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針鋒相對

牧浩洋趕到的時候,黃瀚林、杜小蕾、騰耀輝、鍾盛林與萬宏濤等人已經到了。

萬宏濤是黃瀚林提拔起來的國防部長,與騰耀輝鬥得很厲害,爲了軍隊人事任命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從道理上講,人事任命權屬於國防部,總參謀部只有建議權,但是在黃峙博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總參謀部的“建議”從未被否決過。在二零三八年之前,也就是萬宏濤擔任國防部長前,騰耀輝的“建議”也沒有被否決過,而這兩年裡,總參謀部的很多建議都遭到了否決。

當然,萬宏濤肯定得到了黃瀚林的支持。

鍾盛林則是黎平寇提拔的高層領導,現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主管經濟等事務,與分管外交的杜小蕾都是黎平寇的人。

不用多說,在下一任國家元首的問題上,黎平寇與黃瀚林肯定有不同的見解。

只是,黎平寇與黃瀚林的矛盾還沒有表面化,主要是黎平寇仍然很年輕,即便卸任之後也將分管軍事,因此就算黃瀚林在二零四三年出任國家元首,也無法獨攬大權,要到二零四八年才能擺脫黎平寇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眼裡,黎平寇與黃瀚林有着相似的政治主張,而且在同一條戰線上。當年,黎平寇能夠在易援朝的反對下出任國家元首,與黃瀚林的支持密不可分。可以說,在二零三三年,正是黎平寇與黃瀚林的政治同盟,壓制住了易援朝。

事實上,在政治觀念上,黎平寇與黃瀚林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比如在對待國內民營資本的時候,兩人的態度都很開明,也正是在黎平寇擔任總理期間中國民營經濟纔得到飛速發展,而黃瀚林出任總理之後,出臺了很多鼓勵性政策,爲民營資本壯大打下了基礎。

也就是說,兩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權力上。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黎平寇肯不肯在二零四三年放權,讓黃瀚林主持大局。

當然,牧浩洋對政治問題一向不大熱心,也很少參與政治鬥爭。與騰耀輝不同,在牧浩洋看來,就算黃瀚林主持大局,基本國防政策也不會出現重大變化。因爲黃瀚林與民營資本的關係更加密切,所以牧浩洋還有理由相信,他能更加有力的支持軍隊建設,推進國防現代化。至於軍隊人事任命權,本來就不屬於總參謀部,也不應該由軍人掌握,因爲這將導致軍人掌權。

所幸的是,離二零四三年還有三年。

李明陽到來後,會議立即開始。

這次,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非常詳細,在二零四五年之前,美國將幫助印度實現軍事現代化。

按照李明陽的說法,美國肯定對中國軍事建設規劃瞭如指掌。

雖然李明陽沒有把矛頭對準總參謀部,即沒有說是總參謀部泄露了絕密資料,但是牧浩洋心裡非常清楚,李明陽肯定非常惱火,因爲軍事建設規劃是總參謀部的事,如果泄密就肯定與總參謀部有關。

當然,軍事情報局也脫不了關係,因爲情報安全是其主要職責之一。

本着務實的精神,李明陽沒有提到情報安全的事情,而是把重點落到了美國對印軍事援助上。

根據情報提供的信息,在未來五年之內,美國以無償贈送、有償援助、出售、與合作生產等方式,爲印度提供足夠多的武器裝備,並且以委派軍事顧問、建立聯合指揮機構等方式幫助印度建立完善的指揮體系。從範疇上講,前者屬於硬件建設,後者則屬於更加重要的軟件建設。

當然,從影響上講,硬件建設更加重要。

此外,如果印度軍隊要想把美式裝備的性能全部發揮出來,就得向美國學習,採用美軍的指揮體系,甚至採用美軍的戰術。

也就是說,硬件是基礎。

如此一來,美國的對印援助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李明陽明確提到,美國國防部已經根據外交事務委員會的評估報告,向白宮提交了一份詳細的援助計劃,核心內容是幫助印度在未來五年之內成爲環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強國,建立起足以打贏一場全面戰爭的武裝力量,並且通過援助等方式,幫助印度建立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幫助印度在五年之內成爲印度洋的頭號軍事強國。

按照軍種來分,援助分成三個部分。

陸軍方面,美國將以贈送、或低價出售、或授權生產等方式,向印度提供足以裝備十個裝甲師、二十個獨立裝甲旅與四十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直接援助,即贈送與低價出售部分包括三千五百輛主戰坦克、五千輛裝甲戰車、二千五百門自行火炮與火箭炮、一千二百門自行高射炮、一百八十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八千門大口徑迫擊炮、十二萬具反坦克導彈與火箭筒、一百二十萬套單兵作戰系統。僅贈送軍火的市場價值就高達數千億美元,而低價出售的軍火也能爲印度節約數千億美元。

空軍方面,美國將以同樣的方式,向印度提供一千二百架戰鬥機,並且授權在印度製造同等數量的先進戰鬥機,印度只需要支付極爲低廉的生產專利與製造成本,能夠用最低的支出完成空軍現代化建設。此外,美國還將爲印度提供八十套戰區反導防空系統,建立全國性的戰略防空網,把印度的本土防空實力提高到三零年代初的國際水平,並且在新德里與孟買等具有戰略價值的大都市建立國家防空系統,增強對核心城市的保護力度,降低遭到戰略打擊的風險。

海軍方面,美國將贈送給印度一百四十艘大型戰艦,包括五艘航母、十艘巡洋艦、三十六艘驅逐艦、四十八艘護衛艦、十艘快速戰鬥支援艦、十八艘兩棲戰艦,還將以技術援助的方式,幫助印度在二零四五年之前開工建造第一批攻擊核潛艇,向印度出售製造艦載戰鬥機與艦載武器彈藥的生產線。此外,美國還將以低價向印度提供四百六十架艦載飛機,組建五個艦載航空兵聯隊,並且以委託培訓的方式,由美國的私營飛行培訓公司爲印度培訓兩千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

如果以援助方式來分,無償援助佔了大約一半的比例。

從戰略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幫助印度建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使印度在二零四五年之後能夠執行生產與建造大部分武器裝備,陸軍裝備完全實現國產化,空軍裝備的國產化程度超過百分之八十,海軍裝備則達到百分之七十。如果這些援助全部到位的話,那麼到二零五零年,印度將擁有與其經濟實力完全不相稱的國防工業實力,並且成爲印度洋地區名副其實的頭號軍事大國。

在做報告的時候,李明陽還明確提到,如果這份情報沒有錯,意味着美國的裝備換代工作將在年內開始,在二零四五年左右全面展開,不然到二零四五年的時候,美國軍隊就沒有裝備可以用了。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中國的裝備換代計劃就比美國晚了五年以上。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因爲這就意味着,在二零四五年的時候,中國得用已經服役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裝備去對抗由最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美軍,也將因此喪失微弱的技術優勢。

對牧浩洋來說,他必須考慮調整裝備發展計劃。

事實上,最大的影響還不是在軍事層面上。

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看法。

從黎平寇等政治家的角度看過去,就能發現一個新的問題,即美國在印度的戰略部署是在爲世界大戰做準備,而且最早在二零四五年、最遲在二零五零年,美國就能獲得較爲明顯的軍事優勢。如果情報沒有錯,那麼美國瘋狂擴充軍備的行動將難以維持下去,因此美國肯定會主動挑起世界大戰。

到那時候,中國軍隊在戰場上還有優勢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即便沒有太大的劣勢,也很難在戰爭初期掌握主動權,因此中國就算能夠獲勝,也要付出慘烈代價。

更重要的是,這一戰略判斷,使得中國的印度政策進退兩難。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二零四五年到二零五零年之間爆發,那麼在二零四五年之後,即便印度已經是較爲明顯的戰略威脅,中國也沒有理由對付印度,而在二零四五年之前,中國的軍事實力又不足以保證能夠迅速擊敗印度,很有可能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從而喪失戰勝美國的機會。

可以說,中國的戰略處境非常被動。

雖然李明陽沒有點明,但是牧浩洋已經意識到,導致這一情況的,正是中國的軍事發展規劃泄密,導致美國準確掌握了中國的戰略發展佈局,從而制訂出了針對性的戰略規劃,沒有給中國任何轉圜餘地。

調整戰略規劃顯然不是小事,因爲搞不好就會傷筋動骨。

更重要的是,在已經被動的情況下,即便進行調整,也只能跟着敵人走,除非不顧一切的進行擴軍備戰。

顯然,這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在李明陽介紹完情況後,氣氛顯得很壓抑,大家的情緒都不是很高。

牧浩洋心裡跟不是個滋味,因爲他知道,問題很有可能出在由他主管的部門,而他要爲此承擔全部責任。

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47章 第一槍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99章 等不起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68章 搶任務第23章 金狗第6章 定論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0章 誰更瘋狂第2章 唯一選擇第97章 針鋒相對第97章 長遠考慮第101章 反擊第77章 誘餌第81章 前沿科技第4章 怎麼打第28章 裁軍大會第66章 入朝方略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38章 技不如人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75章 主戰場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61章 戰略禁運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71章 新理論第64章 孤注一擲第20章 混戰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3章 大難不死第319章 反思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53章 關鍵日第18章 雙輸第5章 宣戰第8章 倒計時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9章 新冷戰第84章 連環拳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2章 前途未卜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79章 撲火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19章 新戰線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303章 幸運兒第74章 交易第179章 救星第71章 拼盡全力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35章 打掃戰場第303章 幸運兒第60章 精銳之師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62章 太陽風暴第94章 戰略價值第69章 左右爲難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26章 內訌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73章 關鍵裝備第51章 再接再厲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154章 總撤退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35章 奔赴前線第23章 戰略誤判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78章 中國化第78章 廣泛動員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1章 取經第135章 導火索第203章 覆滅第167章 預見性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52章 全速追擊
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47章 第一槍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99章 等不起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68章 搶任務第23章 金狗第6章 定論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0章 誰更瘋狂第2章 唯一選擇第97章 針鋒相對第97章 長遠考慮第101章 反擊第77章 誘餌第81章 前沿科技第4章 怎麼打第28章 裁軍大會第66章 入朝方略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38章 技不如人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75章 主戰場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61章 戰略禁運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269章 按計劃轟炸第71章 新理論第64章 孤注一擲第20章 混戰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3章 大難不死第319章 反思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19章 主動攻擊第153章 關鍵日第18章 雙輸第5章 宣戰第8章 倒計時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9章 新冷戰第84章 連環拳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2章 前途未卜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79章 撲火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19章 新戰線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303章 幸運兒第74章 交易第179章 救星第71章 拼盡全力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35章 打掃戰場第303章 幸運兒第60章 精銳之師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62章 太陽風暴第94章 戰略價值第69章 左右爲難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26章 內訌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73章 關鍵裝備第51章 再接再厲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154章 總撤退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35章 奔赴前線第23章 戰略誤判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78章 中國化第78章 廣泛動員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1章 取經第135章 導火索第203章 覆滅第167章 預見性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52章 全速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