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守無可守

收費章節(12點)

經歷了二零五四年那次不太順利的進攻行動,蔣博文吸取了經驗教訓,爲這次全面進攻做了充足準備。

有趣的是,全力支持蔣博文的不是魏成龍,而是龐躍龍。

在蔣博文發動進攻之前,龐躍龍就把四個陸戰師以及澳洲戰場上三分之一的空運力量派了過去。

蔣博文需要的不是陸戰師,而是空運部隊。

在他手裡,軍隊已經夠多了。

當時,除了六個集團軍與四個陸戰師之外,蔣博文手裡還有一支規模超過二百五十萬的盟軍,其中戰鬥力較強的巴基斯坦軍隊就有四十萬,相當於中國陸軍的八個集團軍,而且這些巴軍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獲得了地面戰平臺。

進入二零五五年,中國開始爲盟國提供地面戰平臺。

當然,不是第二代地面戰平臺,而是中國陸軍與陸戰隊淘汰的第一代地面戰平臺。在前五個月裡,主要援助對象就是戰鬥力僅次於中國軍隊的巴基斯坦陸軍,援助規模達到了六個裝甲師。

事實上,在軍人素質上,巴基斯坦陸軍絲毫不比中國陸軍差。

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之後,巴基斯坦的安全局勢大爲改善,也就開始奉行“精兵簡政”政策,努力打造精小強悍的國防力量。雖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期間,巴基斯坦的軍事規模大幅度擴充,但是戰爭結束後,巴基斯坦大規模裁軍,把陸軍的總兵力控制在四十萬左右,軍隊總規模不到六十萬。

巴基斯坦軍力大發展,也與飛速增長的國民經濟有關。

大戰爆發前,巴基斯坦是以中國爲核心的地區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與印度的第三大經濟支柱,而人均國民產值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地區經濟體中都名列前茅,在南亞地區的富裕程度僅次於不丹。可以說,大戰爆發前,巴基斯坦已經是工業強國了,而且是伊斯蘭教世界裡最強大的國家。

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使得巴基斯坦成爲了名副其實的軍事強國。

當時,巴軍已經完成了職業化改革,戰前服役的官兵都是職業軍人。因爲在大戰初期沒有多少作戰任務,所以巴軍的擴軍速度不是很快,主要就是新招募的軍人都要進行極爲嚴格的訓練。

甚至可以說,巴軍新兵的訓練水準比中國陸軍還要高。

事實上,在整個大戰期間,東方同盟集團裡面,只有巴基斯坦軍隊能夠與中國軍隊並肩作戰,其他盟國的軍隊都因爲素質太差,很難在正面戰場上發揮積極作用,有的時候甚至會幫倒忙。

比如在非洲之角的戰鬥中,斯里蘭卡軍隊就多次幫倒忙。在攻打索馬里北部重鎮哈爾格薩的戰鬥中,一個斯軍師被兩個美軍營擊潰,一口氣撤退了上百公里,導致盟軍戰線上出現了一道寬度超過三十公里的缺口。爲了堵上這道缺口,蔣博文動用了兩個陸戰營與一個巴軍裝甲旅,損失了三千多名官兵,並且導致攻佔哈爾格薩的行動延長了一週,多消耗了數萬噸作戰物資。當時,如果不是巴軍將領出面說情,加上盟軍的聯合指揮機制還沒形成,蔣博文肯定會就地槍決帶頭逃跑的斯軍指揮官。

正因爲巴軍能打,所以在決定對外援助的時候,巴軍排在了首位。

事實上,中國也必須把地面戰平臺提供給盟軍,因爲美軍的地面戰系統已經開始批量裝備作戰部隊,而盟國軍隊的主戰裝備都不是美軍地面戰系統的對手,加上盟軍本身的戰鬥意志就不是很堅定,與美軍對抗將必敗無疑。

得到了巴軍六個裝甲師的支持,蔣博文手裡的兵力已經足夠充足了。

不管怎麼說,中東戰場就那麼大個地方,部隊太多了,根本擠不下。

在這裡,決定勝敗的絕對不是兵力,而是部隊的作戰能力官兵素質戰術與後勤保障能力。

前兩項,蔣博文心裡有數。

在戰術上,陸戰隊已經在澳洲戰場上向全世界展示了新式進攻戰術的威力,蔣博文也大受啓發。

至於後勤保障,就更加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當時,龐躍龍把四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六千架戰術運輸機交給了蔣博文,而蔣博文最初要求的只是兩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三千架戰術運輸機。也就是說,龐躍龍提供的幫助是蔣博文要求的兩倍。

如此強大的空運力量,足以讓蔣博文高枕無憂了。

當然,中東戰場有其特殊性。

與澳洲戰場相比,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戰場範圍更加狹窄,因此戰術空運力量比戰略空運力量更加重要。

事實上,從海灣的港口到敘利亞的前線戰場,也就一千多公里。

在控制了曼德海峽之後,從埃及在紅海的港口到西奈半島前線,只有幾百公里。

顯然,戰術運輸機就能承擔全部空運任務了,而戰略運輸機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運送大型裝備上。

正是如此,蔣博文對進攻戰術做了調整,主要就是縮小了進攻規模。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以更加密集的空中進攻行動來瓦解敵人的防線,把戰略級別的空中突擊降低到戰役與戰術級別。

可以說,這也是一大創新。

與澳洲會戰相比,蔣博文這次需要重視的只有一個問題:前線指揮。

提高空中攻擊的頻率,意味着指揮強度大幅度提高,必須以更高的效率指揮前線部隊作戰,才能充分發揮出空中突擊的戰術靈活性,也才能在複雜的戰場上抓住機會,而不是被敵人圍殲。

要知道,戰術級別的空中突擊,每一支突擊部隊的規模都不是很大。

按照蔣博文的部署,空中突擊也以突擊集羣爲主,每支突擊部隊的兵力在一千到兩千人之間,每次突擊行動的目的都非常有限,突擊部隊的作戰行動得限制在較小的範圍之內,以確保不超出部隊的作戰承受能力。

爲此,蔣博文甚至親自改編了六個巴軍裝甲師。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算不上創新。

原因就是,空中突擊的本質沒有改變,而且作戰方式也沒有改變,即便是突擊的目的也沒有改變,都是以越過敵人的防線,直接攻佔敵後軍事目標爲主,並且以此來包圍與殲滅聚集在前沿防線上的敵人,迫使敵人在後方設立新的防線,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發動下一輪進攻。

事實上,這也正是空中突擊的精髓,而且是無法防禦的根本所在。

要知道,任何一支部隊在進行防禦作戰的時候,都不可能把兵力平均分攤到所要守衛的整個戰場上,必須有重點,也就必然會出現防禦空缺,從而給進攻一方留下破綻,最終被進攻一方擊敗。雖然通過擴大防禦縱深,在後方保留足夠的防禦部隊,能夠抵抗空中突擊,但是絕對不可能取得勝利,因爲防禦部隊只能通過地面機動,而進攻部隊則是空中機動,因此防禦部隊的戰場機動能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超過進攻部隊,也就不可能在局部戰場上獲得兵力優勢。當戰線後方落入敵手之後,戰線附近的防禦部隊就將遭到包圍,也將因此喪失防禦能力。

在整個大戰中,西方同盟集團都沒有找到應對空中突擊的有效防禦手段。

戰後,馬歇爾就承認,中國軍隊首創的空中突擊戰術,是導致美軍在地面戰場上迅速戰敗的主要原因。當時,他爲美軍在地面戰場上迅速戰敗總結了三個原因。一是中國陸軍首先獲得地面戰平臺,而美軍晚了兩年纔開始列裝地面戰系統。二是中國陸軍首先建立起了以空運爲主的後勤保障與支援體系,而美軍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建立起來。最後就是中國陸軍的空中突擊進攻戰術。

顯然,這…實際上都與空中突擊進攻戰術有關。

在中東戰場上,美以聯軍在次遇到了無法避開的難題。

當時,巴拉姆採用的是全線佈防的防禦戰術,即不管後方還是前線,在所有重要軍事據點都部署足夠的防禦兵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許是對付空中突擊戰術最有效的手段。

可惜的是,要想讓這種防禦戰術發揮作用,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即擁有足夠多的兵力。

要知道,守衛一條戰線與守衛一塊戰場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即便採用大縱深防禦戰術,守衛戰線所需的兵力,也只有守衛戰場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可以說,在當時的軍事體制下,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組建起足夠守衛一塊戰場的部隊。

要知道,空中突擊部隊的進攻距離可以達到數千公里,幾乎可以橫跨一塊大陸,而要在整塊大陸上部署防禦部隊,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中東戰場比較小,但是美以聯軍的兵力依然不足以守衛整個戰場。

與大陸戰場一樣,當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的時候,中東戰場的結局就沒有懸念了。

當時,連巴拉姆都極爲悲觀,認爲以色列將在年底之前戰敗,最應該做的不是努力在戰場上擊敗敵人,而是儘快想辦法把以色列的一千多萬猶太人轉移到其他地方去,不然這場戰爭將毀滅猶太民族。

這種悲觀情緒,從上到下瀰漫籠罩着整個以色列。

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41章 孤注一擲第98章 假戲真做第68章 南海戰略第4章 怎麼打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38章 戰役目的第20章 政治聯盟第23章 戰略誤判第45章 宣傳戰第60章 振作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9章 初顯身手第31章 事態惡化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36章 急轉直下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67章 突然打擊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44章 艦炮怒吼第76章 作戰策劃第60章 立即反擊第17章 新的選擇第116章 敗不餒第92章 突擊失敗第115章 遭遇第135章 導火索第84章 戰略平衡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95章 情報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5章 光明磊落第303章 幸運兒第100章 恐懼第46章 逃命第3章 戰前會議第13章 底線第122章 拖後腿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7章 經貿競爭第27章 戰略目的第32章 關鍵時刻第1章 極限第5章 夜空魅影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60章 圍剿第47章 唯一選擇第5章 來晚了第132章 機會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63章 全力以赴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8章 戰爭推手第50章 匿蹤突擊第34章 空軍出擊第42章 第五代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17章 決戰之前第68章 歷史時刻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41章 糧食投資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46章 全速北上第55章 墳墓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31章 事態惡化第86章 全面競賽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4章 科技競賽第38章 勞動力第20章 惹是生非第64章 直接證據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34章 炮戰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22章 還以顏色第118章 軟磨硬泡第95章 快馬加鞭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274章 覺悟
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41章 孤注一擲第98章 假戲真做第68章 南海戰略第4章 怎麼打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38章 戰役目的第20章 政治聯盟第23章 戰略誤判第45章 宣傳戰第60章 振作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18章 猛然覺醒第29章 初顯身手第31章 事態惡化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36章 急轉直下第160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67章 突然打擊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44章 艦炮怒吼第76章 作戰策劃第60章 立即反擊第17章 新的選擇第116章 敗不餒第92章 突擊失敗第115章 遭遇第135章 導火索第84章 戰略平衡第198章 暫定十月十五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95章 情報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8章 力所不及第25章 光明磊落第303章 幸運兒第100章 恐懼第46章 逃命第3章 戰前會議第13章 底線第122章 拖後腿第17章 經貿競爭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7章 經貿競爭第27章 戰略目的第32章 關鍵時刻第1章 極限第5章 夜空魅影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60章 圍剿第47章 唯一選擇第5章 來晚了第132章 機會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63章 全力以赴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34章 公衆事件第18章 戰爭推手第50章 匿蹤突擊第34章 空軍出擊第42章 第五代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17章 決戰之前第68章 歷史時刻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41章 糧食投資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46章 全速北上第55章 墳墓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31章 事態惡化第86章 全面競賽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4章 科技競賽第38章 勞動力第20章 惹是生非第64章 直接證據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34章 炮戰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22章 還以顏色第118章 軟磨硬泡第95章 快馬加鞭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274章 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