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

鄧粹並非唯一想到先收復失地的將領,但是在他之前沒人敢提出來,更沒人敢於堅持,馬邑城楚軍數量衆多,離晉城也比較近,被視爲救駕的最重要力量,前往燕國與遼東則意味着離皇帝越來越遠。

張印的兒子曾經參與反對皇帝,他不敢提議,提出了也沒人聽。

南軍將領曾經與皇帝交戰,更不敢做出這樣的決定。

其他將領地位比較低,也不敢隨便開口。

朝廷派來的大臣受王美人的影響,對是戰是和猶豫不決,只會說“從長計議”、“必須救駕”這兩句話,卻拿不出具體計劃。

只有鄧粹膽大妄爲,打着車騎將軍的旗號,讓所有人都以爲他是皇帝寵信的大將,臨危受命,一切決定都來自皇帝本人的授意,其實這都是他在路上現想出來的計劃。

衆將還沒有被完全說服,鄧粹不想浪費時間,打了一個大大的哈欠,說:“準備一下,明天天亮之前出發,一天之內,全軍必須離開馬邑城,我要去睡覺了。”

衆將哪肯讓他離開,圍上來七嘴八舌地發問,鄧粹又一次舉起官印,大聲道:“我奉聖旨來塞外,是要指揮楚軍,不是跟你們商量的,貽誤軍機,你們誰負責?”

沒人應聲,就是因爲沒人能負責、敢負責,他們才留在馬邑城按兵不動。

“大將軍崔宏和柴悅已經率軍前往燕國,柴悅是皇帝一手提拔的大將,選擇會錯嗎?你們不信我,難道也不信柴悅?不信皇帝?”鄧粹換了一種說法。

在外人看來,柴悅的興起頗爲突然,與皇帝的復位一樣,充滿戲劇性,而且身爲皇帝的親信大將,他也沒有直接去晉城救駕,與鄧粹的計劃頗爲吻合,就像是皇帝安排好的一樣。

鄧粹離開晉城的時候,皇帝根本不知道柴悅那邊的動向,鄧粹卻不會說明這一點。

更沒人吱聲了,鄧粹放下手臂,點點頭,“我跑了幾天幾夜,有資格睡覺,你們去準備,行軍次序、糧草安排、道路規劃、進攻方案等等都是你們的事,等我醒的時候,必須看到完整的計劃,明天天亮之前,前鋒必須出發,明天天黑之前,馬邑城只留原有的將士,其他人必須上路。事關救駕大事,別怪我治軍太嚴,心裡不滿,等皇帝安全返回京城之後,你們再來找我算賬。”

就算是那些認識鄧粹的將領,此時也以爲他真得到了皇帝的全權任命與信任,再無懷疑,紛紛領命退下,鄧粹也不客氣,自己找地方睡下,對來服侍的士兵下令:“兩個時辰之內,就算匈奴人來了,也不準叫醒我,醒了我也沒辦法。”

鄧粹安然入睡,不管天塌地陷,不管皇帝生死。

同一時刻,被他拐走的右賢王姬妾一會哭一會鬧,將四名隨從折磨得生不如死,可他們畢竟不敢停留,一路疾行,成功甩掉了險些追上來的匈奴人。

最不踏實的人是皇帝,晉城的確得到幾天安全,但是局勢並未得到絲毫改善,韓孺子連鄧粹的生死都不瞭解,只能默默等待。

吏部尚書馮舉被匈奴人送來,他奉命和談,臨行之前受到太后與王美人的召見,跪在地上指天發誓,一定會不惜任何代價勸說匈奴人撤圍,將皇帝安全帶回京城,出宮之後又被一羣大臣叫去,以官職和名譽保證,絕不在匈奴人這邊喪權辱國。

馮舉也是武帝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個子不高,爲人謹慎,在朝中各股勢力之間保持平衡,多年來遊刃有餘,如今卻被逼到了死角,沒有半點騰挪的餘地。

因此,一見到皇帝,幾十歲的老臣就跪在地上放聲大哭,也就不足爲奇了。

無論心裡有多麼的急迫與焦躁,韓孺子只會自己承受,不會再向任何人表露,他相信,這是當皇帝的應有代價:既然得到一切,就得爲一切負責。

因此他露出微笑,親自扶吏部尚書起身,命人賜坐,送上茶水,給予馮舉應有的一切禮遇。

馮舉不好意思再哭,一個勁兒地自責、請罪,覺得皇帝被困全是自己的責任。

韓孺子對大臣的印象已經不像從前那麼偏激,因此耐着性子聽完,鄭重地赦免所有臣子的罪過,“被困晉城完全是朕一人之責,與羣臣無關,倒是有勞衆卿奔波,馮大人甚至甘冒奇險親赴匈奴人營中,朕自當牢記於心。”

馮舉對皇帝的鎮定感到驚訝,從此留下極深的印象,他終於收起官場上的那一套慣例,正色道:“大單于下了通牒,算上今天,三日之內,陛下若是還不肯傳旨停戰,就是對和談沒有誠意,他就要……”

“就要讓右賢王攻城。”韓孺子看到了,外面的攻城器一直沒拆,從早到晚有士兵看守,昨天下了一場雨,匈奴人還派出工匠檢查一遍,做了一些修補。

馮舉點頭,“沒錯,臣離城之時,曾經見過太后與……”

韓孺子打斷他,“說說外面的形勢,大將軍那邊的進展如何?”

馮舉長嘆一聲,“大將軍崔宏與柴悅前日與匈奴人交戰,敗退數十里,如今死守燕國南界,前進不得,據說臨淄城的叛軍也已出城,集結大批海上盜匪,循蹤北上,要與匈奴人夾攻楚軍。”

崔宏與柴悅的軍隊組建匆忙,缺少精兵,人數上也一直沒能佔據優勢,戰敗在意料之中。

可是作爲被困之人,聽到這樣的消息總會有一點失望,韓孺子笑了笑,“勝負乃兵家常事,匈奴人初入關時氣勢如虹,從遼東一路奔襲至晉城,如今卻只能將楚軍擊退數十里,已見頹勢。”

能將一次戰敗理解爲勝利的前兆,馮舉更說不出話來,好一會才道:“陛下高瞻遠矚,非臣所及,只是……只是……”

“馮尚書但說無妨。”

“眼下局勢混亂,對大楚不利,匈奴人雖然勢頭受挫,但是兵多將廣,不可小覷,大將軍那邊即使反敗爲勝,也不能將匈奴人一舉消滅,更解不得晉城之圍,匈奴右賢王一旦獲命攻城……”

韓孺子沉吟片刻,“塞外的楚軍怎麼樣了?”

馮舉搖頭,“仍在堅守馬邑城,暫無消息,朝廷的意思是這支楚軍不可輕易入關,以免掉入匈奴人的陷阱,太后也以爲不可隨意惹怒匈奴人。”

馮舉所謂的“太后”是指王美人,皇帝的生母地位太低,不好稱呼,只得含糊其辭,反正雙方心照不宣就好。

韓孺子不能將希望都寄託在鄧粹身上,說:“馮尚書以爲朕應該接受和談?”

馮舉這些天來反覆權衡,在皇帝面前必須拿出一個明確說法了,“爲陛下着想,只能和談,爲大楚着想——和談也是最好的選擇。”

“大單于要的不只是停戰與結盟,還有大楚的土地。”

“嗯,大單于說了,停戰之時匈奴人所佔據的土地都歸匈奴,另外還要恢復故齊國,將現在的齊國、東海國等地歸還給陳氏。”

“嘿。”

“即便如此,大楚仍剩下多半壁江山……”

“多半壁不穩定的江山,沒有長城,匈奴人隨時可以聯合叛軍西進,大楚從此只能向異族俯首稱臣。”

馮舉沉默了一會,說:“依臣愚見,莫不如這樣:一面與匈奴人和談,一面將大將軍和馬邑城楚軍全到調至洛陽一帶,只要陛下能夠離開晉城,只要楚軍主力仍在,就能與匈奴人決一死戰,奪回失地。”

韓孺子沉吟不語,馮舉補充道:“陛下不用擔心背信之事,臣願留在匈奴人那邊當人質,到時候將一切責任歸咎於臣即可,如果大單于還不放心,可以再送去一些宗室子弟,總而言之,必須保得陛下平安,大楚纔有希望。”

韓孺子有點驚訝,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當傀儡皇帝時的無助狀態,現在卻受到一位顧命大臣的全力支持,東海王說得沒錯,在皇帝最危險的時候,帝位卻也最爲穩固。

因爲大楚不再需要傀儡,而是一位能夠力挽狂瀾的皇帝。

韓孺子道:“馮大人的計策可行,唯有一點,大單于不會就這樣接受和談,他會搶先一步違背協議,非得除掉一南一北兩支楚軍之後,他才能安心地解除晉城之圍。”

馮舉啞口無言。

韓孺子突然感到可笑,“大單于口口聲聲說是需要一位強大的盟友,可他的所作所爲卻都是要將大楚變得虛弱不堪,既然這樣,他何不乾脆佔領整個大楚呢?嗯,他沒有信心,他想要奴隸,卻希望奴隸自己管理自己。”

馮舉離開凳子,跪在皇帝腳邊,“陛下三思,大楚若無陛下,後繼者只怕連奴隸也當不上。”

朝中大臣已經選擇兩名繼位者,英王只是用來離間叛軍與匈奴人,斷無可能登基,另外一名宗室子弟是韓孺子的堂侄,從血統上來說毫無瑕疵,可馮舉認得此人,相信那絕不是一位合格的亂世之君。

韓孺子伸手,本想扶馮舉起身,最後卻將手掌落在吏部尚書的肩上,說:“你說得沒錯,只能和談,但不能按大單于的意思和談,接下來的三天裡,朕要你想盡一切辦法通知塞外的楚軍,命他們去進攻燕國與遼東,還要想盡辦法讓大單于相信,京城真會擁立一位新皇帝。”

馮舉擡頭,吃驚地看着皇帝。

韓孺子收回手臂,在椅榻上坐直,“咱們就賭一把,賭大單于會害怕,害怕匈奴人回不了草原,害怕京城真會另立新君。馮尚書,你一定要將朕的旨意傳過去,哪怕塞外的楚軍只是做出向東進發的架勢,對和談也有幫助。”

“要是賭輸了……”

“朕絕不向異族臣服。”韓孺子平淡地說。

馮舉匍匐在地,半晌不起。全本小說網

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五十九章 暗中的高手第一百四十九章 頑石第五百零二章 罪有應得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五百二十二章 朕即誘兵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一百六十章 大軍過河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三百七十二章 寵妃第二百零九章 讀書人的立場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緊張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三百一十二章 夜襲晉城第二百九十七章 輕重緩急第三百四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五百四十七章 非常人也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鐵城不夠高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九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四百零一章 獻禮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四百八十六章 夜飲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二百零一章 漁翁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三百八十三章 皇帝需要的人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二百六十一章 上官盛之怒第三百三十五章 勇者的背後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一百八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四百二十八章 病因第四百五十八章 皇帝的寬容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四百二十一章 皇帝無私仇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四百一十一章 太監的算計第三百八十章 江湖盟主第三百七十二章 寵妃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二十二章 真假第四百五十二章 油盡燈枯第四百五十三章 故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四百六十八章 御狀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換之道(一更)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三百二十二章 萬一之策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樂的英王第六章 衣帶詔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一百四十二章 遷營第二百二十二章 譚家的女兒第一百一十七章 迎戰第三十一章 聯繫者第四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請第四百七十一章 陛下不要的東西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一百六十八章 掌印大將第三百零七章 選將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七十九章 願望第二十七章 在劫難逃第四百六十七章 古怪的求情第一百六十章 大軍過河第三百五十六章 新婚之夜第二百九十一章 寶璽現身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四百五十七章 毒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單于的女兒(求月票求訂閱)第二百五十九章 誘之以利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一百九十九章 北軍之怒(求月票求訂閱)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軍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三百八十章 江湖盟主第二百零六章 定計第三百三十二章 兩路逃亡第四百七十六章 傳染的不安第三百六十九章 分工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二百八十一章 洛陽皇叔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擾第三百一十二章 夜襲晉城第二十六章 呼吸第一百一十五章 遷營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
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五十九章 暗中的高手第一百四十九章 頑石第五百零二章 罪有應得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五百二十二章 朕即誘兵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一百六十章 大軍過河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三百七十二章 寵妃第二百零九章 讀書人的立場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緊張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三百一十二章 夜襲晉城第二百九十七章 輕重緩急第三百四十五章 唯一的出路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五百四十七章 非常人也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鐵城不夠高第二百八十四章 暗中之手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四百三十九章 冒名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九十八章 反目成仇第四百零一章 獻禮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四百八十六章 夜飲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二百零一章 漁翁第四百九十七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三百八十三章 皇帝需要的人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二百六十一章 上官盛之怒第三百三十五章 勇者的背後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一百八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四百二十八章 病因第四百五十八章 皇帝的寬容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四百二十一章 皇帝無私仇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四百一十一章 太監的算計第三百八十章 江湖盟主第三百七十二章 寵妃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二十二章 真假第四百五十二章 油盡燈枯第四百五十三章 故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四百六十八章 御狀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換之道(一更)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三百二十二章 萬一之策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樂的英王第六章 衣帶詔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一百四十二章 遷營第二百二十二章 譚家的女兒第一百一十七章 迎戰第三十一章 聯繫者第四百四十一章 皇帝之請第四百七十一章 陛下不要的東西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一百六十八章 掌印大將第三百零七章 選將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七十九章 願望第二十七章 在劫難逃第四百六十七章 古怪的求情第一百六十章 大軍過河第三百五十六章 新婚之夜第二百九十一章 寶璽現身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四百五十七章 毒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單于的女兒(求月票求訂閱)第二百五十九章 誘之以利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一百九十九章 北軍之怒(求月票求訂閱)第一百四十四章 行軍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三百八十章 江湖盟主第二百零六章 定計第三百三十二章 兩路逃亡第四百七十六章 傳染的不安第三百六十九章 分工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二百八十一章 洛陽皇叔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擾第三百一十二章 夜襲晉城第二十六章 呼吸第一百一十五章 遷營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