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重拳出擊

.凌晨…不到,一份加急電報送到了作戰指揮中心。

這下,牧浩洋終於鬆了口氣。

不是二部發來的關於聯合艦隊的消息,而是在半個小時前,印度陸軍炮擊了錫亞琴冰川附近的巴基斯坦防禦陣地,在發送電報前五分鐘,印度地面部隊越過停火線,進入巴基斯坦實控區。

雖然印度沒有向巴基斯坦宣戰,但是戰爭已經爆發。

電報中,黃峙博明確提到,牧浩洋可以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不用顧慮打擊手段。雖然仍然沒有說明是否借道泰國,但是黃峙博的意思很明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讓機羣飛越泰國領空。

高級指揮官傳閱電文時,馬明濤去打開了電視機。

好幾家電視臺正在報道克什米爾的戰況,只是印度陸軍發動進攻的消息還沒傳開,大部分電視臺都將其定性爲軍事衝突。

印軍投入的兵力並不多,進攻的規模也不大,戰鬥集中在錫亞琴冰川附近。

地面戰爭打成什麼樣子,暫時與牧浩洋沒有多大關係。印度的軍事目的有限,進攻規模自然有限。

“借道泰國的話,如何才能不被泰國當局發現?”

“不可能不被發現。”楊禹方回答得非常乾脆,“機羣規模太大,即便超低空飛行能夠避開防空雷達,也會驚動沿途村鎮上的居民。要不了多久,泰國當局就會知道,是我們的戰鬥機飛越了其領空。也許,機羣返航的時候,泰國空軍就會採取行動,至少會往克拉地峽派遣幾架戰鬥機。”

“根據衛星地圖,設置一條避開村鎮的航線。”

楊禹方搖了搖頭,表示辦不到,因爲克拉地峽是馬來半島上少有的平原之一,村鎮非常密集。

“不管怎麼樣,至少得保證在機羣返航的時候,不會遭到攔截。”

“這樣的話,只能對泰國的軍事通信系統進行強制干擾,癱瘓泰軍的通信網絡,讓泰國空軍無法迅速做出反應。”

“需要動用多少戰機?”

“僅針對機羣經過地區,兩架電子戰機就夠了。”

“那就去安排,在機羣到達之前開始干擾,持續到機羣返航之後。”

楊禹方皺起眉頭,說道:“這麼做……”

“僅僅是干擾,不要讓電子戰機進入泰國空軍防空部隊的打擊範圍,即便遭到攻擊也不能使用武器。”

楊禹方沒再多問,立即去安排電子戰機。

因爲要在機羣進入泰國領空之前開始干擾,所以電子戰機必須首先起飛。

執行電子干擾任務的,是攜帶了電子干擾吊艙的j-15b。

雖然在研製的時候,空軍與海軍都提出,基礎型號能在攜帶電子戰吊艙之後執行電子戰任務,不需要進行額外改進,甚至不用更換火控系統的控制軟件,但是在執行電子戰任務的時候,j-22與j-25只能外掛電子戰吊艙,隱身能力大幅度降低,實戰價值並不大,只有在掌握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才會採用。

受此影響,海軍對j-15b提出了類似要求。

因爲j-15b本來就不是隱身戰鬥機,所以外掛電子戰吊艙執行任務,肯定比j-25更有實際意義。此外,j-15b全部在j-15a、也就是j-15的初期型號上改進而來,採購成本與維護成本都比j-25低得多。在執行電子戰任務的時候,作爲重型戰鬥機的j-15b也比j-25更有優勢。

在艦載航空兵配製上,j-15b也比j-25多得多。

受此種種因素影響,在實戰應用中,只要還有j-15b,航空指揮官就不會讓j-25去執行電子戰任務。

與j-25一樣,j-15b只有雙座型,沒有單座型。

雖然j-15a有半數是單座型,但是在實際使用中,海軍航空兵發現,雙座型戰鬥機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單座型更有優勢。主要用途由制空轉變成打擊後,雙座型的優勢更加明顯,所以在把j-15a改成j-15b的時候,所有單座型都被送會沈飛,對前機身結構進行修改,全都成了雙座型。

如此一來,任何一架j-15b都能在掛上電子戰吊艙後執行電子戰任務。

只是,在執行電子戰任務的時候,需要把後面的領航員換成電子戰軍官。

還好,每個艦載航空兵聯隊的飛行員都有三分之一的冗餘,有八名電子戰軍官,足以保證完成高強度電子戰任務。

…過五分,兩架執行電子戰任務的j-15b從“黃河”號上騰空而起。

雖然到這個時候,牧浩洋仍然沒有收到二部的消息,但是拖到…十五分才讓電子戰飛機起飛,肯定會耽擱接下來的打擊行動。提前十分鐘讓電子戰飛機起飛,即便聯合艦隊沒有進入布萊爾港,也可以讓其返航。

…十五分整,作戰指揮中心的保密專線電話響了起來。

馬明濤一個箭步衝過去,抓起話筒聽了一陣,朝牧浩洋點了點頭,神色非常堅定,沒有絲毫猶豫。

“老楊”

楊禹方沒多問,拿起了放在手邊的艦內通信電話,先給晏鷹搏下達了命令,隨後調到艦隊通信頻道,給扈存新下達了命令。楊禹方放下話筒的時候,牧浩洋看了眼牆上的掛鐘,前後不到十五秒。

此時,馬明濤走了過來。

“怎麼樣?”

“聯合艦隊已經進入布萊爾港,衛星拍下了紅外照片,戰艦已經關閉動力系統,進港時間在兩個小時左右。”

“能確定?”

“動力系統產生的熱量不會立即消散,而是根據環境溫度逐漸衰減,輻射強度與時間成正比,因此可以……”

牧浩洋壓了壓手,說道:“不用解釋,能確定就行了。”

馬明濤笑了笑,沒有多說什麼。作爲指揮官,牧浩洋需要的是結果,而不是獲得結果的過程。

因爲在讓電子戰飛機起飛之前,航母戰鬥羣已經散開,並排航行的兩艘航母都轉到了迎風方向上,所以在楊禹方下達命令後,兩架j-25就掛上了彈射器,其他戰鬥機則依次在起飛區待命。

…十六分,“黃河”號率先以十秒鐘爲間隔,彈射了兩架j-25。

在第一架j-25從“黃河”號上升空後五秒鐘,“長江”號上的起飛作業也開始了,兩架j-25升入夜空。

到…十九分,兩艘航母出動的二十架j-25全部升空。

這些戰鬥機組成兩個編隊後,沒有立即飛往目的地,而是到艦隊西面大約二十公里處盤旋待命。

跟隨j-25升空的不是j-15b,而是兩架zj-1型艦載預警機。

在兩艘航母上,各有四架zj-1,即便出動兩架支援進攻行動,還有足夠的預警機用於艦隊防空。

zj-1的原形是前蘇聯爲“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研製的yak-44艦載預警機。

yak-44與e-2c非常相似,屬於小型戰術預警機,只有有限的指揮能力,大部分情況下是單純的預警機,即只有依靠艦隊防空指揮中心、或者是地面作戰指揮中心,才能指揮大機羣作戰。

這個短板,大幅度降低了預警機的價值。

在研製zj-1的時候,中國海軍沒有照葫蘆畫瓢,只吸收了yak-44上有用的東西,絕大部分系統都重新設計。比如,採用了國產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機身與機翼大量採用了輕質複合材料、全新的固態相控陣雷達、多通道作戰指揮系統、自動化信息處理系統、定向通信系統等等。

當然,也有很多預想中的新技術沒有用上。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軍投入了大量資金研製的整型相控陣雷達,也就是按照飛機的基本結構,用直接安裝在機身與機翼上的雷達天線取代揹負式天線,從而大幅度提高預警機的飛行性能。

因爲技術難度太大,所以zj-1最終還是背上了“大圓盤”。

與kj-2000的雷達天線罩不同,zj-1的雷達天線安裝在天線罩的中軸線上,以每分鐘十五週的速度旋轉。

這麼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用較小的天線罩容納較大的天線陣列,增大探測距離。

雖然結構複雜了一些,使雷達系統的總重量增加了數百公斤,但是在對尺寸要求極爲嚴格的艦載預警機上,絕對值得。

因爲採用了二零二零年之後的雷達技術,所以zj-1的性能超過了e-2d。

與美軍最新式的e-2e相比,zj-1也差不了多少。

正是有了zj-1,“長江”級纔算得上是真正的攻擊性航母。沒有艦載預警機,任何航母都只能在近海、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活動。僅僅依靠預警直升機、或者是戰艦上的防空雷達,根本應付不了高強度空中打擊。

爲了搭載艦載預警機,兩艘航母延遲了一年多才服役,這個代價絕對值得。

zj-1升空後,徑直向西飛行,沒有等待後面起飛的j-15b,因爲預警機的巡航飛行速度本來就比較慢,所以需要提前出動。

隨後,十架j-25追上了zj-1,爲其提供直接掩護。

…二十分,第一批j-15b連接上了彈射器的拖拽滑塊,隨後彈射升空。

在接下來的十分鐘裡,兩艘航母上的四臺電磁彈射器以最大效率,完成了各十五架的彈射任務。

準確說,還節約了一分鐘。

…二十九分,在最後四架j-15b升空後,攻擊機羣轉向西進。機羣沒有在艦隊上空編隊,而是準備在飛行途中編隊。

因爲需要超低空飛越克拉地峽,所以在進入印度洋之前,沒有必要組成大機羣。

目送最後一批j-15b遠去,牧浩洋又看了眼牆上的掛鐘。

機羣已經出動,接下來他只能等待,戰鬥結果不再由艦隊司令官決定,而是由駕駛戰鬥機的飛行員決定。。.。

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84章 戰將第132章 機會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17章 遠景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79章 盲目猜測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314章 大重建第68章 南海戰略第53章 繼續打第47章 金蟬脫殼第44章 歷史使命第21章 奪回失地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93章 鋌而走險第53章 繼續打第14章 鬼子出動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9章 血染橫濱第23章 堅持主見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99章 等不起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55章 兩強相爭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97章 戰略分歧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52章 突擊開始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70章 內部矛盾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77章 太有主見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27章 樹梢優勢第198章 追趕第64章 千鈞一髮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0章 欲蓋彌彰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37章 遠洋護衛第42章 四個小時第26章 理由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18章 畫蛇添足第30章 誰更瘋狂第46章 大戰略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37章 犧牲品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45章 面面俱到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24章 重大發現第85章 重拳出擊第14章 戰爭前奏第32章 匹夫有責第63章 不可避免第84章 守株待兔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0章 裝甲主力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3章 分外事第135章 導火索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211章 大包抄第35章 聲東擊西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49章 拋開幻想第59章 再接再厲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46章 決策點第77章 針鋒相對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7章 戰略目的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28章 屈服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284章 轉變第63章 反導攔截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56章 量力而行
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84章 戰將第132章 機會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17章 遠景第185章 海軍利器第79章 盲目猜測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314章 大重建第68章 南海戰略第53章 繼續打第47章 金蟬脫殼第44章 歷史使命第21章 奪回失地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93章 鋌而走險第53章 繼續打第14章 鬼子出動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9章 血染橫濱第23章 堅持主見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99章 等不起第222章 錯誤情報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55章 兩強相爭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97章 戰略分歧第42章 分兵合進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52章 突擊開始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70章 內部矛盾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77章 太有主見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27章 樹梢優勢第198章 追趕第64章 千鈞一髮第85章 欲擒故縱第10章 欲蓋彌彰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37章 遠洋護衛第42章 四個小時第26章 理由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18章 畫蛇添足第30章 誰更瘋狂第46章 大戰略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37章 犧牲品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45章 面面俱到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24章 重大發現第85章 重拳出擊第14章 戰爭前奏第32章 匹夫有責第63章 不可避免第84章 守株待兔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10章 裝甲主力第195章 關鍵電報第157章 司令部風波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3章 分外事第135章 導火索第111章 政壇劇變第69章 最後的空中打擊第211章 大包抄第35章 聲東擊西第93章 空中偷襲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49章 拋開幻想第59章 再接再厲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46章 決策點第77章 針鋒相對第122章 新戰術思想第39章 投送力量第27章 戰略目的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28章 屈服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284章 轉變第63章 反導攔截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56章 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