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七二 黃河治理

確定下這件正事之後,李君華讓人上茶,專門留下趙軍肅詢問一些關於殖民地的情況,實際上這些知識不僅是帝國的皇帝,乃至帝國的高層普遍缺乏相應的常識,至少裴成義等人都以爲殖民地的百姓困頓苦難,不然也不會人人都不願意去海外開拓了,只有最富有冒險精神的水手和被流放的罪犯纔去。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趙軍肅介紹的殖民地情況比之大家想的要好很多,比如其上任副相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處理移民科案的結尾,養濟院系統被徹底的改革,趙軍肅視察了申京、蘇州和杭州三地的養濟院,他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爲帝國最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這裡的年輕人竟然不如殖民地的同齡人強壯健康。

同樣是十五歲剛剛長成的年輕人,美洲殖民地至少比本土富庶區的高兩寸,這就是很值得玩味的了,原因就在於,殖民地雖然面臨這樣那樣的外部威脅,但是在穩定的內部,物質資源卻是絲毫不缺乏的,廣袤的土地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創造出了高產出的農莊,而糧食充裕和當地環境讓畜牧業更是普遍,不光是糧食,肉製品和奶製品統統不缺乏,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自然也就更強壯,身高也就更出衆了。

而且大家也發覺,殖民地的人,無論是官員和百姓對於局勢和戰略的看法和本土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因爲帝國崛起的過程之中從未敗給過歐羅巴的白人,再加上天朝上國泱泱華夏的思維,使得帝國百姓對於歐羅巴各國普遍鄙夷,但是殖民地的百姓卻不這麼看,在他們眼裡各國各有所長,而且並不排斥其他族裔和人種。

從御書房出來的時候,林君弘並未直接回家,反而是坐上了裕王府的車,隨李君威返回了裕王府,林君弘說道:“今天怪怪的,與西班牙的戰爭與你有什麼關係,竟然拉下你參加御前會議,你此番西去不就是送大嫂他們去印度嗎,怎麼扯上這些了呢?”

李君威也是搖搖頭:“我也不知道,不過無所謂,誰都有心血來潮的時候。”

林君弘低聲說道:“是不是未雨綢繆,現在大王爺在印度立國稱帝,你也是太上皇的子嗣,皇上不會也讓你去美洲當個土皇帝吧。”

“應該不會吧,雖然我西征有功,但你知道的,我對什麼宏圖霸業的根本不感興趣呀。”李君威說道。

林君弘搖搖頭:“不能排除這種可能。”

李君威笑了:“只要爹還在,就不會有這種可能,若是將來真的有那麼一天,大不了我離開申京去南洋或者北京,過我的小日子去,什麼征服什麼偉業,那與我何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若都這麼俗套,就沒意思咯。”

林君弘輕輕點頭,沒有再多想,而到了帝國二十二年的七月,裕王妃誕育雙胞胎,全都是兒子,讓皇室上下分外歡喜,李君威得意個沒完,但是這兩個孩子的誕生卻是西行的號角,李君威直接把妻子和兩個孩子安排進宮,住進了長壽宮,請求太后照料,本人則是陪同皇帝西巡。

西巡的道路一開始就被吵鬧了不休,除了目的地所在的陝西,各地方一方面從籌備一方面阻撓,人人都不敢讓皇帝到自己地面上走這麼一遭,湖南湖北一面說做好迎駕準備,一面說長江今年水流洶涌,境內暴雨不斷,恐致洪水,那意思就是讓皇帝繞大別山從走陸路進入河南進關中,河南則是預做了功課,上報災荒等事,提前給皇帝打預防針。

饒是如此,皇帝還是早早定下了西巡路線,不走長江也不在安徽進河南,而是沿着京杭運河北上。

昔日關係東方王朝命運的京杭運河早已不復往日的盛景,帝國建立後,第一波取消的衙門就有漕運衙門,爲此甚至還專門出動了軍隊,鎮壓了漕丁、漕幫等附屬運河的一羣官民勢力,這些人最終成爲了移民,被遷移到關外或者北方,海運的興起讓京杭運河沒落,但這條運河仍然存在,只不過被沿途經過的京津、山東、江蘇、申京和浙江等省份負責維護,而李君華真正要視察的是黃河歸北的工程。

帝國建立的時候,黃河是奪淮入海,走的南線,導致了蘇中蘇北的淤塞,當地貧困不堪,而淮河主要水流則是匯入長江入海,讓淮河幾乎成爲了長江的一個支流,等到帝國接手這片土地的時候,淮河已經是地上懸河,洪澤湖與高郵湖也是地上湖泊。

而大明朝治河一直就不給力,因爲自己設置了條條框框,限制住了自己,淮河治河的首要是保住泗州的大明祖陵,第二是保住朝廷的命根子漕運,第三才是淮河兩岸的老百姓,所以幾百年來,一直都拋棄淮河保護運河,放棄南岸,保護北岸,幾百年弄下來,根本限制不住淮河,導致淮河自己衝出了入海口,從揚州進入了長江,淮河,甚至黃河都成了長江的支流。

洪澤湖的高家堤壩關乎着大明祖陵的安危,大明太祖追封的祖父、曾祖和高祖都葬在這裡,到了帝國時代,這一點仍然束縛着帝國治河方略,原因很簡單,帝國的皇帝身上也流着朱家的血脈,而每次祭祀都是兩家合祭的,好在帝國成立的二十多年裡,一直忙於戰爭、擴張,而淮河或者說黃河也沒有發性,才得以保證暫時的安穩。

而帝國治河的曙光源於四年前的一次淮河流域特大洪水,這場發生在公元1680年的特大洪水直接把朱明的祖陵給淹了,大明的祖宗們淹沒在了洪澤湖水底,想要重見天日,還需要再等三百年,這個既定事實導致了帝國全面開始整修黃河。

帝國先是修築了蘇北總河道,給淮河每年四百億立方米的水找到了一條自己的入海通道,然後就是修復山東章丘以東的河道,讓黃河徹底迴歸北線,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北方的漕運因爲泥沙的淤積漸漸嚴重,已經逐漸不能用,但對於帝國的整體戰略而言,這又是值得的。

這項工程已經持續了四年,是帝國成立之後最大的一次民生工程,動員了上百萬民工,投入了數千萬的資金,但也僅僅是完成了黃河歸故道和淮河入海通道兩大工程,即便如此,也是造福千年的不朽功績了。

李君威對此並不感興趣,國計民生這種事他聽起來就頭大,因此在皇帝視察黃河和淮河水道的時候,他本人則是帶着侄子李昭圭北上游玩,見識祖國的大好河山,並且順便接上了在北京理藩院監獄之中呆了大半年的倒黴蛋厄齊爾。

厄齊爾直接出了監獄,前罪一概不論,發往裕王麾下效力,李君威再見到這個傢伙的時候,他還是那個鬍子拉碴長的過於急躁的老樣子,雖然只有二十歲,但看起來像是三十多的漢子,只不過與以往穿着禁衛軍軍裝時的不同,這時的他已經重新被劃歸到了怯薛營之中,怯薛雖然有制服裝扮,但多是帽子、披風等配飾,實際上,在大部分的時候,有着家族傳統的各族將士更願意穿着本族的衣甲。

而厄齊爾這廝卻又是一個例外,他沒有穿和碩特部的鎧甲,反而不知道從哪裡找來一套英武華麗的山紋甲,一匹純黑大馬,而武器更是異類,兩杆單手板斧,顯然不是制式武器,不知他從哪裡打造的,手裡的長柄武器也不是騎槍或者長矛,看樣子像極了青龍偃月刀。

板斧是水滸傳裡李逵的武器,而這青龍偃月刀卻是關羽的武器,這廝見了李君威,自來熟一般的攀談起來,絮絮叨叨的說個沒完,說什麼當初給自己取個漢人的名字李逵是被宿舍裡的同學忽悠了,他在牢獄之中無聊時把三國演義也讀了一遍,分外覺得關羽此人大忠而大勇,是他所信奉的武道,因此又讓人弄了一杆青龍偃月刀。

李君威卻是鄙夷:“這個沒正經形狀的狗東西,就喜歡弄這些玩意,如何能成大事?真是愚蠢難馴!就他那麼模樣,還關羽,他應該弄一杆丈八蛇矛,和張飛倒是挺搭配的。”

“三叔,孩兒覺得他這性格倒是和那邢道榮很是相像。”李昭圭笑呵呵的說道,又問:“這人真是和碩特部出身的貴酋嗎,怎麼越看越像個沒見識的土包子,也不怕丟人,頭腦也太過於簡單了吧。”

李君威說道:“材料就是這麼個材料,天底下哪有那麼多完美的事,這樣的材料也不是不能用,就看你自己的手腕了。”

“三叔,那你教教我,這樣的人怎麼用,我瞧着他能稱得上忠、勇二字,卻是個徹頭徹尾的莽夫,做個忠心不二的侍衛長卻是合適。但如何能有大用場?”李昭圭問。

李君威笑了笑:“這我就教不了你了,等你去了印度,自然有你爹教你。”

“那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李昭圭問道。

李君威認真回答說道:“你的父親是一個縱橫天下的大英雄!唯有成吉思汗這類的人物才能與之相提並論。只不過可惜的事,時勢造英雄,而英雄卻未必能適應的了時勢呀!”

“所以說,帝國需要的是二叔這樣的皇上,而不需要父親或者說成吉思汗那樣的皇上,對嗎?”李昭圭反問。

李君威微微點頭:“可以這麼說孩子,但是這又是誰告訴你的呢,我相信你母親肯定不會和你說這些的。”

“是皇爺爺說的。”李昭圭回答。

李君威知道,在離開申京之前,李昭圭被太上皇帶去交代了許久,但是李君威仍舊提醒說道:“你爺爺肯定和你說了許多話,但是昭圭,你要記着,這些話除了說給你父親聽,就不要再說給別人聽了。”

“三叔也不行嗎?”

李君威點點頭:“三叔也不行,三叔不僅是你的叔叔,也是皇上的弟弟,有些事知道了就不能當做不知道,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很爲難,三叔最擅長解決麻煩,但辦法是儘量不製造麻煩。”

李昭圭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小小的腦袋之中卻不知道在想着什麼,他現在也不過十四歲罷了,一直生活在申京富裕的生活之中,雖然長輩有意培養他的武勇,他也表現的很好,終究還是沒有見識不過太多的爾虞我詐,顯的頗爲稚嫩。

而李昭圭嘆息一聲,李君威問:“昭圭,你嘆氣什麼,小小年紀,有什麼值得憂慮的呢?”

李昭圭說到:“我一直不知道,見了父親要和他說什麼。”

“見了父親當然是叫爸爸了,要麼叫爹,還能說什麼?”李君威倒是不在乎。

“他是那樣一位英雄的人物,而我卻這麼卑微渺小,母親告訴我,既要順從父親,也要設法得到他的歡心和認可,纔會有一個好的前程,可這些總要有一個開頭,我怕我見到他會哭出來,就像三叔剛剛從西疆回來時,我見到你那樣。

可是我不怕在三叔面前哭,因爲三叔不會笑話我,可我不敢在父親面前哭,我怕他會討厭我,看低我。”李昭圭說到,他問道:“三叔,有沒有辦法能讓我不哭嗎?”

李君威搖搖頭:“應該不存在這種辦法,至少我沒有找到過,如果我是你,見到他的時候也會哭,就算你不哭,你母親肯定哭,她一哭,你也會跟着哭,這是必然的。”

“那只有做到我即便哭了,父親也不會討厭我這一條路了,可是,這更爲困難。”李昭圭爲難說道。

“沒錯,他那種位置的人,哪個不是鐵石心腸的呢,親情會有,但不是最重要的,你讓我想想......。”李君威細細思索,忽然眼睛一亮,說道:“昭圭,我教給你一個好辦法。與其你哭,不如見了面讓他哭,他哭了,你再哭,就不算什麼了?”

李昭圭問:“怎麼才能做到呢?”

李君威說道:“你只需要見了他說一句話就可以了,附耳過來,我說給你聽。”

章四九 戰象章六六 馬寶的小心思章十 五軍之戰章九零 琉球章三六三 自由或戰爭章四一 銀行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六一 方案章六三 親藩體系章三九三 李君威要搞事章一五九 帝王心術 下章一一九 歸途有變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三七六 躲事章二一五 季姬擊雞記章一三一 實力章一零五 新一輪外交章五六 家臣章四零四 會費章二四 抵達章四 購糧章五九 休止章一零六 商人的覺悟章一四二 奉旨貪污章二六 航線章二五 海賊來襲章二二 針鋒相對章四百零一 長子之忿章四零三 不要標榜章五四 重大的外交失誤章四三三 瓜分克裡米亞汗國章二一四 決戰所在章八七 長崎事變章四二 移陛滇京章十三 觀察使章二一一 過關章四四八 白教章一一四 尾聲章三三一 就是針對小日本章一七八 父親的認可章二七 奮父祖之餘烈章十二 戰略調整章五零一 改朝換代章六六 居中調停章九六 關原之戰 上章六二 戰勝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一七九 父親的煩惱章二七一 普魯士方面章四五二 日本公主章一三六 瓦解章三一五 新的合作形式章九九 條件章三七七 招募章十三 觀察使章三十 北洋要塞 海洋島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三六 橫掃全魯章二十三 遠征準備章四十 下馬威章二一一 過關章一三二 對策章六五 進入朝鮮章一八九 合心意章六十 東南開考章三六 江南崩局章一零四 重磅的禮物章四四四 欲擒故縱章二零六 誓死不當漢奸章九四 愛發明的噶爾丹章三七八 嫌棄章四四五 一場戲章四一五 北美新經濟章一零七 沒有選擇章十一 很不順利章一二零 新一輪殖民章五零八 中國之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一九五 各方章二二四 百人百態章二八 碎敵軍膽章二零三 漸行章二四 抵達章二零三 漸行章三四五 不凡的王子章一零八 生命之水章七五 風雲變化章三三二 鋼鐵競爭章二七 崇明海賊章三十 葡萄牙人的算計章九三 元老院分家章三六 投桃章九二 空想家章三零九 適合 不適合章二二 針鋒相對章一九二 特別行政區章十五 意外頻發章四六五 宣戰章一七零 藏地遊記 下章一三八 換俘
章四九 戰象章六六 馬寶的小心思章十 五軍之戰章九零 琉球章三六三 自由或戰爭章四一 銀行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六一 方案章六三 親藩體系章三九三 李君威要搞事章一五九 帝王心術 下章一一九 歸途有變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三七六 躲事章二一五 季姬擊雞記章一三一 實力章一零五 新一輪外交章五六 家臣章四零四 會費章二四 抵達章四 購糧章五九 休止章一零六 商人的覺悟章一四二 奉旨貪污章二六 航線章二五 海賊來襲章二二 針鋒相對章四百零一 長子之忿章四零三 不要標榜章五四 重大的外交失誤章四三三 瓜分克裡米亞汗國章二一四 決戰所在章八七 長崎事變章四二 移陛滇京章十三 觀察使章二一一 過關章四四八 白教章一一四 尾聲章三三一 就是針對小日本章一七八 父親的認可章二七 奮父祖之餘烈章十二 戰略調整章五零一 改朝換代章六六 居中調停章九六 關原之戰 上章六二 戰勝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一七九 父親的煩惱章二七一 普魯士方面章四五二 日本公主章一三六 瓦解章三一五 新的合作形式章九九 條件章三七七 招募章十三 觀察使章三十 北洋要塞 海洋島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三六 橫掃全魯章二十三 遠征準備章四十 下馬威章二一一 過關章一三二 對策章六五 進入朝鮮章一八九 合心意章六十 東南開考章三六 江南崩局章一零四 重磅的禮物章四四四 欲擒故縱章二零六 誓死不當漢奸章九四 愛發明的噶爾丹章三七八 嫌棄章四四五 一場戲章四一五 北美新經濟章一零七 沒有選擇章十一 很不順利章一二零 新一輪殖民章五零八 中國之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一九五 各方章二二四 百人百態章二八 碎敵軍膽章二零三 漸行章二四 抵達章二零三 漸行章三四五 不凡的王子章一零八 生命之水章七五 風雲變化章三三二 鋼鐵競爭章二七 崇明海賊章三十 葡萄牙人的算計章九三 元老院分家章三六 投桃章九二 空想家章三零九 適合 不適合章二二 針鋒相對章一九二 特別行政區章十五 意外頻發章四六五 宣戰章一七零 藏地遊記 下章一三八 換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