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匿蹤突擊

如果說J-11C與F-15J的對抗只是前戲,那麼F-22A與J-20的對抗就是主戲了。

這場戰鬥,絕對是現代空戰的典範,也是兩種現役第四代重型制空戰鬥機第一次正面對抗。

要知道,在T-50的服役時間遙遙無期的情況下,J-20是唯一能向F-22A叫板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戰鬥機。在戰場之外,特別是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無數的軍事迷與軍事家都對這兩種戰鬥機的性能做了對比,甚至對兩種戰鬥機的空戰進行了模擬,想以此判斷誰纔是最先進的戰鬥機。

只是,真正的王者不存在於紙面上,而是在戰場上。

更重要的是,決定現代空戰勝負的絕對不是某種先進戰鬥機,而是制空作戰的情報與指揮系統。

說得簡單一點,沒有以預警機爲核心的空戰指揮與情報系統,F-22A與J-20再先進也不過是一種性能超羣的戰鬥機,根本不可能在現代空戰中戰勝得到了預警機支持的對手,更不可能奪得制空權。

事實上,決定這場空戰勝敗的正是雙方的指揮與情報系統。

在戰術上,日本空中自衛隊並不差勁。

深得美軍真傳的日本空中自衛隊非常清楚,奪取制空權的關鍵不是擊落多少敵機,而是能否打垮敵人的指揮與情報系統,從而瓦解敵人的制空作戰系統。因此在戰術安排上,日本空中自衛隊把重點放到了中國的預警機上。

按照日本空中自衛隊的作戰預案,在F-15J纏住中國的制空戰鬥機時,由F-22A突擊中國的預警機。

如果這套戰術起效,日本空中自衛隊就能一舉奪得戰場制空權,至少是暫時的制空權。

問題是,這套戰術存在一個致命的漏洞,即日本空中自衛隊缺乏對海打擊手段,而且不可能在戰場爆發後立即攻擊東海艦隊。要知道,在日本空中自衛隊的作戰預案中,從沒考慮過對海作戰。說得準確一點,是從未考慮過與由六艘防空驅逐艦、四艘多用途護衛艦組成的東海艦隊交戰。

顯然,用F-22A去攻擊東海艦隊很不現實。

雖然F-22A在美軍的調教下,也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能夠攜帶精確制導彈藥執行打擊任務,作戰效率甚至超過了F-35A,但是在攻擊海面目標的時候,F-22A的彈艙根本容納不了重型反艦導彈,只能通過外掛的方式攜帶反艦導彈。這樣一來,F-22A的隱身能力將蕩然無存。

沒有隱身能力,F-22A不會比第三代戰鬥機好多少。

因爲F-15J是標準的防空戰鬥機,即便在第三次現代化改進的時候,通過改進火控系統增添了對地打擊能力,但是沒有像F-15E那樣徹底,比如缺乏足夠的重載外掛點,也缺乏必要的對海彈藥。

嚴格說來,日本空中自衛隊中,只有F-2有足夠的對海打擊能力。

問題是,當時部署在嘉手納空軍基地的F-2只有十二架,而且均沒有完成戰備,也就不可能跟隨制空戰鬥機出動。

即便派出這十二架F-2,也不見得能夠威脅到東海艦隊。

這個缺點,直接決定了日本空中自衛隊採取的戰術並非無懈可擊。

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採取的戰術,正是針對這種情況,即東海艦隊前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對付有可能前來偷襲的F-22A。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就證明了F-22A並非不可發現。

戰後,美國公佈的一些資料也證明,F-22A的隱身能力並非十全十美,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探測到。

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F-22A只是雷達反射信號弱,不是不反射電磁波。

從理論上講,F-22A是把電磁波反射到八個主要方向上,從而削弱了其他方向上的反射信號。

因此,只要在這八個方向上有雷達接收機,就能截獲F-22A反射的信號。

第二次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就是利用這一點,多次探測到了F-22A,並且組織了有效的防空攔截。

只是,當時的技術手段還不夠完善。

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支持建立多基址雷達,也就不可能保證隨時都能探測到F-22A。

戰爭結束後,中國軍隊花了很大的力氣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參與探測的各部雷達的同步性,即讓多部雷達同步工作,從而形成多角度的探測系統。

積極參與此事的不僅有空軍,還有陸軍與海軍。

原因很簡單,獲取探測隱身飛機的手段,即關係到制空作戰,也關係到國土防空與艦隊作戰。

相對而言,陸軍的問題最好解決。

部署在地面的遠程警戒雷達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通過有線網絡交換數據,很容易做到同步工作。

其次就是海軍艦艇。

不管怎麼說,戰艦上有足夠大的空間,能夠容納更多的設備,而且艦隊裡的戰艦協同行動,距離較近,能夠通過高帶寬戰術數據鏈交換信息,使雷達同步工作。如果激光定向通信系統研製成功,還能使艦隊獲得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反隱身目標作戰能力,使艦隊獲得更加強大的防空能力。

在東海艦隊中,六艘防空驅逐艦的雷達就在同步工作。

雖然艦隊的分佈範圍不是很廣,特別是在防空作戰時,編隊非常緊密,但是防空驅逐艦位於艦隊外圍,相隔距離在十五公里到二十公里之間,六艘防空驅逐艦組成的多基址雷達網足以確保在某個方向上探測到F-22A的反射信號。

這個探測距離不會太遠,但是足以爲制空力量提供數分鐘的預警時間。

對於快節奏的空中對抗來說,幾分鐘就足以決定勝敗了。

對日本空中自衛隊來說,唯一的優勢就是兵力,因爲只有八架J-20陪伴在KJ-2000周圍,而日本空中自衛隊出動了十二架F-22A。

問題是,日本空中自衛隊並不知道J-20已經升空作戰。

更重要的是,在剛剛結束的首輪交戰中,十二架F-15J在還擊之前就被擊落十一架,在沖繩上空徘徊的E-767僅發現了八架J-11C,並且發現在戰場的西南方向上,出現了幾個低可探測性目標。

結果就是,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指揮官相信J-20已經參戰,而且是擊落F-15J的主力。

這個判斷,直接影響了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戰術。

在偷襲KJ-2000的時候,只有四架F-22A突前,八架F-22A留在了釣魚島東面,準備迎戰J-20。

如果能夠悄悄靠近KJ-2000,四架F-22A也足夠了。

事實上,只要有一架F-22A逼近KJ-2000,一次射出六枚AIM-120D,就有幾乎百分之百的把握擊落KJ-2000。

要知道,F-22A的衝刺速度爲兩馬赫,能在一分鐘內飛行三十多公里。

也就是說,就算KJ-2000發現了一百五十公里外的F-22A,也只有一分鐘規避,而預警機在一分鐘內最多飛行十五公里。伴隨預警機活動的戰鬥機至少需要五分鐘才能參戰,攔截逼近的F-22A,而此時F-22A已經發射了導彈。

用四架F-22A去對付一架KJ-2000,也算日本空中自衛隊看得起對手。

只是,這場空戰的結果並不像日本空中自衛隊指揮官預料的那樣。

離KJ-2000還有大概二百五十公里,也就是距離東海艦隊一百五十公里的時候,F-22A就暴露了行蹤。

當時,“蘭州”號上的防空軍官並不確定探測到的就是F-22A。

原因很簡單,F-15J機羣還沒被擊潰,日本空中自衛隊出動了第二個F-15J中隊,還無法肯定日本空中自衛隊是否出動了執行對海攻擊任務的戰鬥機,所以只能判斷東面一百多公里外是幾架日本戰鬥機。

只是,這個結果已經足夠了。

通過戰術數據鏈,“蘭州”號把探測到的結果實時傳輸給了KJ-2000,再由預警機分發給執行護航任務的J-20。

大概五點十一分左右,KJ-2000上的防空作戰指揮官確定目標性質。

正是F-22A,而且正在向KJ-2000的巡邏空域逼近。

只是,這幾架F-22A肯定不清楚KJ-2000的準確位置。

原因無二,E-767與KJ-2000的距離超過六百五十公里,超出了最大探測區域,因此無法探測到KJ-2000。

只是,日本空中自衛隊肯定有其他探測手段。

比如,部署在地面的無線電監測電臺,以及由美軍的EC-135等戰略電子偵察機提供的戰術情報。

要知道,EC-135與預警機的被動探測距離超過了八百公里。

只不過,電子偵察機只能被動接收預警機發出的電磁波,因此只能大致確定預警機的活動區域,無法準確鎖定預警機。

要想偷襲預警機,F-22A必須啓動火控雷達。

可以說,這是非常致命的問題。

雖然F-22A的火控雷達非常先進,即便日本採購的F-22A使用了低檔次產品,對預警機這類大型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也超過了三百公里,但是在無法明確知道預警機的行蹤、甚至不清楚預警機的巡邏區域的情況下,F-22A也就無法準確掌握啓動火控雷達的時機,只能儘早使用火控雷達,從而暴露行蹤。

結果,日本飛行員在距離KJ-2000大概兩百公里的時候就啓動了火控雷達。

這下,再也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了。

KJ-2000一邊轉向規避,一邊安排護航的J-20前去攔截,還同時呼叫艦隊提供防空火力支援。

這下,四架F-22A要面對的不是單獨活動的預警機,而是由護航戰鬥機與水面艦隊組成的防空屏障。

更重要的是,護航戰鬥機與水面戰艦有將近十分鐘的防空攔截時間!

第90章 一網打盡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112章 和平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45章 越界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32章 迫在眉睫第97章 針鋒相對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18章 千鈞一髮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22章 還以顏色第77章 誘餌第44章 歷史使命第65章 門檻第37章 犧牲品第62章 開戰在即第44章 開戰在即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50章 匿蹤突擊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7章 決戰之前第3章 大難不死第8章 節外生枝第49章 首輪空戰第47章 第一槍第49章 果斷反擊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62章 戰術反擊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76章 作戰策劃第45章 補欠賬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94章 J-20突擊第91章 迎難而上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190章 總攻第57章 老少校第76章 新機會第84章 戰略平衡第53章 軍事部署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74章 迴歸第53章 繼續打第56章 家宴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75章 預演第83章 科學寶藏第79章 海灣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4章 變數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48章 戰爭準備第23章 戰略誤判第62章 弄巧成拙第199章 等不起第207章 黔驢技窮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57章 戰術偵察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74章 交易第120章 餘波第80章 戰術推斷第15章 受害者第16章 馬蜂窩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0章 補充攻擊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33章 科技戰略第45章 面面俱到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64章 孤注一擲第48章 全身而退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87章 積極爭取第89章 一枚導彈第41章 反擊第65章 門檻第43章 各有所謀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58章 死撐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74章 交易
第90章 一網打盡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112章 和平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67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45章 越界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32章 迫在眉睫第97章 針鋒相對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18章 千鈞一髮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22章 還以顏色第77章 誘餌第44章 歷史使命第65章 門檻第37章 犧牲品第62章 開戰在即第44章 開戰在即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50章 匿蹤突擊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7章 決戰之前第3章 大難不死第8章 節外生枝第49章 首輪空戰第47章 第一槍第49章 果斷反擊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62章 戰術反擊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76章 作戰策劃第45章 補欠賬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46章 不確定因素第94章 J-20突擊第91章 迎難而上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29章 血戰戈蘭高地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190章 總攻第57章 老少校第76章 新機會第84章 戰略平衡第53章 軍事部署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74章 迴歸第53章 繼續打第56章 家宴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75章 預演第83章 科學寶藏第79章 海灣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4章 變數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48章 戰爭準備第23章 戰略誤判第62章 弄巧成拙第199章 等不起第207章 黔驢技窮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第57章 戰術偵察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64章 全力反撲第74章 交易第120章 餘波第80章 戰術推斷第15章 受害者第16章 馬蜂窩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0章 補充攻擊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33章 科技戰略第45章 面面俱到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64章 孤注一擲第48章 全身而退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47章 搶先攻擊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87章 積極爭取第89章 一枚導彈第41章 反擊第65章 門檻第43章 各有所謀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58章 死撐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74章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