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

當時,在宇宙探險中,還有一個極爲顯着的變化。

這就是,每一次搜索的區域,都由人類文明的活動半徑決定,因此每一次探險活動花費的時間呈幾何級數增長。

事實上,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通過第一次宇宙戰爭,人類文明總結了很多經驗教訓,其中就有一點,即一個文明的活動半徑幾乎決定了這個文明的生存概率。

說得簡單一點,文明的活動半徑直接代表了文明的實力。

在宇宙文明中,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適用法則,幾乎可以用到任何一個文明身上,而且幾乎屢試不爽。

根據這個結論,科學家給出了一個推論,即在於更加強大的文明交戰時,人類文明的前沿戰爭理論根本派不上用場,所以人類文明在擴張的道路上,前沿戰爭理論只能用在對付比自己小、或者是相當的文明上。如果遭遇了比自己更加強大的文明,那麼人類文明就得尋找別的戰爭理論了。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人類°文明本身的活動半徑決定了宇宙探險的活動區域。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人類文明的活動半徑爲一千光年,那麼在進行第一輪探險時,搜索區域就是該象限內兩千光年範圍內的所有量系。因爲宇宙分成八個象限,所以第一輪探險將分成八次進行,或者八次同時進行。

如此一來,在光速限制下,第一次探險所需時間就爲兩千年。

在此之後,人類文明的活動半徑擴大到了三千光年,因此第二次探險的搜索區域是六千光年,所需時間爲六千年。到了第三次探險的時候,搜索區域擴大到了一萬八千光年,所需時間爲一萬八千年。

也就是說,每一次探險的區域都是前一次的三倍·所需時間也是前一次的三倍。

從理論上講,這是最安全,也是最穩妥的擴張方式。

只是,由此產生的大量問題·也成爲了人類擴張道路上的攔路虎。

比如,空間尺度是一維尺度的三次方,所以在理論上,每一輪探險所需要搜索的恆星系的數量是上一輪的二十七倍!

當然,這還是平均值。

要知道,人類此時的探險活動,主要朝着銀河系內部前進·而在銀河系中心地帶的恆星系分佈粒度比外圍大得多。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人類越飛向銀河系中心,所需要搜索的恆星系就越多。

顯然,遭遇高等級文明的可能性就越大。

當時,一些科學家已經提出,人類不應該向銀河系內部擴張,而是應該向圍繞銀河系運轉的矮恆星系統擴張,比如大麥哲倫星系與小麥哲倫星系·還大犬星系、小熊座星系、御夫座星系、六分儀座星系與天爐座星系等等。這些矮恆星系統不但規模小,而且恆星系的密度也比較小,出現高等級文明的概率就更低。

爲了說服更多的人·這些科學家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根據人類已經瞭解到的情況,在銀河系的正中央,是一個巨大的黑洞,而且這個黑洞正在緩慢的吞噬着銀河系,預計將在一百多億年之後完全吞噬掉銀河系,因此前往銀河系中央是非常冒險的行爲。

要知道,當時人類還沒有遭遇過自然黑洞,對黑洞的瞭解全部是理論上的。

更重要的是,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與那些巨恆星泯滅時形成的黑洞完全不一樣·不但巨大的得多,而且很有可能連物理特性都不一樣。

總而言之,靠近銀河系中心,是非常冒險的事情。

只是,人類害怕冒險嗎?

再說了,人類本身就不是一個靠逃亡倖存下來的文明·哪怕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準備進行文明大逃亡。

更重要的是,如果去外圍的矮星系,人類文明將在接下來的數十萬年內原地踏步,很那迅速發展壯大。

這是個什麼概念?

到大重建結束的時候,人類文明進入宇宙階段還不到七千年。

在絕大部分人看來,放棄幾十萬年的發展機會,無異於自取滅亡,或者說是坐以待斃。

人類文明沒有迴避這個問題,而是解決了這個問題,即建造更多的探險飛船,進行更加廣泛的探險活動。

如果不幸遭遇了更加強大的文明,而且註定要戰敗,再考慮逃亡也不遲。

當然,這絕對不是唯一的問題。

在擴大探險規模的時候,很多科學家就提出了一個假設,即在宇宙中確實存在大量的文明,而且很多文明已經進化到了宇宙階段,更重要的是,進入到宇宙階段的文明肯定霸佔了附近適合文明定居的星系。這樣一來,如果人類文明在擴張的道路上,不斷的摧毀那些已經發展到了宇宙階段的文明,也就是摧毀已經被其他文明佔據的星系,那●通過擴張獲得的物質能夠支撐擴張行動嗎?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爲尖銳,而且是任何人都無法給出正面回答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從概率學上講,人類文明每經歷一次宇宙戰爭,可用的資源就將減少,而探險的規模卻得擴大,結果導致爲每一次探險投入的資源大量減少,分配到每一艘探險飛船上的資源也就大大減少。

顯然,到最後,根本就造不出足夠多的探險飛船了。

到此,由重新回到了資源的問題上。

僅有能源、沒有資源,探險活動根本無法持續下去,人類也就無法持續擴張下去,最終仍然是滅亡。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當財,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極爲瘋狂的辦法:人爲改造恆星。

要知道,通過對太陽系的研究,科學家早就發現,現在的太陽,實際上已經是兩次生死輪迴之後的樣子了,而最初的太陽極爲龐大,也許只存在了一千萬年,就因爲物質消耗速度太快而坍塌爆炸了,重生後的第二顆太陽,依然比現在的太陽大得多,大概存在了十億年到二十億年,最終仍然因爲物質消耗太快,在坍塌後爆炸。第二次重生之後,纔是現在人類看到的太陽。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太陽系裡有大量重元素。

在理論上,除了宇宙大爆發初期之外,只有超新星在坍塌爆炸的時候,所產生的壓力與溫度,才能生成這些重元素。

由此,科學家就提出,爲什麼不能爲製造超新星爆炸?

當然,得選擇一個合適的目標,比如一顆質量巨大、且處於不穩定期的恆星,然後以人爲手段使其提前坍塌爆炸。

在理論上,這絕對行得通。

事實上,就算沒有人爲干預,那些能夠在坍塌爆炸中產生重元素的恆星,其存在時間也肯定在一千萬年之內。雖然在宇宙中,一千萬年非常短暫,但是對人類來說,一千萬年卻過於漫長。

也就是說,人類不可能等到這些超級恆星自然坍塌爆炸。

問題是,在深入研究之後,科學家不得不承認,引爆一顆超級恆星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恆星爆炸後的產物。

要知道,超級恆星在爆炸之後,將在爆炸區域內形成數百億度的高溫離子云,而這絕對是人類活動的禁區,人類掌握的任何科技手段都無法確保飛船在此環境下存在,也就不可能進去收集大爆炸的產物了。更要命的是,高溫離子云將存在數十萬年、甚至數百萬年,然後纔會緩慢降溫,並且在降溫的時候,逐漸凝結成宏觀物質,最終在重力場的作用下,再次會聚到一起,等待重生的那一刻到來。也就是說,人類至少要登上幾十萬年,才能從超新星爆炸中獲得好處。

毫無疑問,人類不可能等上幾十萬年。

不可否認,在人類進化到了宇宙文明後期的時候,用人爲方式引爆超級恆星來獲取重元素已經是非常普遍的手段了,甚至可以說是大量獲取重要資源的最爲簡單的手段,可是在大重建之後,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還遠遠不夠,而且沒有哪個科學家知道,能在什麼時候獲得這樣的科學技術。

結果就是,這種極端瘋狂的想法,還沒開始實踐就被否決掉了。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影響範圍絕不限於本星系。在超新星爆炸中產生的強電磁波,很有可能對數十、甚至上十光年外的星系產生影響。在地球的歷史上,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就是一千多光年外的一次超新星爆炸的傑作。如果在影響範圍之內,存在適合於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那麼這顆行星上的自然環境將遭到毀滅性破壞,並且在接下來的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內不再適合生物生存。雖然以人類的技術手段,改造一顆位於生命帶內的類地行星不是什麼問題,但是這意味着需要在改造中耗費能源,以及更加寶貴的資源,最終很有可能是得不償失。

技術手段被封死之後,人類文明就只能在別的方面想辦法了。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輕易毀滅掉一個已經有文明存在的星系,而是利用這個星系的資源,甚至控制該星系文明的發展速度,使其不對人類構成威脅,從而讓人類可以從容不迫的開發該星系。

在宇宙大開發時代,這幾乎成爲了人類文明對待低等級文明的行爲準則。

經過宿命的輪迴之後,人類終於成爲了文明的上帝。

糹T!~!

..

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35章 軍事政變第215章 光復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273章 共同化第156章 難題第30章 全面對抗第80章 轉變第30章 全面對抗第23章 敵後營救第51章 精密計劃第38章 打工皇帝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65章 明智之舉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31章 掃蕩第13章 新兵能戰第174章 反擊第10章 共同體第20章 權衡利弊第20章 進攻意識第1章 海軍強國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84章 強攻第29章 嚴陣以待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3章 把握機會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101章 反擊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8章 坦克戰第61章 猛然醒悟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章 極限第73章 外交戰果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82章 戰火再起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72章 新崗位第67章 全面動員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115章 遭遇第92章 長遠目光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5章 受害者第4章 各算各的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22章 年關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67章 錯失良機第36章 破例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01章 反擊第21章 慘敗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299章 戰爭動物第36章 小心過頭第38章 戰前會議第2章 厚積薄發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54章 自亂陣腳第78章 多此一舉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53章 巧合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30章 虎口逃生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84章 青出於藍第81章 臨時調整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4章 怎麼打第259章 遺贈第16章 暗藏殺機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51章 時間點第69章 外援第203章 覆滅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1章 禁運效果第211章 大包抄第28章 屈服
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35章 軍事政變第215章 光復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273章 共同化第156章 難題第30章 全面對抗第80章 轉變第30章 全面對抗第23章 敵後營救第51章 精密計劃第38章 打工皇帝第19章 人心所向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65章 明智之舉第65章 國家意志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31章 掃蕩第13章 新兵能戰第174章 反擊第10章 共同體第20章 權衡利弊第20章 進攻意識第1章 海軍強國第12章 戰爭推動者第184章 強攻第29章 嚴陣以待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3章 把握機會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101章 反擊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8章 坦克戰第61章 猛然醒悟第38章 合作愉快第1章 極限第73章 外交戰果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24章 人道主義援助第82章 戰火再起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72章 新崗位第67章 全面動員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115章 遭遇第92章 長遠目光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5章 受害者第4章 各算各的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22章 年關第98章 大規模佯攻第67章 錯失良機第36章 破例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01章 反擊第21章 慘敗第44章 加速追擊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299章 戰爭動物第36章 小心過頭第38章 戰前會議第2章 厚積薄發第29章 最後的瘋狂第54章 自亂陣腳第78章 多此一舉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53章 巧合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30章 虎口逃生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225章 陸軍上岸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84章 青出於藍第81章 臨時調整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34章 守與不守第4章 怎麼打第259章 遺贈第16章 暗藏殺機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51章 時間點第69章 外援第203章 覆滅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1章 禁運效果第211章 大包抄第28章 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