門的破天荒事件。】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三十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
【同治年間留學之風興起,與容閎分不開。從同治十一年到光緒元年(1875年),每年出國一批,每批三十人,共有四批一百二十人赴美國留學。】
【幼童們到了美國,成爲美國新聞中的轟動事件,美國總統還接見他們。中國留學生給美國人留下“聰明能幹,彬彬有禮”的印象,並說他們是“中國的榮譽”。】
【容閎提出並把他們分別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爲他們提供較好的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成爲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不過這些跟同治的關係也不太大。】
【評價D級·得一分】
……
{這官方話說的還蠻好的,在清廷的設計裡,他們只是強國的工具,但在現實中,他們卻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爲了讓這些強國工具服帖,清廷派去監督他們的官員陳蘭彬與吳嘉善等,一再對幼童強調朝廷派他們出洋的本意“是令爾等學外國功夫,不是令爾等忘本國規矩”}
{“外國功夫”是工具,是學怎麼造船造槍造炮。“本國規矩”是價值觀,是四書五經、《國朝律例》和《聖諭廣訓》,是在指定時間遙向大清皇帝磕頭。}
{但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幼童們進入的是美國的新式學校,不是中國的傳統私塾,他們“終日言論思想,悉與舊教育不侔”。}
{打棒球、踢足球,穿西裝、剪髮辮,入社團、進教堂,皆與《聖諭廣訓》之類的東西背道而馳。}
{後來吳嘉善將幼童們招到清廷駐華盛頓的公使館接受訓話。學生們謁見吳時不行拜跪之禮。吳的僚屬金某大怒,斥責“各生適異忘本,目無師長,固無論其學難期成材,即成亦不能爲中國用”}
{隨後,吳嘉善向李鴻章打小報告,指責幼童背叛了中國傳統文化。還說這些幼童即便成材,對國家也毫無益處,他們不可能承擔起朝廷寄託的“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禮之道”的重任。}
{終止學業半途回國的幼童們深感痛苦。離國十年,很多人已從兒童長成了青年,但在祖國等待他們的不是榮耀,而是羞辱和排斥。}
{最後就是,去國十載,歸來已是叛徒。}
{恰好是十五到二十五歲,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時間。}
看到這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歡用漢初皇帝表達個人看法。
爲什麼?
因爲這個時期雖然在身體上沒有自由,但在思想上還很自由。
沒有後面的馴服,前面的爭鳴還有餘音。
跟此時的我們其實是最容易產生共鳴的。
……
用詞嚴謹一點吧,在歷朝歷代裡,相對最容易能跟我們產生共鳴的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