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

收費章節

戰後,關於基因武器的爭論非常大。

有趣的是,爭論的焦點不是誰使用了基因武器、誰沒有使用基因武器,而是基因武器能否對戰爭進程、乃至戰爭結局產生影響。

很多人都認爲,如果美國在二零五五年使用基因武器,就很有可能贏得這場戰爭。

理由就是,在二零五五年,中隊在全部戰場上都發動了戰略進攻,美國全面轉爲戰略防禦,而基因武器將成爲美國逆轉戰局、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

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爲,在前線作戰的中隊都將死於基因武器。

根據就是,美國在大戰爆發之前,就在研究中國人的基因缺陷,並且以此爲基礎開發專門針對中國人的基因武器。根據戰後披露的一些資料,在二零五五年之前,美國已經在該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足夠的能力製造出專門針對中國人的基因武器,也就有可能給中隊造成慘重人員傷亡。

毫無疑問,這太理想化了。

中美的科技實力不相上下,而且中國在基因工程領域的研究不比美國晚,如果美國研製出了針對中國人的基因武器,那麼中國也肯定研製出了針對美國人的基因武器。如果美國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基因武器,那麼中國肯定會採取報復性行動,同樣大規模使用針對美國人的基因武器。

當然,有人認爲,中國是單一民族國家,美國是移民國家,沒有可比性。

事實上,這種說法有一些道理。

大戰爆發前,漢族在中國人口中佔的比例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而且主要少數民族在人種上與漢族沒有區別,只是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也就是說,按照人種劃分,中國確實是單一民族國家。

毫無疑問,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人種與民族成分非常複雜。在大戰爆發前,白人在美國人口中所佔比例已經降低到了百分之四十二,黑人爲百分之二十八,拉美族裔爲百分之十六,另外就是亞裔、南亞裔、阿拉伯人、猶太人等少數民族。由此可見,美國實際上沒有一個占人口多數的主體民族。事實上,細分的話,佔美國人口百分之四十二的白人還能分成新英格蘭人、日耳曼人、愛爾蘭人、意大利人、荷蘭人等十多個民族,其中每一個在人口中佔的比例都不大。

問題是,這對使用基因武器有什麼影響?

如果中國有能力開發出針對白人的基因武器,那就肯定有能力開發出針對黑人、拉美人的基因武器。

當然,就算退一步講,中國沒有類似的基因武器,美國就能夠憑藉基因武器打贏這場戰爭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早在二零五三年,中國就已經針對美國在戰爭中使用基因武器開始進行準備。在二零五四年底,中國研製出了一種專門對付基因武器的戰場防禦系統:“強紫外線殺滅系統”。

這種系統對付的,正是以病毒類基因武器。

要知道,任何病毒都很脆弱,受紫外線照射之後會立即死亡,也就會因此失去傳遞疾病的能力。中國開發的這套系統,主要用在戰場上,即在探測到病毒類基因武器之後,在戰場上空引爆一枚特製的強紫外線炸彈,通過強紫外線輻射來殺死通過空氣傳播的病毒,保護戰場上的軍人。

當然,病毒類基因武器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傳播,比如水源。

只是,中方開發出的防禦手段也非常多。

比如,中隊在二零五四年初建立了“軍人基因檔案庫”。最初的目的,只是爲了便於識別陣亡將士,即通過基因對比,能夠辨認出那些模糊不全的遺體。後來,中方拓展了“軍人基因檔案庫”的用途,使其成爲對抗基因武器的最有效的防禦手段,而其關鍵是一項在戰爭期間完善的生物工程技術,即幹細胞培植技術。

要知道,在解決了幹細胞的培植難題之後,任何基因武器都不再具有威脅了。

原因很簡單,針對人類的基因武器,主要是通過作用於人體的某個或者某些器官,使人體機能喪失,從而達到殺死宿主的目的。在可以大量培植幹細胞之後,進行器官移植就不再是難題了。說得簡單一點,只要保存了患者的基因,就能夠通過幹細胞,在實驗室裡培植出任何一種人體器官,然後用培植出來的器官替換患者身上壞死的器官,而且不會發生排斥現象。

到了二零五六年,中國開始建立面向全國的“社會基因檔案庫”。

可以說,這些就是爲可能爆發的基因戰爭做準備的。真要打起來,就算會讓中國消耗很多國力,也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中國人能夠倖免於難。可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美國,結果就肯定不同了。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美國直到戰敗,都沒有建立全國性的基因檔案庫。

要知道,在大戰結束之前,中國已經把基因檔案庫擴大到了東方同盟集團,幫助盟國建立類似的基因武器防禦工程。

當時,中國這麼做,主要與戰前的一些謠言有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個被稱爲“毀滅者”的戰爭計劃。按照傳言,美國將在戰敗之前,用一種能夠毀滅全人類的武器使中國也成爲戰敗者。雖然很多人認爲美國會使用核武器,但是細想就能發現,美國能用的就只有基因武器了。要知道,在大戰期間,美國根本沒有生產核武器。如果在戰敗前生產,產量也不會太多,不可能毀滅全人類。

戰後,由中國建立的基因檔案庫,成爲了重建人類社會的基礎。

當然,在戰爭時期,中國針對基因武器,在很多科技領域都進行了廣泛研究,比較有名的還有“人體急凍技術”。這項技術,說白了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把人體冷凍起來,保證細胞在冷凍的過程中,不會因爲細胞液膨脹而死亡。當然,這項技術,主要用途就是讓一些得了絕症的患者能夠在未來、比如十年、二十年之後,在所患疾病能夠治癒的情況下,獲得重生的機會。後來,這項技術的主要用途不在醫療領域,而是在宇航領域,因爲在飛往遙遠星系的時候,宇航員不可能熬過漫長的旅途,只能讓生物時間停止,即通過冷凍的方式讓宇航員進入假死狀態,在到達目的地之後再解凍。只是,在大戰期間,如何讓解凍的生物體活過來,還是一個大難題。

除了專門針對人的基因武器,還有針對農作物的基因武器。

只是,在大戰期間,中國與美國的農業生產都主要依靠農業工廠,而要在農業工廠內做到完全屏蔽外界干擾,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因此基因武器對主要農業作物的破壞效果並不理想。

至於破壞自然環境,那就更是不可能了。

要知道,地球上有數千萬種生物,就算中國與美國的科技實力再強大,也不可能研製出針對所有物種的基因武器。

後來,有人認爲,如果美國把矛頭指向熱帶雨林,人類就得完蛋,因爲熱帶雨林吸收了全球排放的六成二氧化碳。如果沒有熱帶雨林,那麼要不了幾年,溫室效應就會破壞地球的自然環境。

顯然,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首先,美國根本不可能破壞熱帶雨林,因爲熱帶雨林裡有幾百種植物,要想同時滅絕幾百種植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就算美國用基因武器毀滅了熱帶雨林,人類文明照樣有解決辦法,比如用聚變核電站提供的強大清潔能源來分解二氧化碳,或者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此可見,基因武器實際上沒有想像的那麼恐怖。

事實上,美國沒有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基因武器,就是因爲基因武器的實際效力根本不足以扭轉戰局。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國大規模使用基因武器,中國就會進行報復,甚至會破壞所有交戰原則。對美國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結果,因爲戰略主動權在中國手裡,中國想怎麼打,美國根本無法阻止。

基因武器改變不了戰爭結局,其他武器也一樣。

這場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科技類武器也一樣。只有綜合國力超過對手,那些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才具有實戰價值。更重要的是,至少在二零五五年,美國還沒有被逼到必敗的境地。在有希望取勝的情況下,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都不會貿然使用有可能毀滅整個人類的武器。要知道,如果人類文明毀滅了,那麼誰都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還會爲此輸掉一切。

當然,打到二零五五年中期,美國取勝的希望已經不大了。

進入六月份,在中國陸軍向聖彼得堡推進的時候,中東戰場上的戰火再次點燃,蔣博文發動了代號“沙暴”的進攻戰役。

到此,中隊在全部戰場上都進入了戰略進攻階段。

事實上,這也是中東戰爭開打近三年以來,中隊第一次主動發起進攻,也是最後一次主動發起進攻。

第69章 外援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36章 艦隊司令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76章 新機會第199章 等不起第64章 孤注一擲第10章 裝甲主力第55章 兩手準備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18章 坦克戰第22章 出師有名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7章 新的選擇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21章 突如其來第8章 倒計時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59章 起始點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64章 外交勝利第20章 逼婚第4章 戰爭陰雲第36章 分外之責第36章 前仆後繼第69章 左右爲難第88章 奢望第176章 硬碰硬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3章 孤注一擲第74章 迴歸第321章 起源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35章 導火索第3章 演習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0章 自作主張第219章 做徹底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65章 全面行動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16章 巢臼第83章 空中遭遇第57章 戰術偵察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14章 戰爭前奏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8章 左右逢源第84章 青出於藍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52章 空中力量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4章 戰爭危機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0章 別無選擇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43章 薄弱環節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97章 戰前會議第73章 沉默是金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32章 金融戰爭第56章 窗戶紙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50章 民間力量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56章 抽身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1章 關鍵人物第28章 屈服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章 極限
第69章 外援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36章 艦隊司令第226章 進攻受阻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76章 新機會第199章 等不起第64章 孤注一擲第10章 裝甲主力第55章 兩手準備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18章 坦克戰第22章 出師有名第105章 完美伏擊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7章 新的選擇第239章 穩住戰線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21章 突如其來第8章 倒計時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59章 起始點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64章 外交勝利第20章 逼婚第4章 戰爭陰雲第36章 分外之責第36章 前仆後繼第69章 左右爲難第88章 奢望第176章 硬碰硬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3章 孤注一擲第74章 迴歸第321章 起源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35章 導火索第3章 演習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0章 自作主張第219章 做徹底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187章 陡生變數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65章 全面行動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16章 巢臼第83章 空中遭遇第57章 戰術偵察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14章 戰爭前奏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8章 左右逢源第84章 青出於藍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52章 空中力量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4章 戰爭危機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0章 別無選擇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43章 薄弱環節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97章 戰前會議第73章 沉默是金第63章 不可避免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32章 金融戰爭第56章 窗戶紙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50章 民間力量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56章 抽身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1章 關鍵人物第28章 屈服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章 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