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

燃燒的海洋

三月十三日,第十三集團軍仍然沒有向新德里推進。

當時,不是第十三集團軍沒有做好進攻新德里的準備,而是巴基斯坦陸軍在攻打克什米爾的時候遇到了麻煩。

雖然巴基斯坦陸軍沒有承認進攻受阻,因爲巴軍的主戰場在卡奇地區,只在克什米爾方向上留下了四個步兵師,但是在十二日,巴軍僅僅推進了一公里,根本沒有突破印軍設在軍事停火線上的防線。

受此影響,戚凱威不得不重新考慮北面的戰鬥。

要知道,按照他的部署,第二十七集團軍在入印之後,將主要面向南面,即沿着後勤補給線部署一道防線,阻止南面的印軍北上。如果巴軍能夠順利完成作戰任務,從克什米爾地區南下,根本不用考慮補給線北面的印軍。現在的情況是,巴基斯坦陸軍很有可能無法完成作戰任務。

第十三集團軍很能打,可是沒有後勤保障,也堅持不了多久。

別的不說,在前三天的戰鬥中,第十三集團軍每天就要消耗掉三萬五千噸燃油,以及大約一萬二千噸彈藥,如果算上官兵消耗的生活物資,以及用於攻佔城市的物資,平均每天需要向前線運送五萬噸。 作爲陸軍將領,戚凱威不可能不知道後勤保障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能不顧後勤補給線承擔的風險,讓第十三集團軍攻打新德里。要知道,攻佔新德里之後,需要解決近兩千萬人的吃飯問題。

如此一來,在進軍新德里之前,首先就得殲滅北面的印度軍隊。

當天晚上,第十三集團軍出動了十二支突擊集羣,開始掃蕩印度西北地區。

爲了加快掃蕩速度,戚凱威動用了陸軍航空兵的八百多架傾斜旋轉翼飛機,專門爲突擊集羣運送彈藥物資。嚴格說來,主要是運送供發電設備使用的燃油,因爲這是突擊集羣消耗最多的物資。

當時,彈藥消耗大戶,即遠程炮兵部隊全部集中部署在珀丁達附近,沒有伴隨突擊集羣作戰。原因很簡單,從珀丁達到印度西北地區的任何一個地方,直線距離都在電磁炮的有效射程之內。即便是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也在部署在巴基斯坦境內、或者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遠程炮兵的打擊範圍之內。 如果願意,戚凱威甚至能夠命令第十三集團軍炮擊新德里。只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他沒有這麼做。

按照戚凱威的部署,掃蕩行動將持續三天。

掃蕩的主要目的不是殲滅印軍,而是打擊印軍的指揮系統,重點消滅印軍的裝甲部隊與炮兵部隊。也就是說,以打散印軍爲主要目的。只要印軍無法組織起來,就很難對第十三集團軍的後勤補給線構成威脅。

再說了,以第二十七集團軍的戰鬥力,對付零散的印軍步兵根本不成問題。

打到這一步,印軍考慮的不再是守住西北地區,而是該如何守衛新德里,或者說是否有必要守衛新德里。

當時,印度高級將領中,沒人相信能夠守住新德里。

如果不是印度總理堅持留在新德里,恐怕在十三日凌晨,印軍總參謀部就已經下達了戰略撤退命令。

從某種意義上講,守衛新德里不再是軍事任務,而是政治任務。

可是,到了十五日,連印度總理都穩不住了。

在十四日與十五日,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集羣連續擊潰了八個印軍師,包括三個王牌裝甲師,而且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比如在賈朗達爾郊外的戰鬥中,一個突擊集羣在兩個小時內就擊潰了印軍第八十三裝甲師,摧毀了四百多輛主戰坦克與六百多輛裝甲戰車,還繳獲了數百門火炮,斃傷俘印軍官兵一萬多人,而該突擊集羣僅僅損失了三輛反裝甲作戰平臺與七輛多用途作戰平臺,其中三輛反裝甲作戰平臺都是被印軍埋設的路邊炸彈炸燬的,沒有一輛在戰鬥中被擊毀。又比如,在霍希亞布爾,突擊集羣攻入市區之後,守軍司令官率先逃離戰場,隨即守城部隊就集體投降,中國軍隊甚至沒有浪費一枚炮彈,就攻佔了這座人口超過五十萬的城市。…

事實上,當時的第十三集團軍打得並不順利,不是進攻速度不夠快,而是太快了。

在十五日上午,戚凱威就不得不直接電令前線作戰部隊放慢推進速度,集中力量整頓與維持佔領區的社會秩序。

雖然在此之前,戚凱威就有所準備,比如調用陸航的傾斜旋轉翼飛機運送物資,但是後勤補給速度仍然跟不上作戰所需。別的不說,到十五日清晨,第十三集團軍佔領區內的人口數量已經突破四千萬,至少有百分之三十的平民需要佔領軍提供口糧,每天僅糧食的運送任務就高達數千噸。

顯然,後勤保障力度嚴重不夠。

當時,運輸問題主要集中在最後幾百公里上,即把囤積在巴基斯坦拉合爾的物資運送到前線。到十五日上午,已經通過鐵路把三百萬噸糧食運送到了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僅囤積在拉合爾的就有一百多萬噸,不但堆滿了倉庫、還佔用了數處露天囤積場。受公路運輸能力限制,這些糧食根本沒辦法及時送往戰區。

如果不能解決佔領區的社會問題,就無法保證佔領區內的平民能夠接受現實,作戰部隊也就無法順利行動。

可以說,這些問題都超出了戚凱威的預料。

他能做的,除了儘快讓第二十七集團軍搶通主要公路與鐵路之外,就是向前線增派空運力量。

爲此,第十三集團軍就能修復佔領區內的機場與空軍基地。

如果能夠把空軍的空運力量利用起來,後勤保障問題就將得到解決。

要知道,一架大型運輸機一次能運送七十噸貨物,如果從巴基斯坦起飛,一天能飛四到六個架次,運送二百八十噸到四百二十噸貨物,而一輛載重二十噸的卡車,需要兩天才能在拉合爾到前線之間跑一個來回。也就是說,一架運輸機的運輸效率是二十噸標準軍用卡車的數十倍。中國空軍有一百八十架大型運輸機、與四百八十架載重四十噸的戰術運輸機,如果只動用一半,其運輸能力就相當於一萬輛軍用卡車。當時,中國陸軍投放到巴基斯坦的軍用卡車總共才五千輛。

當然,這樣一來,進攻速度就得放慢,而且得動用大批工程部隊。

事實上,這也是戚凱威認爲需要半年才能戰勝印度的主要原因,因爲攻打印度的主要問題不是擊敗印度軍隊,而是如何穩住十多億印度人。要知道,如果佔領區的安頓工作不到位引發民衆暴動的話,產生的影響肯定比印度軍隊的威脅大得多,而且還會使中國在政治與道義上遭受譴責。

三月十六日,地面戰爭開打第七天,印度總理做出了遷都決定。

當天,印度中央政府的主要職能機構就開始轉移,目的地是印度半島南端的班加羅爾。

雖然這裡也在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國海軍的打擊範圍之內,但是短期之內,至少不用擔心中國陸軍打過來。

印度遷都,已經表明印度當局失去了取勝的信心。

三月十七日,斯里蘭卡當局在徵得了中國同意之後,以印度曾經支持泰米爾分裂組織爲由向印度宣戰。

幾個小時之後,中國空軍就向斯里蘭卡派遣了兩個戰鬥機中隊。

這些戰鬥機不執行作戰任務,其主要使命是象徵性的掩護斯里蘭卡本土,因爲斯里蘭卡根本沒有幾架能夠作戰的先進戰鬥機,甚至不具備本土防空能力。這麼做,也主要是鼓勵其他南亞國家。

當天下午,中國就與孟加拉國達成了協議,孟加拉國向中國軍隊開放所有港口與國內交通設施,即允許中國軍隊借道進攻印度。

對於開闢東部戰線來說,孟加拉國的立場至關重要。

如果沒有借道孟加拉國,早已部署就位的第四十二集團軍只能沿着雅魯藏布江河谷向南推進,而且作戰物資要麼走陸路,要麼運送到緬甸再送往前線。前者的運送能力很有限,後者卻存在補給通道過於漫長的問題。只有通過孟加拉國,纔能有效解決後勤保障問題,消除第四十二集團軍的後顧之憂。

因爲西線戰場上的進攻行動遇到了一些難以立即解決的問題,所以戚凱威不得不考慮及時開闢第二戰線。雖然從政治上講,攻佔新德里就足夠了,但是要想讓親華政權得到國際社會承認,就得控制印度的人口密集區,即恆河平原。顯然,中國軍隊必須在東面發動一場地面進攻。

只是,當時存在兩個解決方案。一是讓第四十二集團軍發動進攻,二是在孟加拉灣西岸開闢登陸場。雖然戚凱威堅持前者,認爲即便投入陸戰隊,也應該由陸軍打主力,但是龐躍龍並不這麼看,牧浩洋也支持發動一場大規模登陸作戰行動,而且完全由陸戰隊擔任主要作戰任務。

別忘了,現在的陸戰隊就是由牧浩洋打造的,而且龐躍龍與牧浩洋的關係也非同一般。

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95章 迎難而上第61章 垂死掙扎第35章 後方部署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9章 第二戰線第33章 嘎然而止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31章 返航第58章 戰爭餘燼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72章 炮擊第69章 休假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1章 新崗位第55章 決戰在即第90章 機遇第91章 再接再厲第85章 重拳出擊第44章 理想主義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83章 科學寶藏第24章 昏了頭第1章 極限第44章 理想主義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1章 千錘百煉第40章 此消彼漲第79章 另闢蹊徑第46章 登島第46章 豐收年第27章 戰略目的第89章 統一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60章 精銳之師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6章 爭取和平第166章 硬骨頭第25章 奮起一戰第69章 休假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46章 登島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0章 政治聯盟第62章 頭號王牌第4章 艦隊出港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94章 J-20突擊第42章 開戰時機第58章 海航突擊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7章 新的選擇第6章 軍事化第7章 不測風雲第63章 卸甲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0章 進攻意識第46章 豐收年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13章 底線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48章 全身而退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54章 反擊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20章 剋制第68章 歷史時刻第237章 攻堅戰第12章 措手不及第85章 重拳出擊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64章 退與不退第47章 假設第47章 證據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1章 棄武從文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4章 重大發現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78章 廣泛動員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70章 分道揚鑣第10章 站隊第69章 惡仗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11章 打擊利器
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95章 迎難而上第61章 垂死掙扎第35章 後方部署第75章 咄咄逼人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9章 第二戰線第33章 嘎然而止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31章 返航第58章 戰爭餘燼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72章 炮擊第69章 休假第89章 一枚導彈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1章 新崗位第55章 決戰在即第90章 機遇第91章 再接再厲第85章 重拳出擊第44章 理想主義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83章 科學寶藏第24章 昏了頭第1章 極限第44章 理想主義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1章 千錘百煉第40章 此消彼漲第79章 另闢蹊徑第46章 登島第46章 豐收年第27章 戰略目的第89章 統一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60章 精銳之師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6章 爭取和平第166章 硬骨頭第25章 奮起一戰第69章 休假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46章 登島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149章 海蛇的毒牙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0章 政治聯盟第62章 頭號王牌第4章 艦隊出港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94章 J-20突擊第42章 開戰時機第58章 海航突擊第55章 最後的堅持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7章 新的選擇第6章 軍事化第7章 不測風雲第63章 卸甲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0章 進攻意識第46章 豐收年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13章 底線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48章 全身而退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54章 反擊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20章 剋制第68章 歷史時刻第237章 攻堅戰第12章 措手不及第85章 重拳出擊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64章 退與不退第47章 假設第47章 證據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1章 棄武從文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4章 重大發現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78章 廣泛動員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70章 分道揚鑣第10章 站隊第69章 惡仗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11章 打擊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