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大婚在即

皇太妃與大臣們都期待地看着皇帝,他曾經在齊王世子面前有過驚人的表現,雙方都相信,這一次皇帝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容臣斗膽一問,陛下知道年號是怎麼回事吧?”一名大臣上前道。

此人五短身材,在一羣官吏當中極不顯眼,韓孺子記得他,這是左察御史蕭聲,東海王曾經說過蕭聲是崔家的人,可是上次廷議的時候,他卻與其他大臣一道斥責崔太傅的戰敗。

蕭聲並非顧命大臣,全是因爲右巡御史申明志前去諸侯國宣旨,他才被臨時叫來參政。

“略知一二,蕭大人可否再介紹一下。”

蕭聲看了一眼皇太妃,前趨跪下,“歷朝歷代的帝王皆有年號,前朝的皇帝常有多個年號,每有所謂的天降祥瑞,就會改變年號,大楚定鼎,太祖立下規矩,從《道德經》裡選取年號,每位皇帝終其一生隻立一個。民間常以年號稱呼皇帝,比如武帝被稱爲‘衆妙帝’,桓帝是‘相和帝’,思帝是‘功成帝’。兩帝共用一個年號,不僅壞了太祖立下的規矩,也會令天下百姓迷惑,不知所從。”

“可是新帝通常會延用舊年號一段時間吧?”韓孺子說。

皇太妃在一邊旁觀,臉上神情不變。

“最多沿用至次年正月,有時候年中就可更改。”蕭聲當着皇太妃的面說這些話,膽子算是很大了,其他大臣不吱聲,但是看神情都比較支持左察御史的說法。

韓孺子向大臣們點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又向皇太妃點點頭,表示一切放心。

由於事前不知道會遇到這樣的場景,韓孺子不可能對接下來要說的話深思熟慮,只好放慢語速,儘量多做斟酌,“思帝乃朕之皇兄,不幸英年早逝,天人共悲,功成之年號,自該沿用至明年正月。眼下才剛剛五月,況且太后悲慼未消,關東叛亂未平,諸事繁雜,不宜再興事端,年號之事,十二月再議。”

皇太妃臉色微顯僵硬,左察御史蕭聲也不滿意,還想再爭,宰相殷無害搶先道:“陛下所言極是,年號並非急迫之事。齊國叛逆,天下震動,北方匈奴、南方百越、西方羌種、東方各諸侯,皆有亂相,非得儘快平定不可。”

話題由此又轉回戰事上,皇太妃也沒有固執己見,退回聽政閣內,再沒有出來。

傍晚時分,皇太妃來到皇帝的住處,屏退衆人,盯着皇帝看了好一會,笑道:“太后和我都看錯了陛下,陛下不是普通的孩子啊。”

“太后好像並沒有將我當孩子看待。”韓孺子做好了準備,要與皇太妃來一場論戰,他心裡有了點底,太后還沒有完全收服朝中的大臣,絕不敢無緣無故地除掉剛剛登基不久的皇帝。

“嗯,那是太后的錯。”皇太妃沒有生氣,“外面的大臣倒是將陛下當大人看待,恨不得陛下立刻親政。”

爲了不給任何一位大臣惹麻煩,韓孺子拒絕接話。

“大臣可不簡單,陛下與太后握着權力,大臣卻有本事讓權力走樣,尤其是他們手裡握着的筆。陛下是什麼樣的人,不重要,太后是什麼樣的人,更不重要,落筆爲字,說你是什麼就是什麼,名聲一旦傳出去,再想改變就難嘍。”

韓孺子還是不開口。

“有時候我會想,大臣們真的需要一位活生生的皇帝嗎?過去的幾年裡,三位皇帝駕崩,朝廷的格局卻沒有多大變化,桓帝在世的時候,曾經很努力地想要做些改變,提拔了一些人,貶退了一些人。可是不知不覺間,那些被貶退的人回來了,提拔的人卻消失了,他們沒有死,只是很難在奏章中出現,偶爾一問,才得知他們已經被派到京外當官,至於原因,兩個字——慣例。”

皇太妃好像忘了皇帝的存在,雙眼眯起,眉頭微皺,“慣例實在太多了,據說整個朝廷都靠慣例運行,沒有慣例整個大楚就會崩塌,所以只要皇帝沒盯住,慣例就會發揮作用,悄無聲息地改變皇帝最初的意思。”

“皇帝也不總是正確的,所以需要慣例來調整。”韓孺子心裡很清楚,現在所謂的皇帝其實是太后,而不是他。

“這麼想也可以,但是如此一來,江山究竟是誰的呢?所以我總懷疑大臣並不需要活生生的皇帝,他們要的是一塊牌位、一個偶像,不會說話,也沒有心思,一切都由慣例做主,而操作慣例的則是大臣。”

皇太妃站起身,她不是來教訓皇帝的,無意多費口舌,“陛下休息吧。五月十八乃是良辰吉日,皇后會在那一天進宮。”

韓孺子吃驚地站起來,“可是齊國之亂還沒結束。”

“太后覺得冊立皇后一事不應該與崔太傅的勝敗相關,既然已經下聘,大婚越早越好。而且這不全是太后的主意,禮部諸司一直在推進此事,已經準備就緒。這也是慣例,只要沒人阻止,就會順利進行下去,無需陛下操心,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皇太妃走了,韓孺子回房休息,躺在牀上想了一會,做出一個冒險的決定:不能就這樣屈服,太后今後必定得寸進尺,因此必須與大臣取得聯繫,爭得他們的幫助。

這和東海王曾經建議過的“衣帶詔”不是一回事,那時候他對大臣一無所知,大臣對新皇帝也沒有了解,貿然求助只會惹來麻煩。事實證明他當時的判斷是正確的,不僅東海王告密,接到“密詔”的禮部尚書元九鼎也主動向太監楊奉交出了紙條。

可現在不一樣了,皇帝與大臣之間互相有了一些瞭解,雖然不深,卻足令大臣相信皇帝的行爲是認真的。

楊奉會怎麼想?韓孺子在心裡搖搖頭,楊奉肯定不會贊同皇帝的做法,可是楊奉遠在關東,而且這名太監隱藏着太多秘密,誰能保證他的所作所爲都是爲皇帝着想?

主意就這麼定了,韓孺子踏實入睡,默默練習逆呼吸之法。

做決定容易,執行起來卻是難上加難,“衣帶詔”這種事情絕不可行,韓孺子希望能與大臣當面交談,第一個困難是選擇哪一位大臣。

從第二天開始,韓孺子充分利用每天上午留在勤政殿裡的那一點時間,仔細觀察每一位大臣的言談舉止。

宰相殷無害首先被排除掉了,他太老、太圓滑了,偶爾表現得與太后不合,卻從來不會堅持到底,不值得依賴。

兵馬大都督韓星也被排除,身爲宗室長輩,韓星對維護皇帝的利益不感興趣,所謂的兵馬大都督也是虛銜,手下無兵無將。

左察御史蕭聲、吏部尚書馮舉陸續被排除,前者與崔家的關係不清不楚,後者是個沒主意的傢伙,連分內事都做不好。

還有一些大臣輪流來勤政殿參議,有兩位表現得頗爲耿直,可是不常露面,與皇帝沒有任何接觸的可能。

幾天之後,韓孺子的目光轉向了那些侍從。

皇帝的侍從都是勳貴子弟,也是未來的朝廷棟樑,他們暫時還沒有官職,父祖卻都是高官重臣。

又經過數日的觀察,韓孺子選中了張養浩。

張養浩的祖父闢遠侯剛剛帶傷回京休養,許多官員都去探望,種種跡象顯示,闢遠侯性子高傲,與崔氏、上官氏的交往都不多,在朝中的聲望很高,有一定的號召力。

韓孺子採取迂迴手段接觸張養浩,每天下午找侍從對練百步拳,直到第五天才換到張養浩。

張養浩的心情比前些天好多了,拳頭舞得虎虎生風,但是在皇帝面前不敢放肆,處處留有餘手。

兩人才過了三招,皇帝還沒來得及露出示好的笑容,張養浩被人擠走了。

東海王陰沉着臉,等張養浩訕訕地退開,他低聲說:“恭喜你啊,還有三天就要娶皇后了。”

皇帝大婚在即,東海王的脾氣越來越不好,韓孺子早已習慣,也不在意,一邊擋開東海王軟綿綿的手臂,一邊說道:“你瞭解我的想法。”

東海王的拳頭舞得更急一些,“你能有什麼想法?遇到這種好事,順水推舟唄。”

韓孺子覺得東海王簡直不可理喻。

孟徹走過來,盯着皇帝與東海王,兩人閉上嘴,裝模作樣地揮拳踢腿。

另一邊有兩名侍從弄假成真,扭打成一團,孟徹過去拉架,東海王靠近皇帝,說:“怎麼不拿出你拒絕宮女的勁頭兒了?你堅決不同意,太后拿你沒辦法。”

“原來你知道!”

“慈寧宮裡誰不知道,大家裝糊塗而已。老實說,你是不是已經在宮女身上試過……就等着用在我表妹身上!”東海王眼裡都快噴出火來,他這輩子從來沒有隱忍這麼長時間,終於要爆發了。

“你胡說什麼。”韓孺子慶幸自己沒找東海王幫忙,這個傢伙實在是太沉不住氣了。

“我胡說?你胡作非爲,就不許我胡說?”東海王合身撲上來,韓孺子早有提防,一拳打在東海王肚子上,招式倒是用對了,勁道比孟徹差遠了,東海王叫了一聲,卻沒有被擊退,雙手掐住皇帝的脖子,糾纏在一起。

衆人初時還以爲皇帝和東海王是兄弟鬧着玩,過了一會發現不對勁兒,無不大吃一驚,孟徹兩步躍來拉架,不敢太用力,其他太監與侍從也慌張地跑過來,七手八腳地將兩人分開。

拉扯東海王的人更多一些,這讓他覺得不公平,憤怒地大叫:“你們都是奸臣,都是奸臣!等我……”

有人堵住了他的嘴巴。

下午的武學草草結束,皇帝被送回慈寧宮,東海王不知被帶到何處。

韓孺子感到氣憤難平,回房之後良久不能平靜,來回繞圈,張有才和佟青娥跟在後面,想替皇帝更衣,一直找不到機會。

終於,韓孺子稍稍冷靜下來,打算脫掉練武時的衣裳,也不要太監和宮女幫忙,自己去解腰帶,一伸手從裡面摸到一塊小紙包。

竟然有人將“密詔”這一招用在了皇帝身上。

(求收藏求推薦)

第七十一章 妻信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四百一十八章 崔騰?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五百三十四章 追敵第三百四十四章 車騎將軍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三百八十二章 瞭解皇帝第三百四十八章 互不知情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將軍遇刺第七十三章 衙門口(第三更)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一百四十七章 殘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一百九十二章 城牆上下(求月票求訂閱)第二百二十四章 丟印第一百三十章 離寨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四百九十四章 東海王的麻煩第四百九十章 兩軍歸一人第三百八十二章 瞭解皇帝第四百三十二章 勞碌命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二百五十九章 誘之以利第二十章 仁義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門之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書能殺人”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齊之計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可再退第三百五十八章 膽大包天的車騎將軍第四百七十八章 以民爲本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三百四十七章 飛石第三百四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添亂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軍第十七章 凌雲閣上凌雲志第一百五十六章 援軍第一百零四章 張家的利益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三百六十九章 分工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第二百零二章 太后的教導(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敢死之士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十六章 皇帝總是一無所知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四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請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六十一章 俊侯第三百四十二章 朕之職責第十九章 進退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三百零九章 聲名遠揚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一百二十二章 說服江湖人第二十章 仁義第四百四十三章 爲人母者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封信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六十一章 俊侯第六十四章 無人相信的真相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五百四十八章 真假皇帝楔子第四十五章 母親的話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親征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二百一十八章 受到鞭策的東海王第四十三章 無恙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撐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手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四百二十二章 僕人與將軍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談第一百二十九章 及時雨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二百七十一章 宰相臨終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攻(求訂閱求月票)
第七十一章 妻信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四百一十八章 崔騰?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五百三十四章 追敵第三百四十四章 車騎將軍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三百八十二章 瞭解皇帝第三百四十八章 互不知情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將軍遇刺第七十三章 衙門口(第三更)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一百四十七章 殘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一百九十二章 城牆上下(求月票求訂閱)第二百二十四章 丟印第一百三十章 離寨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四百九十四章 東海王的麻煩第四百九十章 兩軍歸一人第三百八十二章 瞭解皇帝第四百三十二章 勞碌命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二百五十九章 誘之以利第二十章 仁義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門之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書能殺人”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齊之計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可再退第三百五十八章 膽大包天的車騎將軍第四百七十八章 以民爲本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三百四十七章 飛石第三百四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添亂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軍第十七章 凌雲閣上凌雲志第一百五十六章 援軍第一百零四章 張家的利益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三百六十九章 分工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第二百零二章 太后的教導(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敢死之士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十六章 皇帝總是一無所知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四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請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六十一章 俊侯第三百四十二章 朕之職責第十九章 進退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三百零九章 聲名遠揚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一百二十二章 說服江湖人第二十章 仁義第四百四十三章 爲人母者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封信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六十一章 俊侯第六十四章 無人相信的真相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五百四十八章 真假皇帝楔子第四十五章 母親的話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親征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二百一十八章 受到鞭策的東海王第四十三章 無恙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撐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手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二百九十八章 勾魂攝魄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四百二十二章 僕人與將軍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談第一百二十九章 及時雨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二百七十一章 宰相臨終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攻(求訂閱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