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兩強相爭

因爲在前幾種戰鬥機上,只有一名競標者進入驗證試飛階段,空軍將在這個時候賦予新式戰鬥機正式編號,所以J-J-33項目進入驗證試飛階段,空軍依然賦予了正式編號,只是在後面加上廠家後綴進行區分。

沈飛的是YJ-31S與YJ-33S。

這裡的“Y”,表示“驗證”,即表明是驗證戰鬥機,而不是量產型。在量產前,還需要修改很多設計,甚至得做大幅度修改,戰鬥機的很多地方,包括外形都會發生變化,因此必須加以區分。

六月三十日上天的是YJ-31S。

這也可以理解,空軍是J-J-33的主導方,因此空軍型是基礎,海軍型是在空軍型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爲了降低研製難度,飛機制造廠肯定會首先保證空軍型,而不會首先保證海軍型。

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

YJ-31S的首飛非常成功,由沈飛頭號試飛員駕駛,在升空後盤旋了十五分鐘,其間沒有收起起落架,以便隨時迫降。所幸的是,沒有發生意外情況。在初步檢驗了飛機的動力系統之後,首飛就結束了。

按照沈飛的安排,YJ-33S將在七月一日進行首飛。

也就是說,沈飛同時完成了YJ-31S與YJ-33S的試製工作,並且同時生產了兩架進行驗證飛機。

顯然,這與牧浩洋有很大的關係。

誰都知道,牧浩洋是海軍大將,而且負責裝備發展工作。YJ-31S與YJ-33S能否迎得軍方的合同,還得由牧浩洋說了算。如此一來,沈飛的負責人自然不會怠慢海軍,也就把海軍型的研製工作提前了幾個月。

與空軍型相比,YJ-33S驗證機的主要改進之處就是加強了起落架。

因爲機身結構強度達到了十二G,已經超過了海軍着艦標準,所以沒有必要專門加強機身結構。

與成飛不同,沈飛沒有在YJ-33S上耍手段。

當初,YJ-25進行首飛的時候,成飛故意採用了YJ-22的起落架,以減低試飛難度,在進行着艦測試的時候,才換上了海軍的起落架。爲了這件事,牧浩洋還給成飛開出了一百五十萬的罰單。

這次,軍方明確規定,驗證機在首飛之後不得做任何改動,必須一口氣完成全部測試。

YJ-33S的首飛工作也很順利,只是升空後不到十分鐘就降落了,根據沈飛提交的首飛測試數據,應該是一組液壓系統出了故障,爲了安全起見,地面指揮中心提前結束了首飛工作。事後查明,是連接左前緣襟翼液壓系統的光纖上出現了一道裂縫,導致信號強度降低百分之九十,計算機認爲是液壓系統出了故障,發出了故障警告。在更換了光纖後,J-33S在三天後進行了第二次試飛。

可以說,YJ-31S與YJ-33S都順利完成了首飛。

對此,牧浩洋也比較滿意。

與J-J-32相比,YJ-31S與YJ-33S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翼身融合無尾氣動佈局,機身與機翼完全融合在一起,機翼的主結構由彈性複合材料製成、蒙皮由記憶材料製成,能夠根據飛行狀況自動調整外形與迎角,必要時也能由飛行員把機翼鎖定在基本狀態下,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氣動效率,增強了機動性。

可以說,這個設計的優勢非常明顯。

在沒有采用矢量噴管的情況下,YJ-31S與YJ-33S的最大機動過載能達到十二G。如果使用矢量噴管,則能提高到十五G,甚至有可能達到二十G,而J-J-32在使用雙作動矢量噴管的情況下,最大機動過載也只有二十G,而前四批量產的J-J-32只配備了單作動矢量噴管,最大機動過載只有十五G。

當然,這個設計,也有較爲突出的缺點。

最大的缺點就是價格昂貴,彈性複合材料與記憶材料都非常昂貴,而且整體成型技術的成品率還不是很高。就算大規模量產能夠降低價格,但是也比採用普通氣動外形設計的成本高得多。

針對這個問題,沈飛也提出了改進方案,即採用普通氣動外形,通過安裝矢量噴管的方式來提高機動性。按照沈飛的試飛安排,第三架YJ-31S與第二架YJ-33S就將採用普通氣動外形。

當時,沈飛這麼做,也是想讓軍方相信,即沈飛有能力研製高端戰鬥機。

此外,這也與沈飛的野心有關,即YJ-31S與YJ-33S的高機動性得到認同後,很有可能取代部分J-30與J-32,成爲空軍與海軍的通用戰鬥機,在軍方的第五代戰鬥機中佔據三分之二的席位。

果真如此的話,高性能版的J-31與J-33就有望獲得軍方合同。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即J-31與J-33能趕在空軍與海軍擴大制空戰鬥機規模之前完成定型設計,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沈飛發力之後,成飛也不甘示弱。

八月底,YJ-31C與YJ-33C在成都完成了首飛。

因爲初始設計來自J-J-32,所以在氣動外形上,YJ-31C與YJ-33C沒有太大創新,看上去與J-J-32幾乎沒有區別。這也是成飛堅持打“價格牌”的關鍵所在,即多用途戰鬥機首先是一種買得起與用得起的戰鬥機,其次纔是一種高性能戰鬥機,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性能。

事實上,這也更對牧浩洋的胃口。

雖然空軍與海軍對沈飛方案表示出了更加濃厚的興趣,但是牧浩洋卻知道,YJ-31S與YJ-33S很有可能成爲一種價格昂貴的戰鬥機,而空軍與海軍根本沒有足夠多的經費來大批量採購。

如果以一架戰鬥機服役二十五年爲準,成飛方案的成本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按照成飛給出的報價,YJ-31C與YJ-33C的採購成本只有沈飛的三分之二,而且長期裝備成本只有沈飛的二分之一,還可以通用J-30與J-32的保障維護設備,綜合算下來,總體裝備成本只有沈飛的一半。

也就是說,用同樣多的錢,可以多買一倍的戰鬥機。

對空軍與海軍來說,這絕對是個天大的誘惑。

爲了增強吸引力,成飛還明確提出,YJ-31C與YJ-33C能夠加強機身機構強度,即可以通過後期改進達到J-30與J-32的水準,成爲一種具備與第五代戰鬥機進行空戰的多用途戰鬥機。

當然,這只是飛機制造廠的說法。

要成爲典型的制空戰鬥機,除了需要足夠高的機動性,還需要大量配套設備,而這些設備都很昂貴。

事實上,成飛一直在掩蓋一個事實:YJ-31C與YJ-33C的改進餘地並不大。

要知道,J-30與J-32的基礎技術是二零年代的水準,因此YJ-31C與YJ-33C的基礎技術也只有二零年代的水準,而沈飛的YJ-31S與YJ-33S採用了三零年代末的技術,整整領先了十年!

別的不說,彈性複合材料與記憶材料就是三零年代末出現的。

如此一來,空軍與海軍採用成飛方案的話,就不得不在十年、最多十五年之後,考慮裝備第六代戰鬥機。

顯然,一種戰鬥機只用十年,哪怕是十五年,也是極大的浪費。

如果沈飛方案能確保服役二十五年,並且有能力取代J-30與J-32,那麼成飛方案在綜合成本上就沒有多少優勢了。

事實上,再過幾年,第一批服役的J-30與J-32就將退役。

不是這些戰鬥機達到了服役壽命,而是在對日戰爭中使用強度過大,機體機構已經達到了疲勞強度的極限值。

當然,也可以通過改進來延長服役壽命,只是改進的成本也不是很低。

如此一來,YJ-31S與YJ-33S的高配版本成爲了空軍與海軍替換首批J-30與J-32的最佳選擇。如果採用成飛方案,即便YJ-31C與YJ-33C能夠達到制空戰鬥機的水平,也等於是採購更多的J-30與J-32。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做出選擇的問題。

只是,牧浩洋不用急着做出決定,因爲驗證試飛還要進行大半年,到二零四二年六月底纔會結束。

在與母祁鐵、晏鷹搏商量後,三人都認爲,如果沈飛能夠解決工程階段的麻煩,保證順利量產,YJ-31S與YJ-33S是最佳選擇,而且空軍與海軍都將採購部分高配型,以取代部分J-30與J-32。

問題是,驗證試飛並不涉及工程製造問題,而是用來解決技術問題。

說得直接一點,在驗證機上行得通的技術,在大規模工程製造階段不一定行得通,說不定還會成爲致命問題。別的不說,F-35系列戰鬥機數次推遲量產時間,就是在工程階段遇到了重大技術難題。

如此一來,軍方只有一個選擇:讓兩種戰鬥機都進行工程試製,即首先以小批量量產的方式製造一批原形機,讓飛機制造廠藉此機會解決工程製造上的問題,軍方則能通過工程試製來確定哪個方案更有可行性。

可惜的是,在軍費預算中,沒有這筆撥款。

爲此,牧浩洋不得不讓成飛與沈飛進行肉搏,即由飛機制造廠承擔工程試製費用,勝出者將在大批量採購階段獲得軍方補償。說得直接一點,飛機制造廠必須爲了軍方數千架的鉅額訂單賭上一把。

當然,這是二零四二年下半年的事情了。

雖然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非常重要,關係到中**隊能否在未來戰爭中掌握制空權,但是軍備項目不僅僅只有戰鬥機。

當時,最緊迫的軍備項目是陸軍的“未來地面戰平臺”。

不是這個項目的研製難度過大,而是製造規模極爲巨大,因此必須在二零四一年底拿出工程方案,才能確保在今後三年多內,能夠生產出爲陸軍八個集團軍換裝的全部裝備,不然時間上肯定趕不及。

第21章 決戰開始第40章 豐收時期第274章 覺悟第48章 針鋒相對第54章 突然襲擊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73章 外交戰果第168章 上前線第18章 千鈞一髮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92章 怎麼打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9章 本質第3章 大難不死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44章 出山第40章 豐收時期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65章 明智之舉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0章 站隊第18章 猛然覺醒第12章 幕後推手第99章 進退兩難第1章 關鍵人物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83章 第一步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89章 統一第52章 順手拈來第28章 風馳電掣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43章 根源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63章 毀滅第100章 恐懼第6章 軍事化第84章 戰將第64章 直接證據第22章 還以顏色第12章 開戰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22章 橫掃全球第25章 偃旗息鼓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38章 戰前會議第95章 迎難而上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69章 惡仗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80章 歸宿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273章 共同化第73章 餘波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98章 假戲真做第63章 朋友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41章 順藤摸瓜第11章 矛盾心態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5章 是戰是和第46章 逃命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21章 一鍋端第14章 拉力賽第24章 空中打擊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6章 中東戰爭第96章 瞞天過海第5章 戰略方向第82章 戰火再起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54章 最後衝刺第1章 極限第50章 大無畏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61章 防空作戰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10章 退卻
第21章 決戰開始第40章 豐收時期第274章 覺悟第48章 針鋒相對第54章 突然襲擊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73章 外交戰果第168章 上前線第18章 千鈞一髮第235章 文明之母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92章 怎麼打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9章 本質第3章 大難不死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44章 出山第40章 豐收時期第51章 快節奏空戰第65章 明智之舉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0章 站隊第18章 猛然覺醒第12章 幕後推手第99章 進退兩難第1章 關鍵人物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36章 小心過頭第283章 第一步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89章 統一第52章 順手拈來第28章 風馳電掣第233章 革命性技術第317章 文明的上帝第43章 根源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63章 毀滅第100章 恐懼第6章 軍事化第84章 戰將第64章 直接證據第22章 還以顏色第12章 開戰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22章 橫掃全球第25章 偃旗息鼓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38章 戰前會議第95章 迎難而上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37章 刺刀見紅第250章 信心崩潰第69章 惡仗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201章 輕型對輕型第180章 歸宿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273章 共同化第73章 餘波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98章 假戲真做第63章 朋友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41章 順藤摸瓜第11章 矛盾心態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5章 是戰是和第46章 逃命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21章 一鍋端第14章 拉力賽第24章 空中打擊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6章 中東戰爭第96章 瞞天過海第5章 戰略方向第82章 戰火再起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54章 最後衝刺第1章 極限第50章 大無畏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61章 防空作戰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10章 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