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警戒圈

必須承認,人類是幸運的,而且非常幸運。

如果走正常的科技發展線路,人類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量子理論的壁壘,而且很有可能在這上面花費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時間。在探究到微觀世界的奧秘,也就是基本粒子的能量狀態之後,纔有可能發展出重力場理論、或者說是空間能量理論,從而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文明階段。

當時已經證明,這就是火星文明的科技發展線路。

也正是如此,有一些學者認爲,火星文明不是自然毀滅、也沒有集體遷徙,而是被一個更加高級的文明毀滅掉了。

當時,一些科學家甚至提出了更加大膽的想法,即火星並非火星文明的發源地,其真正的發源地,應該是另外一個行星,即火星的伴星。這顆行星在二十億年前毀滅,演變成了現在的小行星帶。火星只是火星文明的殖民地,而曾經生活在火星上的文明,也被那個更加高級的文明毀滅了。

支持這個學說的最要證據,來自二十二世紀末與二十三世紀初的一些重大發現。

這個重大發現就是:出現在太陽系裡、以及太陽系邊緣地帶的重力場波動現象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頻繁。

在二十二世紀下半葉,隨着量子通信技術成熟,中美等國開始動用國家資源,在太陽系外圍部署重力場波動探測器。

此時的重力場波動探測器比一百年前大爲改進,探測距離達到了五百個天文單位,也就是大約百分之一光年。更重要的是,所有探測器都配備了量子通信器,能夠實時把探測到的信息發回地球。

也就是說,探測器的部署範圍,不再受與地球的距離限制。

從理論上講,即便把探測器部署到宇宙的邊緣,也就是一百三十億光年之外,探測到的信息也能在瞬間傳回地球。

既然如此,就可以儘量擴大探測器的部署範圍。

最初,中國政府打算把探測器部署到奧爾特雲外圍。這樣一來,在發現了外星文明入侵之後,能夠提供大約一年預警時間(奧爾特雲與太陽的距離在五萬到十萬天文單位之間,大約在一光年左右),而這段時期內,足夠人類文明採取一些必要的防範措施,比如讓少數人搭乘光速飛船逃離太陽系,保留下人類文明的種子,或者是採取別的措施,避免被外星文明毀滅。

只是,這個指標的實現難度太大了。

要知道,如果把飛船的速度限制在十分之一光速以內,那麼部署週期在十年以上,耗費的資源將是個天文數字。

比如,按照每五百個天文單位部署一具探測器,需要三千億到九千億個探測器。

這是個什麼概念,就算這些探測器的價格非常便宜,維持以往的水平,也需要大約十萬億億的經費投入。

顯然,這還是粗略估算,實際花費肯定是其好幾倍。

更重要的是,在短期內能夠製造出來的量子通信設備,也就以億爲單位,連裝備探測器所需的零頭都不到。

最後,這道警戒圈設在了柯伊伯帶外圍,即以在以太陽爲核心、半徑爲一萬天文單位上的球體表面上,以間隔距離五百個天文單位的方式,部署大約三萬四千具探測器,爲地球提供大約兩個月的預警時間。

從理論上講,這已經是最短的預警時間了。

以人類文明的組織程度,如果遭到外星文明入侵,在兩個月裡,最多隻能讓不到十萬人搭乘光速飛船逃離太陽系,保存下人類文明的火種。至於剩下的人,要麼滅亡、要麼成爲外星文明的奴隸。

對人類文明來說,這是非常悲觀的結果。

只是,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答案是明確的,只是要讓數千億人明白這個道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誰都想成爲那十萬人中的一個。

結果就是,在部署外圍警戒圈的同時,中國與美國展開了秘密合作。

合作的結果就是,中美兩國共同出資,在美國西部荒原裡建造十艘超級飛船,每一艘都能容納一萬人,並且有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儲備的能源能夠使用一萬年,並且具備在宇宙空間中收集氫元素的能力,即在航行途中補充能源。每一艘宇宙飛船都能在一個小時內,加速到光速。

這一情形,與一百多年前的一部災難片非常相似。

與電影不同的是,建造飛船的地點在美國、而不是在中國,建造的是飛船、而不是電影裡的方舟,承擔建造的是軍方、而不是政府,建造經費來自兩國的秘密軍費撥款、而不是從國際社會募捐。

最大的不同,還是在“乘客”的選擇上。

因爲是由軍方直接承擔的工程,所以在挑選乘員的時候,不是賣船票,而是從全球基因庫裡挑選十萬人。

挑選原則只有一個:最大限度的保存人類基因。

當時,全球各國都建立起了公民基因庫,而且基因成爲公民的第一身份證明,所以能夠通過基因來甄別每一個人。

也正是如此,才能從全球基因庫裡,挑選出十萬個基因特徵完全不同的人。

當然,在理論上,只要有四百多個基因特徵不同的人,就能使人類文明繁衍下去,並且在某個時候發展壯大。說得簡單一些,四百多個基因特徵不同的人所繁衍的後代,是確保不會出現近親繁殖的最低標準。

有趣的是,這項工程被命名爲“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在二十二世紀末完成,而且乘員的甄別工作同步結束,十萬名乘客名單交到了中美軍方手裡。只要發現外星文明入侵,中美軍方能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把這些人送上飛船。當然,其中大約一萬人,提前被軍方招募,並且提前開始接受操作飛船、維護飛船上的各種設備的訓練工作。他們將是飛船的船員,也將成爲這批人類倖存兒中的統治者,負責使人類文明延續下去。

當然,飛船上不但要搭載十萬人,還要搭載人類文明的所有輝煌成果,甚至還得搭載讓地球物種延續下去的種子。比如,兩艘飛船上的超級計算機裡,儲存了人類文明在一萬多年裡的所有歷史資料。在三艘飛船上,各有一套完整的生物基因庫,囊括了地球上一百多萬個物種的基因,而且每個物種的有一千個完全不同的基因樣本,以便在條件成熟時,讓這些物種得已復原。

這些工作,都是秘密展開的。

其實在此之前,也就是二十二世紀的第八個十年裡,外圍警戒權就已建成,三萬多具探測器時刻不停的監視着外圍宇宙空間。

最初二十年,基本上沒有什麼發現。

當時,甚至有一些人懷疑,是否存在外星文明,或者說那些存在的外星文明是否對渺小的太陽系感興趣。

到了二十二世紀最後一個十年,情況發生了劇烈轉變。

僅僅在這十年裡,就出現了一百多次重力場波動,而且探明其中八次是由光速物體引起的重力場波動。

所幸的是,這些光速物體都是路過太陽系,而沒有進入太陽系。

到了二十三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探測到的重力場波動超過了一千次,其中至少有一百二十八次是光速物體造成的波動,而且有四個光速物體進入太陽系,其中一個光速物體甚至到達了土星軌道附近,然後才轉向飛出了太陽系。

當然,用其他方法,根本無法探測到這些光速物體。

只是,這些探測結果說明,外星文明確實存在,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個外星文明對太陽系感興趣。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那個到達了土星軌道附近的光速物體在幾乎沒有減速的情況下,突然轉向飛出了太陽系,飛往了大約八十光年外的一個星系。雖然科學家已經證明,在宇宙空間內,肯定有以光速運動的自然天體,甚至還探測到了運動速度超過了光速的自然天體(探測方式也比較簡單,即較大的天體以光速運動的時候,產生的重力場波動,肯定會對附近的其他天體產生影響,使其他天體的運行軌道發生非自然改變),但是突然轉向,絕對不是自然物體能夠做到的。

只有文明的宇宙飛船,而且是極爲先進的文明的宇宙飛船,才能做到。

更重要的是,如果那個外星文明對太陽系沒有興趣,就不會向太陽系發射光速飛船,更不會讓飛船返回。

很明顯,已經有外星文明發現人類飛出了地球。

如果外星文明的科技十分發達,那麼肯定發現人類已經掌握了重力場理論,而且開始利用重力場理論進行宇航活動。

毫無疑問,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只要這個文明懷有敵意,就會毀滅整個人類文明。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個文明就在八十光年之外,那麼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實際上已經對其構成了威脅。

要知道,在宇宙的尺度上,八十光年是一個非常短的距離。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文明與造訪太陽系的那個外星文明,就是宇宙裡的鄰居。

更重要的是,如果外星文明也只掌握了光速飛行技術,那麼要在八十年之後,才能入侵太陽系,而在這八十年裡,人類文明說不定能夠在科技大爆發中取得長足進步,在科技水平上超越入侵者。

顯然,這個外星文明不會放過人類,肯定會立即入侵太陽系。

對人類來說,第一場星際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了。

可是,人類做好了應戰的準備嗎?

第43章 試探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18章 圍捕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9章 做徹底第99章 進退兩難第20章 混戰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41章 孤注一擲第20章 惹是生非第27章 地面戰爭第11章 不可否缺第37章 遠洋護衛第38章 勞動力第69章 惡仗第27章 商船立功第76章 自知之明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98章 追趕第120章 餘波第5章 宣戰第40章 援助戰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8章 坦克戰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19章 伏擊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17章 放手去幹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135章 全局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40章 豐收時期第211章 大包抄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25章 強攻第58章 功虧一簣第26章 理由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68章 推波助瀾第5章 戰略方向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84章 戰將第1章 棄武從文第132章 機會第248章 災難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24章 變數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49章 第二戰場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149章 放棄第14章 掃帚星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9章 血染橫濱第7章 機關算盡第48章 針鋒相對第27章 樹梢優勢第72章 炮擊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7章 鋼鐵鯊魚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56章 抽身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27章 利誘第44章 防空火網第85章 突擊開始第9章 備戰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90章 獨木難支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11章 玩火自焚第43章 闖關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76章 硬碰硬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24章 變數第19章 核戰爭
第43章 試探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18章 圍捕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9章 做徹底第99章 進退兩難第20章 混戰第217章 進軍澳洲第41章 孤注一擲第20章 惹是生非第27章 地面戰爭第11章 不可否缺第37章 遠洋護衛第38章 勞動力第69章 惡仗第27章 商船立功第76章 自知之明第64章 三管齊下第198章 追趕第120章 餘波第5章 宣戰第40章 援助戰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8章 坦克戰第177章 大兵壓境第19章 伏擊第43章 傳奇人物第117章 放手去幹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135章 全局第288章 科技大爆發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40章 豐收時期第211章 大包抄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25章 強攻第58章 功虧一簣第26章 理由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68章 推波助瀾第5章 戰略方向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84章 戰將第1章 棄武從文第132章 機會第248章 災難第98章 戰略轟炸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24章 變數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49章 第二戰場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149章 放棄第14章 掃帚星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9章 血染橫濱第7章 機關算盡第48章 針鋒相對第27章 樹梢優勢第72章 炮擊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7章 鋼鐵鯊魚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56章 抽身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27章 利誘第44章 防空火網第85章 突擊開始第9章 備戰第19章 兩手一起抓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90章 獨木難支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11章 玩火自焚第43章 闖關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76章 硬碰硬第113章 潛艇禁區第24章 變數第19章 核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