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關聯因素

牧浩洋在一月中旬保持沉默,還與一件事有關:西南太平洋戰局。

打了兩個多月,海軍與陸戰隊的將領都認識到,攻佔所羅門羣島幾乎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時間窗口已經用掉了一半,戰役仍然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當時,陸戰隊派往所羅門羣島的陸戰師已經達到了八個,並且攻佔了整個新喬治亞羣島與北面的布干維爾島。增兵行動還在繼續,而且估計要達到十六個陸戰師,因爲陸戰隊的目的不再是直接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而是掃蕩除此之外的其他島嶼,徹底孤立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美軍。

問題是,這談何容易?

當時,有人提出直接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以便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場戰鬥。

結果是,不但牧浩洋反對,連龐躍龍都堅決反對,因爲所有情報都表明,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絕對是一場血戰。隨後的事實證明,兩人的判斷沒有錯。在不得不爲之的情況下,中國陸戰隊爲了這座島嶼丟掉了近三萬名官兵的性命,還有五萬多名官兵傷殘,整個瓜達爾卡納爾島都被鮮血浸透了。

事實上,當時最佳選擇是放棄進攻,與美軍僵持,甚至離開所羅門羣島。

可惜的是,登上所羅門羣島容易,放棄所羅門羣島卻不容易。

別的不說,至少黃瀚林就不會讓牧浩洋這麼做。甚至可以說,只要牧浩洋提出從所羅門羣島撤軍,黃瀚林就會讓他下課。

原因很簡單,這是中國軍隊在西南太平洋上發動的第一次戰略進攻。

別忘了,攻打所羅門羣島的直接原因是黃瀚林在東方同盟集團首腦會議上,向東南亞與南亞國家做出的戰略保證。雖然黃瀚林的保證是進軍澳洲大陸,但是在當時,攻打所羅門羣島被看成是進軍澳洲大陸的第一步。要是連第一步都踏空了,誰還相信中國軍隊有能力攻佔澳洲大陸?

毫無疑問,在政治上,絕對不允許中國軍隊從所羅門羣島撤退。

除了政治上的因素,還有軍事上的因素。

雖然相隔萬里,但是所羅門羣島上的血戰,確實對大陸戰場產生了幫助,比如迫使美國開始考慮守衛澳洲大陸。

僅在二零五三年的最後一個月,美國就向澳大利亞派遣了三十萬地面部隊。

此外,美國還向澳大利亞運送了足以裝備二十個師的主戰裝備,並且繼續以每個月提供三個師主戰裝備的速度,幫助澳大利亞武裝軍隊。當時,澳大利亞已經徵召了一百八十萬軍人,組建了六十個正規師,並且開設了數十座訓練營,預計這些部隊將在二零五四年下半年完成訓練。也就是說,到時候,澳大利亞至少需要六十個師的主戰裝備,而澳大利亞本身沒有完整的軍事工業,幾乎所有主戰裝備都需要美國提供。如果澳大利亞繼續擴軍,還需要更多的主戰裝備。

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分散了美國的軍事力量。

要知道,如果澳大利亞沒有受到威脅,在二零五三年底,美國就能向俄羅斯增派三十萬地面部隊,並且把送給澳大利亞的主戰裝備運送到俄羅斯,幫助俄羅斯組建相當於五十萬正規軍的主力部隊。

此外,澳大利亞在二零五三年初就做出承諾,爲西方同盟集團提供五個師。以後來的情況,這些澳軍肯定會被派往俄羅斯,或者派往中東替換美軍。結果是,澳大利亞當局以本土受到威脅爲由,拒絕履行承諾。

由此可見,所羅門羣島戰役,至少牽制了西方同盟集團近九十萬地面部隊。

要知道,這還是在二零五三年。

如果在二零五四年,所羅門羣島的戰局繼續發展下去,那麼美國與澳大利亞將不得不考慮在澳洲大陸上打一場戰略防禦戰了。如此一來,被牽制在澳洲大陸上的西方同盟集團的地面部隊只會更多。

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就算牧浩洋想撤軍,也肯定不會變成現實。

當然,牧浩洋沒有想過撤軍,只是覺得要麼就打狠一點,要麼就不要打,不應該讓軍人做沒有價值的無謂犧牲。

事實上,到二零五三年底,所羅門羣島戰役的目的就已達到,沒必要打下去了。

別忘了,海軍與陸戰隊發動所羅門羣島戰役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政治上的,即讓黃瀚林的承諾變得有價值,二是軍事上的,即爲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發動的進攻打掩護,牽制敵人的兵力。

由前面的介紹就看得出來,這兩個目的都實現了。

更重要的是,在牧浩洋的戰略規劃中,根本就沒有從所羅門羣島進軍澳大利亞的這個部分。

說得直接一點,所羅門羣島根本就不是進攻澳洲大陸的必經之地。

看得狹隘一些,海軍與陸戰隊攻打所羅門羣島,也只是希望在這裡大量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讓美軍流出更多的鮮血,從而無力守衛澳洲大陸。至於接下來進軍澳洲大陸,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在牧浩洋的戰略規劃中,進軍澳洲大陸將是二零五四年底的事情。

到時候,中國軍隊的大型電動運輸機肯定會超過一萬架,電動戰術運輸機有望達到一萬兩千架。扣除部署在大陸戰場上的空運力量之後,海軍與陸戰隊至少能夠分到五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八千架電動戰術運輸機,也就有能力打一場沒有登陸艦隊參與的跨海戰役,即直接以空降與空運的方式攻打澳洲大陸。

到時候,海軍要做的,只是阻止美軍艦隊進入澳洲大陸與東南亞之間的海域。

至於陸戰隊,將不再搭乘登陸戰艦作戰,而是直接用運輸機送往戰場,在澳洲大陸北部開闢“登陸場”。

從某種意義上講,牧浩洋對未來地面戰爭的認識程度超過了戚凱威。

要知道,打到二零五四年初,戚凱威都沒有完全放下以往的陸軍進攻戰術,沒有充分利用空運的巨大潛力。

當然,這也與旁觀者清有關。

在戰略發展方向的認識上,特別是在新式兵器對戰術影響的認識上,不太瞭解地面戰爭的牧浩洋也就不會受到傳統戰術思想的影響,能夠更加客觀的評價新式裝備的價值,以及對戰爭方式產生的影響。

可惜的是,牧浩洋不是陸軍參謀長,而且得服從政治決定。

結果就是,在明知道沒有必要繼續在所羅門羣島打下去的時候,牧浩洋仍然得硬着頭皮打下去。

他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的減輕部隊的作戰傷亡。

至於損失與消耗,牧浩洋還真沒有考慮過,因爲在他看來,損失了的裝備與消耗掉的物資都能製造出來,只有優秀的軍人無法制造出來,哪怕招募更多的新兵,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訓練,而且只有打過幾場戰鬥,在鮮血裡滾了幾圈的軍人,纔有資格稱之爲真正的軍人。

以這次世界大戰的標準,一名老兵身後是兩到三名新兵的遺體。

也就是說,在一線作戰部隊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新兵能夠成長爲老兵,獲得其他老兵的認可。

爲了減輕傷亡,牧浩洋自然不會讓陸戰隊去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

說白了,牧浩洋也是在耗時間,即拖得足夠久,直到黃瀚林認爲,即便不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也沒有影響。

明白這一點,再來看牧浩洋在一月中旬的戰略決策會議上的表現,就能明白他爲什麼要保持沉默了。

顯然,牧浩洋也希望戚凱威的豪賭能夠賺得盆滿鉢滿,因爲這意味着,伏爾加格勒的巨大勝利能夠使所羅門羣島戰役相形見絀,也就能夠讓黃瀚林志得意滿,從而讓牧浩洋終結這場已經沒有多大現實意義的血戰。至少,牧浩洋可以趁此機會說服黃瀚林,讓元首相信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已經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可惜的是,牧浩洋忽視、或者說是迴避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如果攻打伏爾加格勒的作戰行動失敗,那麼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從政治上講,真要出現這種情況,那麼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就將成爲必然。

要知道,掩蓋一場慘重失敗的辦法只有兩個,一是一次痛快淋漓的勝利,二是一場更加慘重的失敗。

以二零五四年初的戰場局勢來看,不管用哪個辦法,都得在所羅門羣島實施。

也就是說,只要進攻伏爾加格勒的行動失敗,不管能否打下瓜達爾卡納爾島,都將成爲掩蓋戰略挫折的主要手段。

事實上,牧浩洋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而且開始着手準備。

當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陸戰隊向西南太平洋增兵,並且從其他戰區抽調陸戰師充當戰略預備隊,以便在逼不得已的時候,發起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的作戰行動,而不是到時候再做準備。

緊接着,牧浩洋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整頓艦隊。

在他看來,彌補陸戰遭受挫折的最好辦法,就是在海洋戰場上取得一次重大勝利,而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的,只有艦隊。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牧浩洋盯上了美國海軍,開始策劃五月份的海上決戰。

第62章 暗涌滾滾第321章 起源第77章 誘餌第13章 新兵能戰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39章 投送力量第95章 迎難而上第48章 虛張聲勢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35章 後方部署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47章 假設第93章 鋌而走險第3章 大國實力第8章 經濟賬第47章 搶先攻擊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8章 戰爭推手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25章 光明磊落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228章 導火索第43章 闖關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39章 救援行動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87章 人挪活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45章 越界第6章 幽靈墜落第49章 第二戰場第32章 大夢初醒第90章 獨木難支第49章 第二戰場第63章 卸甲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83章 科學寶藏第84章 戰將第166章 硬骨頭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43章 薄弱環節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74章 反擊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21章 突如其來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51章 時間點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175章 三板斧第38章 猛攻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65章 門檻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35章 打掃戰場第68章 措手不及第38章 戰前會議第40章 自作主張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31章 返航第19章 核戰爭第29章 相互指責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45章 補欠賬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6章 戰略籬笆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16章 巢臼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11章 取經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46章 預料之外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96章 突襲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236章 消耗戰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72章 傾其所有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9章 十萬火急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10章 迎難而上第46章 大戰略
第62章 暗涌滾滾第321章 起源第77章 誘餌第13章 新兵能戰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39章 投送力量第95章 迎難而上第48章 虛張聲勢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35章 後方部署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47章 假設第93章 鋌而走險第3章 大國實力第8章 經濟賬第47章 搶先攻擊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8章 戰爭推手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53章 情報聯絡員第25章 光明磊落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228章 導火索第43章 闖關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39章 救援行動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87章 人挪活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45章 越界第6章 幽靈墜落第49章 第二戰場第32章 大夢初醒第90章 獨木難支第49章 第二戰場第63章 卸甲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83章 科學寶藏第84章 戰將第166章 硬骨頭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43章 薄弱環節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74章 反擊第178章 最後的機會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21章 突如其來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51章 時間點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175章 三板斧第38章 猛攻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65章 門檻第99章 耐心的艇長第35章 打掃戰場第68章 措手不及第38章 戰前會議第40章 自作主張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31章 返航第19章 核戰爭第29章 相互指責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45章 補欠賬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6章 戰略籬笆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16章 巢臼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11章 取經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46章 預料之外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96章 突襲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236章 消耗戰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72章 傾其所有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9章 十萬火急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10章 迎難而上第46章 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