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收穫的季節

“未來地面戰平臺”除了開啓電動時代之外,還有一個極爲重要的意義,即中國的民營軍火企業首次在重大軍備項目中,擊敗了國營軍火企業,成爲項目總承包商,並且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技術。

在此之前,中國民營企業已經在軍火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

比如,在j-30與j-32項目中,有三分之二的子承包商是民營企業,提供了包括電子系統、作動系統、機翼結構組件等零備件,還承擔了部分後勤保障設備的研製與生產工作,爲國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可以說,在二零三零年之後的所有軍備項目中,都沒有民營企業的貢獻。

只是,在“未來地面戰平臺”項目之前,民營軍火企業從未擔任過總承包商,而是以子承包商的方式,參與建設與製造工作,僅跟總承包商接觸,沒有機會跟軍方合作,國營企業仍然是軍火領域的領頭羊。

當然,不能說中國軍方存在偏見。

軍火行業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工業與科技實力的制高點,需要足夠的技術積累,而民營企業在這方面嚴重缺乏經驗,也不大瞭解軍方的需求,更不清楚該如何系統的研製一種全新的武器裝備。

說得直接一點,研製武器裝備,靠的不僅僅是創新與激情。

比如,在商務飛機領域,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安翔集團就敗給了西安飛機制造集團,但在戰術運輸機項目上,其設計方案不是不夠先進,也不是沒有可行性,而是不大對軍方的胃口,因爲安翔集團把戰術運輸機設計成了一種非常舒適的飛機,而空軍需要的卻是一種非常皮實的飛機。說得簡單一點,戰術運輸機需要有足夠的可靠性與耐用性,能夠適應各種極端環境,而不是爲乘員與載員提供舒適的乘坐環境,更不是用五花八門的電子設備填滿整個駕駛艙。

安泰集團能在“未來地面戰平臺”項目中取勝,與其長期從事重型電動運輸車輛與重型電動工程設備的研製與製造工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爲這兩種重型民用設備與陸軍的作戰平臺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正是如此,安泰集團積累了足夠豐富的經驗,而且在參與24式主戰坦克的研製與生產工作中,對軍方的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就知道該如何來滿足軍方的胃口。

當然,牧浩洋關心的不是誰成爲了“未來地面戰平臺”的主承包商。

他只關心陸軍能否在二零四五年之前爲八個主力集團軍換裝,從研製進度來看,這個希望不是很大。就算“未來地面戰平臺”能在二零四三年底量產,在接下來的一年中,也最多隻能爲兩個集團軍換裝。

對牧浩洋來說,這顯然是個麻煩。

陸軍肯定會要求增加軍費預算,特別是裝備預算,而其他軍兵種同樣需要有足夠多的經費來採購新式裝備。

更讓牧浩洋覺得棘手的是,陸軍與陸戰隊肯定會發生矛盾。

原因很簡單,“未來地面戰平臺”也有陸戰隊的份,因爲陸戰隊提供了百分之三十的研製經費。可問題是,在研製過程中,陸軍起主導作用,因此針對陸戰隊的型號肯定無法如期完成。

要知道,陸戰隊型號與陸軍型號的差異不僅僅在作戰模塊上,還在底盤上。

陸軍只要求底盤具備有限的浮渡與潛渡能力,而陸戰隊則明確提出,必須具備高速航渡能力,即在由海到陸的過程中,平臺的航行速度不低於三十節,以最大限度的縮短向海灘發起衝擊的時間。

要知道,這也是登陸作戰中最危險、最易受到打擊的階段。

如此一來,陸戰隊型號的底盤就得重新設計,比如採用收放式地面行走機構與噴水式水上推進器。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等於重新設計一種底盤。

因爲受前期研製不順影響,所以直到二零四一年底,陸戰隊型號的研製工作都還停留在圖紙上。

爲了這件事,龐躍龍已經找過牧浩洋好幾次。

用龐躍龍的話來說,在攻打印度的戰爭中,總不能讓陸戰隊官兵涉水上岸吧。

如果不是牧浩洋勸阻,龐躍龍在二零四一年初就將拒絕爲“未來地面戰平臺”提供配套研製經費。

當時,龐躍龍的想法是另起爐竈。

只是,真要單幹的話,陸戰隊也沒有什麼好處,因爲劃撥給陸戰隊的軍費根本不足以研製出一種全新的兩棲戰平臺。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

比如在j-31/j-33項目中,晏鷹搏就一直堅持首先讓j-33量產,而母祁鐵則堅持認爲應該讓j-31首先量產。在海軍造艦計劃中,陸戰隊也一直要求確保兩棲戰艦的建造進度,不應該過分偏袒海軍。連空軍與陸軍這兩個幾乎不沾邊的軍種,都在低空攻擊機項目、戰術運輸機項目上吵得不可開交。

牧浩洋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不是副總參謀長,而是和事佬。

還好,早在十多年前,牧浩洋就習慣了這樣的處境。

如果說二零四一年是裝備項目大爆發的一年,那麼二零四二年,就是各個裝備項目大豐收的一年。

第一個成果就是j-31/j-33項目定型。

原本計劃要到六月底才結束的驗收試飛在四月初就全部完成了,沈飛的驗收成績比成飛高了十幾分,而且都是在關鍵技術指標上的得分。牧浩洋沒有立即宣佈競標結果,而是委派軍方技術專家,對兩家制造廠的方案進行技術審覈,即確定技術成熟度,以最終確定工程製造的可行度。

兩個月後,技術專家提交了評估報告。

雖然沈飛方案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是在主要技術難題已經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工程可行度只略微低於成飛方案。

這份報告,最終決定了j-31/j-33項目花落誰家。

爲了安撫成飛,牧浩洋跟沈飛籤合同時,明確要求在二零四四年第四季度,交付第一批量產型j-31與j-33,而j-30與j-32的生產工作將排到二零四四年底,且在j-31與j-33滿足了空軍與海軍需求之前不對外銷售。也就是說,在未來幾年之內,j-30與j-32仍然是中國第五代戰鬥機的主力外銷機種。此外,如果沈飛無法按時交付j-31與j-33,除了支付違約罰款之外,成飛將在二零四五年繼續生產j-30與j-32,且產量不低於空軍與海軍在當年訂購的j-31與j-33的總量。

這份合同,在保證了成飛利益的前提下,還極大的刺激了沈飛。

說得直接一點,j-31與j-33項目只要還沒完成,就隨時有可能下馬,由j-30與j-32替代。

當然,限制j-31與j-33出口,也是爲了避免技術外流。

要知道,j-31與j-33的技術基礎比j-30與j-32整整領先了十年,而且在過去十年間科技發展速度比往常快了好幾倍。甚至可以說,沈飛用在j-31與j-33上的某些技術,已經達到了第六代戰鬥機的標準。

緊接着艘“崑崙山”級航母也下水了。

因爲海軍已經開出了c3航母的戰術指標,將在第三批“崑崙山”級航母進行舾裝的時候招標,所以四家實力雄厚的造船廠都野心勃勃,希望成爲主承包商,也就得在建造“崑崙山”級航母的時候有所表現,給海軍留下較爲深刻的印象。結果就是艘航母都提前了數個月下水。

難能可貴的是艘航母的建造質量都超過了標準。

當然,離服役還有一段時間,因爲還需要進行碼頭舾裝,然後是船廠海試、軍方海試與作戰測試。所有的測試完成之後,還要交付海軍進行爲期三個月的測試性訓練,然後才能宣佈服役。在服役之後,至少需要一年的集中訓練,那些新徵召的艦隊官兵與航空官兵才能掌握所有基本技能。

隨後,大批海軍訂購的戰艦要麼下水、要麼正式交付。

根據中國官方公佈的消息,僅在二零四二年六月底到二零四三年六月底之間,中國海軍就接受了三十四艘大型戰艦,還有二十八艘在進行碼頭舾裝,十二艘預計在二零四三年底之前服役。

到了年底,衡泰集團向陸軍交付了第一套四十八輛“未來地面戰平臺”。

按照陸軍的要求,其中十四輛是反裝甲型、十輛多用途型、十輛火力支援型、八輛防空型與六輛工程型。這些坦克戰車將用於技術與戰術測試,包括在各種環境下按照陸軍的標準進行實戰測試。

與空軍的戰鬥機不同,如果這些坦克戰車能完成陸軍測試,就不會做太大的變動。

也就是說,只針對測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只要改進後能達標,陸軍就會下達正式訂單。

當然,陸軍的測試也極爲嚴厲。

比如,五種型號的作戰平臺都要去塔里木盆地,在夏季四十五度的高溫下,連續行軍三萬公里,期間不得更換潤滑液與製冷液,只要有一輛平臺沒有過關,就要重新開始,再次跑滿三萬公里。

可以說,所有測試都是在模擬極端作戰環境。

用陸軍的話來說,合格的裝備就是能在任何情況下正常使用。

當然,只要通過了測試,衡泰集團、北方重工、南方機械就能順利獲得高達十多萬億元的鉅額訂單。說得不客氣一些,陸軍的訂單,能讓這三家軍火商在未來二十年內賺得盆滿鉢滿。

第268章 光速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45章 關鍵情報第27章 樹梢優勢第295章 遺蹟第175章 三板斧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25章 光明磊落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319章 反思第179章 救星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21章 慘敗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18章 圍捕第87章 接敵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6章 軍事化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5章 支柱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44章 防空火網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9章 新戰線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8章 左右逢源第83章 空中遭遇第84章 戰將第16章 中東戰爭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167章 預見性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24章 重大發現第168章 上前線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20章 多面手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3章 分外事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35章 聲東擊西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38章 狼羣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80章 另尋出路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73章 擴軍備戰第199章 等不起第8章 經濟賬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1章 收假第112章 和平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5章 全面展開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94章 戰略價值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228章 導火索第30章 周旋第127章 雷暴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73章 捆綁政策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283章 第一步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86章 全面競賽第21章 次優選擇第39章 出其不意第273章 共同化第11章 不可否缺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82章 巴軍出擊
第268章 光速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45章 關鍵情報第27章 樹梢優勢第295章 遺蹟第175章 三板斧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25章 光明磊落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319章 反思第179章 救星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3章 全權顧問第199章 上校代言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21章 慘敗第241章 統一大業第18章 圍捕第87章 接敵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6章 軍事化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35章 支柱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44章 防空火網第155章 將計就計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9章 新戰線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25章 偃旗息鼓第28章 直升機空戰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8章 左右逢源第83章 空中遭遇第84章 戰將第16章 中東戰爭第23章 堅持主見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167章 預見性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24章 重大發現第168章 上前線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20章 多面手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305章 小行星撞擊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3章 分外事第174章 伏爾加河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35章 聲東擊西第179章 空軍的沒落第38章 狼羣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80章 另尋出路第57章 災難應對措施第310章 政治矛盾第73章 擴軍備戰第199章 等不起第8章 經濟賬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1章 收假第112章 和平第50章 民間力量第204章 坐失良機第15章 全面展開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94章 戰略價值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228章 導火索第30章 周旋第127章 雷暴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73章 捆綁政策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283章 第一步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25章 走投無路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11章 不走尋常路第86章 全面競賽第21章 次優選擇第39章 出其不意第273章 共同化第11章 不可否缺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82章 巴軍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