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

第六十五集團軍與韓軍第七裝甲旅的戰鬥充滿了戲劇性。

傍晚,第七裝甲旅可以說是志得意滿。“擊潰”了第六十五集團軍的裝甲偵察營後,第七裝甲旅沒有停下,而是加速追擊。韓軍指揮官似乎覺得,能夠一舉擊潰在轟炸中遭到重創的志願軍。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夜間八點半,第七裝甲旅再次與第六十五集團軍的裝甲部隊遭遇,只是這次遇到的不是偵察部隊,而是三個裝甲營與三個機械化步兵營。

雖然高城北面也是山區,但是地勢相對平坦。

這場裝甲會戰,徹底讓韓軍官兵知道了什麼纔是真正的裝甲力量。

戰鬥中,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坦克手充分利用了夜色掩護,在雙方均沒有可靠的夜視設備的情況下,交戰距離一度縮短到五百米以內。打到最激烈的時候,坦克的開火距離甚至不到一百米。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韓軍仍然沒有佔到便宜。

不是第七裝甲旅的官兵不夠勇猛,在戰鬥中,韓軍坦克手的表現非常出色,至少沒有畏懼強大的對手。真正的問題,發生在那些坦克上,以及在戰爭爆發後,由美國提供的俄製彈藥。

韓國接收的T-80坦克均採用燃氣輪機,在只使用內部油箱的時候,作戰行程僅僅只有兩百多公里。如果在山區活動,戰鬥行程還要縮短。到達戰場的時候,很多韓軍坦克的剩餘燃油都不到三分之一了。

在激烈的對抗中,韓國坦克手不得不考慮如何返回高城。

結果就是,很多韓國坦克不敢進行大範圍戰術機動,只能集中在有限的戰場上,對抗數倍於己的志願軍坦克。

僅是如此的話,問題還不算嚴重。

不管怎麼說,T-80是俄製第三代主戰坦克中的“高端貨”,比起大量傾銷給第三世界國家的T-72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在蘇聯解體之前,T-80只裝備蘇軍,別說出口,連那些衛星國都沒有得到。

從性能上來講,T-80不算落後。

只是“好馬要好鞍”,要把T-80的性能發揮出來,需要很多條件。

在防護上,T-80只能應付二十世紀九零年代以前的穿甲彈,要想對付性能更加先進的穿甲彈,必須使用外掛裝甲,比如非常有名的“反應”式爆炸反應裝甲,而俄軍的T-80就配備了第四代爆炸反應裝甲,連同坦克的主裝甲,炮塔正面對付聚能彈的能力相當於一千四百毫米均制軋製鋼板,對付動能彈的能力也達到了八百五十毫米的水準。韓軍得到的只是第一代爆炸反應裝甲,僅把對付聚能彈的能力提高到了九百毫米左右,幾乎沒有對付動能彈的能力。

也就是說,韓軍的T-80在志願軍坦克發射的穿甲彈面前,防護水準在四百五十毫米以內。

這個防護能力,只能勉強應付使用老式穿甲彈的一零五坦克炮。

要知道,志願軍的主戰坦克,全都配備了一二五坦克炮,而且使用的全是長徑比在三十左右的新式鎢合金穿甲彈。

在三十度着角的情況下,這種穿甲彈能打穿六百五十毫米以上的鋼板。

這還是平均水平,99改已經配備了第二代貧鈾合金穿甲彈,基本配備也是第三代鎢合金穿甲彈,在通常交戰距離上,前者的穿甲能力達到了驚人的八百五十毫米,足以與美軍最新式的M829穿甲彈媲美,而後者的穿甲能力也在八百毫米左右,與德國的DM53穿甲彈相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犀利的穿甲彈。

攻防對比,在96與99改面前,T-80完全處於下風。

事實上,問題還不止如此。

與99改相比,T-80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即彈藥極易在中彈後殉爆。

因爲把彈藥存放在車體內,沒有完善的隔離系統,殉爆幾乎是俄製坦克的通病。在二十世紀九零年代的海灣戰爭,以及後來的兩次車臣戰爭中,俄製坦克的表現都不大好,主要就是由此造成。

韓軍接收T-80後,做過測試,也試圖進行改進。

只是,兩百輛T-80確實少了一點,而且韓軍主要把這種坦克用做假想敵,沒有打算在實戰中使用,也就沒有動大手腳。

當時,韓軍只爲T-80換上了美製的滅火抑爆裝置。

這也可以理解,在接收T-80的時候,韓國正在加緊研製K1A1,並且把服役的K1升級爲K1A1,隨後由着手研製更加先進的K2,還在努力打開國外市場,所以韓國的軍火商沒有多少力量改進T-80。

在這場戰鬥中,至少有半數被摧毀的T-80發生殉爆。

僅僅如此的話,問題也不是非常嚴重。

因爲在夜間作戰,雙方都沒有可靠的夜視設備,所以交戰距離非常近,在五百米內,雙方的坦克炮都有足夠大的威力。

問題就出在T-80的坦克炮上。

雖然在出售T-80的時候,俄羅斯也賣了一批穿甲彈,而且是俄軍的制式穿甲彈,但是這些穿甲彈要麼拿給美國做研究,要麼在實戰訓練中消耗掉了。戰爭爆發前,韓軍T-80的備彈量還不到三千枚,每輛坦克只能分到十多枚穿甲彈。這其中,佔大部分的不是俄羅斯原裝的穿甲彈,而是通過美國,從伊拉克、印度等裝備了俄製坦克的國家搞來的,而且大部分是俄羅斯專門爲出口研製的穿甲彈。

如同出口型坦克一樣,俄羅斯出口的穿甲彈在性能上也打了很多折扣。

按照美軍做的測試,海灣戰爭前,俄羅斯賣給伊拉克的一二五穿甲彈在一千五百米的距離上,實際穿甲能力僅有三百五十毫米,甚至比不上英國的L7一零五坦克炮,對第三代主戰坦克幾乎沒有威脅。

實戰情況也是如此,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多輛M1A1、以及英國的“挑戰者”被伊拉克軍隊的T-72擊中,均沒被擊穿。

根據志願軍在戰鬥中獲得的數據,韓軍T-80裝備的穿甲彈要稍微好一點,五百米的穿甲深度大概有五百五十毫米,換算下來在一千五百米處的穿甲厚度有四百八十毫米,接近了第三代穿甲彈的標準。

問題是,96式與99改都是第三代主戰坦克,而且都配備了爆炸反應裝甲。

即便是作爲大規模裝備部隊的96式,在增加了四點五噸的外掛裝甲之後,炮塔正面的抗穿甲彈能力也在七百毫米以上,而99改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九百毫米,足以抵擋絕大部分穿甲彈。

即便在五百米的交火距離上,96式與99改的防護能力依然非常充足。

戰鬥中,也確實如此。

在被韓軍擊中的所有96式與99改中,均沒有出現炮塔與車體正面被擊穿的現象,只有幾輛炮塔側面被擊中。因爲採用了中央滅火抑爆系統,只有一輛96式被完全摧毀,另外幾輛坦克均在戰鬥結束後被修復。

與之相比,第七裝甲旅的坦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在最初半個小時的戰鬥中,至少有兩個裝甲營被擊潰,近七十輛T-80被摧毀,而韓軍的反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等到韓軍反應過來,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坦克集羣已經向兩翼展開,發起了全面衝擊。

雖然韓軍採取了非常果斷的行動,比如讓隨同的步兵下車作戰,讓跟隨在坦克集羣后面的火炮發射照明彈等等,但是在志願軍裝甲部隊的全面衝擊下,韓軍迅速被打散,只能各自爲戰。

結果可想而知,失去了羣體作戰的優勢,坦克部隊只能任人宰割。

更要命的是,協助坦克作戰的韓國步兵率先崩潰,不但無法支援坦克作戰,甚至無法爲坦克提供掩護。

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坦克不但得到了步兵的近距離掩護,不用畏懼韓軍的反坦克步兵,還在戰鬥中得到了步兵的支持。戰鬥中,至少有三十七輛T-80是被步兵用火箭筒在不到兩百米的距離上摧毀的。

如果有步兵掩護,這些坦克肯定能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打到十七日凌晨一點左右,第七裝甲旅被擊潰了,準確的說是全軍覆沒,只有留在最後面的一個炮兵營僥倖逃脫。

這場早有“預謀”的戰鬥沒有任何懸念。

因爲離天亮還早,所以戰鬥結束後,第六十五集團軍繼續向高城推進,只留下了一個步兵營與一個工程營負責清掃戰場。

有趣的是,大約有七十輛T-80被志願軍修復。

後來,這些坦克編入了第六十五集團軍。爲此,黃峙博還專門找總後勤部,想辦法從俄羅斯引進了一批供T-80使用的炮彈。因爲俄製彈藥的性能確實不怎麼樣,所以這些坦克在戰爭期間組要伴隨步兵作戰,很少參與裝甲會戰。戰爭結束之後,大約有五十輛T-80還在志願軍中服役,隨後被移交給了重新組建的朝鮮人民軍,並且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新人民軍的第一支裝甲部隊。十多年後,這些坦克才從新人民軍中退役,其中狀態較好的一輛被永久保存在了“志願軍戰爭博物館”中。

可以說,韓軍第七裝甲旅的表現,即讓東線戰場重起波瀾,也讓聯軍非常失望。

在重點照顧西線的時候,聯軍還得考慮東線的危險局面。

第2章 唯一選擇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99章 妥協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46章 海軍新銳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303章 幸運兒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40章 奮起直追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76章 作戰策劃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7章 地面戰爭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6章 海軍新銳第36章 艦隊司令第63章 毀滅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32章 關鍵時刻第20章 保持沉默第82章 巴軍出擊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8章 不知進退第28章 一觸即發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61章 唯一方案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8章 戰爭推手第30章 虎口逃生第78章 廣泛動員第66章 分工合作第88章 最後關頭第41章 孤注一擲第18章 雙輸第35章 合理搭配第70章 重擊落空第6章 爭取和平第88章 最後關頭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55章 毅然決絕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18章 和解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34章 中流砥柱第91章 戰略突擊第97章 戰略分歧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27章 地面戰爭第79章 艦隊攔截第48章 交戰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27章 雷暴第56章 家宴第16章 急轉直下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52章 突擊開始第61章 意外因素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93章 兩頭作戰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90章 總攻第14章 拉力賽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22章 橫掃全球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79章 撲火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章 收假第82章 擔憂第4章 艦隊出港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24章 勇敢面對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77章 太有主見第80章 戰術推斷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
第2章 唯一選擇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99章 妥協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46章 海軍新銳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19章 無心戀戰第303章 幸運兒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40章 奮起直追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76章 作戰策劃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7章 地面戰爭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6章 海軍新銳第36章 艦隊司令第63章 毀滅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32章 關鍵時刻第20章 保持沉默第82章 巴軍出擊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8章 不知進退第28章 一觸即發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61章 唯一方案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8章 戰爭推手第30章 虎口逃生第78章 廣泛動員第66章 分工合作第88章 最後關頭第41章 孤注一擲第18章 雙輸第35章 合理搭配第70章 重擊落空第6章 爭取和平第88章 最後關頭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55章 毅然決絕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18章 和解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34章 中流砥柱第91章 戰略突擊第97章 戰略分歧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2章 大馬士革事件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27章 地面戰爭第79章 艦隊攔截第48章 交戰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127章 雷暴第56章 家宴第16章 急轉直下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52章 突擊開始第61章 意外因素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93章 兩頭作戰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3章 敵後營救第190章 總攻第14章 拉力賽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22章 橫掃全球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79章 撲火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章 收假第82章 擔憂第4章 艦隊出港第185章 關鍵事件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24章 勇敢面對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77章 太有主見第80章 戰術推斷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