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最後的餘暉歸義軍!

第317章 最後的餘暉·歸義軍!

天幕上。

莫高窟。

巨大而華麗的洞窟中,牆面上畫着團花與千佛。

高大的拱券下,左右兩壁設有佛壇。

上面供奉着七尊巨大的禪定佛像。

佛像下,一名老僧結跏趺坐。

……

【公元843年,唐武宗會昌三年,吐蕃贊普朗達瑪(後人貶稱,有極大侮辱性)支持本土宗教(後來稱爲苯教),採取殘酷滅佛手段。】

【這激起了吐蕃佛教勢力的不滿,朗達瑪被政敵暗殺,吐蕃陷入宗教戰爭。】

【張義潮知曉吐蕃內亂,立刻準備起兵。】

【當時吐蕃信佛,在全國各地設立釋門都教授。】

【而在沙洲的都教授則是吳洪辯。】

【他是沙州最有聲望的僧人,多年來佛海泛舟,潛心修煉,晨鐘暮鼓。】

【三學並進,五乘俱曉,八藏貫通,爲一代名僧。】

【在幾乎全民信佛的沙州敦煌,吳洪辯是真正的一方法主。】

【張義潮想要起兵繞不開此人。】

【而張義潮之所以來找他,也是因爲此人還有另一層身份。】

【他是大唐上柱國吳緒芝的後人。】

……

天幕上。

一位與老僧長相有幾分相似的老將軍扶刀而立。

斑駁的盔甲上滿身白痕。

而最顯眼的,則是在腰間懸掛的紫金魚袋。

……

【吳緒芝在唐朝先後任唐王府司馬、千夫長、建康軍使並授上柱國賜紫金魚袋。】

【其長期領兵戍守西陲邊土,精忠報國,戰功顯赫。】

【“安史之亂”,由於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軍勤王,致使河西勢力空虛。】

【吐蕃趁機劍指河西,一路勢如破竹。】

【吳緒芝率部殊死抵抗,終不敵蕃兵,只得隨主帥退守沙洲敦煌堅守孤城二十年。】

【唐德宗貞元年間,河西、隴右盡數被吐蕃攻陷,困守沙州的唐軍被迫投降。】

【吐蕃佔領敦煌後,吳緒芝仍然一心向唐,無意仕宦,遂退隱敦煌鄉間。】

【吳洪辯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同樣心向大唐,因此在暗中積蓄着力量,依靠他管理的僧團組織,建立起了足可以撼動沙州城的力量。】

……

{這老和尚才牛逼呢,當時沙洲總人口只有十幾萬,僧人卻有數千名。做爲都教授,這些僧人和僧兵都聽他的。}

{最關鍵的是,這和尚藏了一堆兵刃盔甲!}

……

大唐·高祖時期

從被窩裡露着一隻眼睛的李淵盯着天幕。

一陣沉悶的聲音從其中傳出。

“西北有孤忠……”

“李隆基這小子是真該死啊!”

……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席地而坐,看着天幕裡不停出現的安史之亂唉聲嘆氣。

“朕的錯。”

“朕有罪。”

“這些忠臣良將都是在給朕收拾爛攤子……”

“唉……”

環抱膝蓋,李隆基突然對自己的破壞力有了明確的實感。

一場安史之亂竟禍延了近百年……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

天幕上。

張義潮藉着燈火擦拭着長刀。

一遍又一遍。

刀刃映着燭火,閃過一絲赤芒。

……

【兩人雖然有共同的志向,但沙洲淪落六十多年,新一代的河西百姓已經開始逐步接受了吐蕃的文化、吐蕃的習俗,對大唐已經沒有當年那樣的眷戀之情了。】

【他們需要等待時機。】

【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唐武宗開始了收復河湟的計劃,派遣劉蒙爲巡邊使,在唐蕃邊境訓練士卒,修整軍械,儲備糧草錢帛,籌備收復之事。】

【同時,派人潛入吐蕃後方,向河湟地區的漢人勢力尋求聯繫。】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十二月,尚婢婢在河西之地各地發出檄文,號召這一地區的落蕃唐人後裔揭竿而起。】

【此時河西吐蕃不再是鐵板一塊,外有尚婢婢與論恐熱在吐蕃內戰。】

【內有張議潮和兄弟們四處聯絡,結納漢人與回鶻部落。】

【同時有吳洪辯統領沙州乃至整個河西的僧團,起義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只待大唐天子一聲令下,王師西征收復河湟,沙州等地便可以羣起響應,趕走吐蕃,迎接王師的到來。】

【可是這東風一等,就等了三年。】

……

大漢·光武帝時期

劉秀看着天幕,心中千思百轉。

那是怎樣的一羣人?

憑着一腔熱血與一股信念,不求苟安,唯念家國。

“大唐的天命還沒有終結。”

……

大隋。

楊堅抱着小世民,心中堅定了信念。

這些忠臣義士以後就和你唐朝沒關係了。

以後,他們都是我大隋的忠臣良將!

……

大明·永樂時期

“西北張氏歷史悠久,源自漢代。”

朱棣合攏雙手躺在搖椅上,幽幽道:

“五胡亂華時期爲天子代守涼州,不受胡化。”

“即便前涼被符堅滅了,張氏依舊心向東晉。”

“唐末又有張議潮的歸義軍收復河西舊地。”

“只可惜安史之亂後,沒了中原王朝的支持與影響,西北漢人作爲地方上的少數人口註定被人口占多數的胡人同化。”

面帶惋惜之色,朱棣感慨着世事變遷。

“歸義軍最終被回紇同化,被西夏融合。”

“一心歸漢的祖先,無奈胡化的後人。”

“世事無常啊。”

……【沙州與大唐道路不通,只有穿越吐蕃駐守的防區繞到河套、朔方一帶,才能與大唐取得聯繫。】

【張議潮接連派出使者,卻始終石沉大海。】

【後來張議潮才知道,原本雄心勃勃計劃着收復河湟的唐武宗已經駕崩了。】

【新即位的天子是武宗皇帝的叔叔光王,改元大中,今年不是會昌八年,而是大中二年。】

【而新任天子並沒有收復河湟的意思,連武宗皇帝爲籌備出征軍資而特別設立的“備邊庫”都取消了,指日可待的西征成了遙遙無期。】

……

{這宣宗太拉了!你內政那些跟武宗對着幹也就算了!怎麼對外收復失地你也跟着對着幹啊!}

{一朝天子一朝臣嗎。}

{NND!早就想說了!這宣宗的小太宗名號啷個傳出滴?}

{司馬光:嗨嗨嗨!正式在下!}

{宣總這個小太宗就是吹出來的,他的施政方針就是凡是武總搞的我通通反着來,典型爲了反對而反對。}

{武宗滅佛,他重新耗費大量財富崇佛,武宗打擊藩鎮他重新和藩鎮妥協苟且,典型的政變上臺,得國不正所以對前任各種親算,不顧國勢安危。}

{他死那一年浙東起義,唐朝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唐朝實際在他手上就已經走向亡國之路了!}

{這話有點偏頗了,歷史上有哪位皇帝在這種內有宦官專權,外有地方割據,邊境大患地情況下做到真真正正地力挽狂瀾了呢?}

{伱有沒有想過如果他不是全面反武宗,宦官集團爲什麼要扶持他呢,他如果不是這麼做,皇帝位子坐的穩嗎?}

{他已經做出了當時宦官能力大到足以立皇帝時的最佳選擇了。}

{只是簡單認爲他在反武宗就把他想的太簡單了,武宗一朝打擊了宦官勢力所以武宗就吃丹藥死了,如果宣宗也打擊你覺得他能活到中風嗎?}

{講道理,他那純粹自己作的,還有……你們跑題了吧!}

……

大唐·宣宗時期

李忱雙眼微眯。

中風?

什麼意思?

不管什麼意思這都不是什麼好意思。

是不是那幫家奴下的暗手?

爆發大規模起義?

這又是因何?

……

大宋。

趙匡胤嗤笑一聲。

“唐宣宗看似是在學習唐太宗,實際上徒有其表,精髓根本就沒有學到。”

“無論能力還是氣度,亦或者是忍耐,沒一個能夠比得上唐太宗的。”

“唐太宗在用人上可以摒棄個人喜好,這點唐宣宗就遠遠不如。”

趙匡義看着有點化身李吹的兄長略有幾分不適。

“法無偏頗,志尚勤儉。惜賞慎官,好賢納諫。我思大中,亦汔小康啊。”

趙匡胤看了一眼他,撇了撇嘴道:

“不跟你拽文!”

“繼續看天幕!”

“這張義潮我還真不瞭解。”

“希望後世大宋也能有這等忠臣吧。”

……

【雖然新天子對於河湟之地不在乎,但舉義之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張義潮望着東方下了決心。】

【既然大唐王師不出,那他們便自己幹!】

……

天幕上。

畫面又回到最開始的沙洲城。

繡着日月星辰的紅色旗幟迎風獵獵。

時隔六十年,大唐的日月旗終於重新在河西上空飄揚。

……

【公元848年,張義潮與吳洪辯發動起義,沙洲城內的漢人紛紛響應,吐蕃守將棄城而逃,沙州就此光復。】

【爲了讓唐廷知曉沙州的消息,同時向唐廷爭取更多的支持,一個僧俗部衆組成的代表團在攻佔沙州不久後成立了。】

【由吳洪辯的弟子悟真、張議潮的心腹武將高進達等人組成聯合使團,前往大唐的國都長安投誠。】

【這趟從沙州到長安的旅程,一走就走了三年。】

【公元851年正月,悟真和尚終於抵達長安城。出發時他們有十隊人馬,抵達時只剩下了七人。】

【唐宣宗敕授悟真和尚在京城臨壇大德,賜下紫色僧衣。】

【同時封張議潮爲沙州防禦使,鎮守瓜沙二州。】

……

天幕上。

從玉門關到青海湖,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等州盡數被張議潮收入囊中。

除了涼州、渭州外。

沙州通往長安的路已經被打通。

畫面一轉。

麟德殿。

李忱志得意滿的看着眼前跪地獻圖的老人,朗聲道:

“憲宗常有收復河、湟的心志,只因中原用兵,結果心願未成而崩殂。”

“如今朕完成先人的志願,將替順宗、憲宗二廟加諡號,以永昭豐功偉業。”

……

【公元851年十月,張義潮平定十州,徹底打通沙洲與大唐的聯繫。】

【其兄張議潭帶隊,向唐宣宗敬獻了瓜、沙等十一州的圖籍,並代表張議潮將河西十一州歸入大唐版圖。】

……

天幕上。

沙洲。

戴着黑襆頭着圓領紅袍的張義潮神情嚴肅的雙膝跪地。

其身前,同身穿紅色大袍的朝廷使者正在宣讀詔書。

而無數的百姓僧侶,也同樣跟張義潮在毬場跪聽天使宣讀詔令。

“……於沙州置歸義軍。”

“命沙洲防禦使張議潮檢校吏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充歸義節度。”

“並沙、瓜、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十一州管內觀察使,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許於京中置邸舍……”

詔書宣讀完畢,無數人緊緊盯着那交接儀式。

天使取開套在旌節外的袋囊,寰場鴉雀無聲。

當看到天使親手將旌節交到張義潮手中後,隨即歡聲雷動!

百姓們瘋了似的跳着蹦着、喊着叫着。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人打着口哨、有人相擁而泣、有人合十祈禱……

……

【公元851年十一月,唐宣宗下令,將歸順的河西十一州設置一個新的節鎮,取名爲“歸義軍”。】

【封張議潮爲歸義軍節度使,統攝十一州軍政。】

【封吳洪辯爲河西都僧統,攝沙州法律僧政三學教主。】

【時隔近百年,河西走廊這一戰略要地再度歸入大唐。】

……

歸義軍的史料不多,所以沒把所有重點都放張義潮身上。

畢竟西北有孤忠說得也不只是張義潮一人。

還有那些想念大唐的先輩。

第494章 貧賤夫妻少時苦,富貴攜手共長情。第701章 雍正:朕只要略微一出手217.第211章 李淵:老子早想反了!第67章 漢安帝,東漢衰弱的開始。第60章 十三將士歸玉門!267.第259章 新的資料片正在打開255.第247章 文治武功,冠絕古今第593章 內閣成爲皇權附庸第8章 沒人性的胡亥250.稿丟了,盡力趕。281.第273章 安史之亂盛唐傾頹第306章 朱棣:大明不可能有宦官干政。第344章 杯酒釋兵權?土地買兵權!第780章 天京事變!78.第76章 天幕的懲罰與袁神啓動!第567章 朱佑樘:朕要以德服蒙古!第691章 《尼布楚條約》第624章 平壤之戰!第639章 天啓黨爭遼瀋之戰第596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680章 清軍入關。第378章 文景之治的含金量還在升高!145.第141章 晉元帝司馬睿286.第277章 亡國之君李隆基287.第278章 功過不相抵第593章 內閣成爲皇權附庸169.第165章 李世民:唐宋?什麼宋!78.第76章 天幕的懲罰與袁神啓動!第323章 一紙空文天補平均第65章 李隆基:假的!都是假的!第62章 勒石燕然與聰慧的劉肇第492章 取死有道!取死有道!第305章 晚唐標誌甘露之變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169.第165章 李世民:唐宋?什麼宋!第497章 明初奇景百姓護貪第558章 奇襲威寧海!第382章 諡號“聖孝皇帝”第811章 武昌起義帝制結束273.第265章 一代女皇的功績!第770章 咸豐:重顯祖宗榮光!第647章 李善長:看我神之一手!大獻祭術!114.第110章 魂斷白帝城第451章 元世祖忽必烈234.第228章 天策上將!第421章 千古奇冤天日昭昭!第501章 立兒子還是立孫子,這是一個問題第665章 盧象升之死。第471章 給老朱打個預防針第64章 嬴政:去吧!你們的封國就在那裡!第557章 河套之亂第622章 豐田秀吉:大明除了北京,都是我的領土!第551章 朱見深萬貞兒第344章 杯酒釋兵權?土地買兵權!149.第145章 略過六位皇帝。第401章 玄宗卸甲 徽宗卸天下136.第132章 五人團,一人掛機,兩人逃跑。第642章 兩黨相爭傳首九邊211.被抄襲了,僅次於複製粘貼的抄襲。第320章 唐懿宗李漼第656章 五年平遼攻敵首腦第66章 東漢之最!永元之隆!151.第147章 劉裕登場!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第64章 嬴政:去吧!你們的封國就在那裡!第387章 宋哲宗:老子就是要打西夏!第500章 朱標大明不可動搖的儲君第759章 落後就要捱打第351章 高粱河車神宋車宗!219.第213章 李世民:那年,我手持兩把橫刀122.第118章 諸葛亮:亮,想造個坦克。第427章 隆興和議叔侄之國201.第196章 科舉制的本意。178.第174章 皇帝菩薩佛心天子92.第90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218.第212章 李淵:我不要臉,我要利益。第325章 招安與沖天大將軍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260.第252章 白蓮花的“無爲而治”第586章 朱厚熜:看好了歷代先帝,我只演示一遍!第449章 似忠似奸賈似道第477章 目標,南京!第457章 元朝“四等人”第585章 大禮儀之爭!84.第82章 呂布最後的高光217.第211章 李淵:老子早想反了!第727章 勇於背鍋的乾隆280.第272章 晚年昏庸風雨欲來第588章 大明唯一爭得最終解釋權的皇帝153.第149章 四天平定桓玄167.第163章 速通北魏的前半生第667章 鬆錦之戰。112.第108章 給西漢皇帝們一點漢昭烈帝的震第736章 閉關鎖國?閉關鎖漢!第68章 十一歲的漢順帝可比他爹強多了第55章 千古一帝?完美一帝?第321章 裘甫起義南詔退場第662章 崇禎:再苦一苦百姓!104.第101章 劉徹:關羽!你嘴怎麼這麼笨啊第346章 雪夜訪趙普,趙普亦未寢
第494章 貧賤夫妻少時苦,富貴攜手共長情。第701章 雍正:朕只要略微一出手217.第211章 李淵:老子早想反了!第67章 漢安帝,東漢衰弱的開始。第60章 十三將士歸玉門!267.第259章 新的資料片正在打開255.第247章 文治武功,冠絕古今第593章 內閣成爲皇權附庸第8章 沒人性的胡亥250.稿丟了,盡力趕。281.第273章 安史之亂盛唐傾頹第306章 朱棣:大明不可能有宦官干政。第344章 杯酒釋兵權?土地買兵權!第780章 天京事變!78.第76章 天幕的懲罰與袁神啓動!第567章 朱佑樘:朕要以德服蒙古!第691章 《尼布楚條約》第624章 平壤之戰!第639章 天啓黨爭遼瀋之戰第596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680章 清軍入關。第378章 文景之治的含金量還在升高!145.第141章 晉元帝司馬睿286.第277章 亡國之君李隆基287.第278章 功過不相抵第593章 內閣成爲皇權附庸169.第165章 李世民:唐宋?什麼宋!78.第76章 天幕的懲罰與袁神啓動!第323章 一紙空文天補平均第65章 李隆基:假的!都是假的!第62章 勒石燕然與聰慧的劉肇第492章 取死有道!取死有道!第305章 晚唐標誌甘露之變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169.第165章 李世民:唐宋?什麼宋!第497章 明初奇景百姓護貪第558章 奇襲威寧海!第382章 諡號“聖孝皇帝”第811章 武昌起義帝制結束273.第265章 一代女皇的功績!第770章 咸豐:重顯祖宗榮光!第647章 李善長:看我神之一手!大獻祭術!114.第110章 魂斷白帝城第451章 元世祖忽必烈234.第228章 天策上將!第421章 千古奇冤天日昭昭!第501章 立兒子還是立孫子,這是一個問題第665章 盧象升之死。第471章 給老朱打個預防針第64章 嬴政:去吧!你們的封國就在那裡!第557章 河套之亂第622章 豐田秀吉:大明除了北京,都是我的領土!第551章 朱見深萬貞兒第344章 杯酒釋兵權?土地買兵權!149.第145章 略過六位皇帝。第401章 玄宗卸甲 徽宗卸天下136.第132章 五人團,一人掛機,兩人逃跑。第642章 兩黨相爭傳首九邊211.被抄襲了,僅次於複製粘貼的抄襲。第320章 唐懿宗李漼第656章 五年平遼攻敵首腦第66章 東漢之最!永元之隆!151.第147章 劉裕登場!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第64章 嬴政:去吧!你們的封國就在那裡!第387章 宋哲宗:老子就是要打西夏!第500章 朱標大明不可動搖的儲君第759章 落後就要捱打第351章 高粱河車神宋車宗!219.第213章 李世民:那年,我手持兩把橫刀122.第118章 諸葛亮:亮,想造個坦克。第427章 隆興和議叔侄之國201.第196章 科舉制的本意。178.第174章 皇帝菩薩佛心天子92.第90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218.第212章 李淵:我不要臉,我要利益。第325章 招安與沖天大將軍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260.第252章 白蓮花的“無爲而治”第586章 朱厚熜:看好了歷代先帝,我只演示一遍!第449章 似忠似奸賈似道第477章 目標,南京!第457章 元朝“四等人”第585章 大禮儀之爭!84.第82章 呂布最後的高光217.第211章 李淵:老子早想反了!第727章 勇於背鍋的乾隆280.第272章 晚年昏庸風雨欲來第588章 大明唯一爭得最終解釋權的皇帝153.第149章 四天平定桓玄167.第163章 速通北魏的前半生第667章 鬆錦之戰。112.第108章 給西漢皇帝們一點漢昭烈帝的震第736章 閉關鎖國?閉關鎖漢!第68章 十一歲的漢順帝可比他爹強多了第55章 千古一帝?完美一帝?第321章 裘甫起義南詔退場第662章 崇禎:再苦一苦百姓!104.第101章 劉徹:關羽!你嘴怎麼這麼笨啊第346章 雪夜訪趙普,趙普亦未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