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縣寺大堂,雖然現在是大白天,但門戶窗櫺緊閉,只有微弱的光線透過窗櫺間的空隙照射進來。
在主座之上坐着一員披甲的將領,這員將領頭髮凌亂神情憔悴,雙眼之中密佈血絲,身上的衣甲猶帶血痕,好似剛剛經歷過一場慘烈的搏殺。
這員將領不是旁人,正是陳留太守都護將軍夏侯淵,自那日損兵折將僅僅帶了數百人逃歸後,夏侯淵就在封丘縣寺大堂內枯坐到現在,既沒有去睡覺,也沒有去其他地方。
這中間除了修書一封向曹操認罪之外,只遣了人往濟水對岸打探消息,盡力援救仍舊存活的本方士卒。
認罪書快馬送出了,但手下之人並未從濟水上接應到多少殘兵,只有寥寥數名會水的士卒僥倖逃脫泅渡返歸。
這個結果讓本就悔恨萬分的夏侯淵心如死灰,僅僅一天之內,損失五千多精銳,還連帶着失了先鋒文稷與自己的長子夏侯衡。
這一場排山倒海般的大敗讓夏侯淵懷疑自己這些年帶兵征戰的日子都白過了,差點就懷疑起了人生。
他在給曹操的行文中痛陳自己的罪行,並辭去所有的職務,好讓他親自到曹操面前負荊請罪。
戰敗的消息連夜急報到曹操案前,讓曹操大爲震怖,急急召荀攸、郭嘉、夏侯惇、張遼等心腹之人籌劃對策。
被袁紹大軍日日催逼的曹孟德甚至都有些舉止失措,欲要分兵去援救陳留腹心之地,但卻被荀攸、郭嘉等人建言阻止。
郭嘉稱河北軍在陳留不過是一支偏師罷了,即便是夏侯淵輕敵躁進,應對失措,河北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巨大優勢之下,仍舊沒能全殲夏侯淵部,足見這支偏師人數也有限得很。
在已經下令張繡、朱靈往援陳留的情況下,已然足夠應對,並不需要再行增兵,眼下最重要的乃是打好官渡之役,不可分心旁顧。
荀攸等人都附議郭嘉的看法,建議封鎖陳留戰敗的消息,不擾亂官渡大軍軍心,全力打好官渡阻擊戰,並催促張繡、朱靈快速趕到陳留協助夏侯淵佈防。
在之前的計劃中,曹操是命令張繡、朱靈帶兵北上,配合夏侯淵圍殲顏良的這支偏師,但得知了夏侯淵兵敗後,不禁使得曹操聯想起了瓦邑山下中伏的往事,對顏良更加忌憚,也就改變了之前的想法。
所以曹操發回給夏侯淵的回信中雖對夏侯淵敗於顏良之手略有斥責,但並未準允夏侯淵辭職謝罪的請求,只是望他知恥而後勇,收拾濟水以南的防務,對於濟水以北已經丟失的城池暫時先忍一忍。
夏侯淵雖然心如死灰,但也體諒曹孟德的難處,張繡是新降附之將,朱靈則是冀州舊人,曹操不放心他倆,終究還是要自己來統轄,所以哪怕自己新近兵敗,定會被張、朱二人所輕視鄙夷,仍然依了曹操的關矚堅持在第一線。
縣寺大堂的大門突然間被打開,門外突然映進來的強光彷彿是一道希望的光,讓夏侯淵眼睛一閉又一睜。
一個隨從持着兩道明文書信蹬蹬蹬跑了進來,躬身行禮道:“稟報府君,揚武將軍已到雍丘,報稱明日可至封丘。朱中郎將也已到襄邑,至多兩天可來會合。”
“知道了,下去吧。”
夏侯淵的聲音嘶啞,語氣消沉,早就不復往日的威嚴,讓隨從心中十分猶豫要不要說接下來的那件事。
夏侯淵看了一眼仍舊在堂下杵着的隨從,問道:“還有何事?”
那隨從被這麼一問,下意識答道:“稟告府君,我軍遊騎截到了幾個人。”
“噢?可是河北探哨?”
“並不是河北探哨,而是……”
見隨從欲言又止,夏侯淵不耐煩地呵斥道:“有話便說。”
“是……是我軍被俘的士卒。”
“被俘的士卒?可是逃回來的?”
“並非是逃回的,據說是被河北軍釋放。”
“釋放?”
這個消息讓夏侯淵很是驚訝,如今兩軍正在交戰,河北軍竟沒有殺掉也沒有收編,居然把俘虜放了。
“有多少人?在哪裡發現的?”
“遊騎截到了二三十人,大都是往小黃、東昏、浚儀而去的。”
“不是往封丘來的?”
“並不是,他們說是想要歸家,並沒打算再回軍中。”
顏良對士卒們的厭戰心態也十分理解,便沒多計較,繼續問道:“河北軍總共俘虜了多少人?放了多少人?”
“士卒們並不清楚總共有多少人被俘,他們被分別關押在不同的營區之內。也不清楚具體放了多少,但人數並不在少數,分好幾批釋放,與他們同一批被釋放的都是陳留人,約有好幾十人。”
夏侯淵盤算着人數,若一郡放幾十人,那起碼也得大幾百人,這還真出乎意料。
“士卒們是何說法?可知河北軍爲何縱放他們?”
“士卒們並不清楚爲何釋放,只說河北軍待俘虜十分優渥,不但不虐待,兩餐基本能吃飽,受傷的士卒還能受到救治。”
“哼!河北匹夫,倒是會收買人心。”
“府君說的是,河北逆賊居心叵測,其心可誅。只是……”
“只是什麼?”
“只是從彼輩口中聽說了兩件事,不知當講不當講。”
“說吧,有什麼不當講的。”
“聽他們說……說是文將軍在殿後時被敵將顏良一槍刺落馬下,當場戰死。”
夏侯淵雖然心知殿後的文稷多半難以生還,但真個確認了消息後還是滿心自責,略帶抽涕道:“是我愧對伯豐啊!”
夏侯淵悲嘆了一會兒後,稍稍整理了下情緒,問道:“那另外一件又是何事?”
那隨從硬着頭皮說道:“他們說伯權小君子見在河北營中,而且……而且……”
夏侯淵突然聽到自己兒子的消息,那雙晦暗的眼睛突然爆出精光,盯着隨從道:“而且什麼?快說!”
那隨從被夏侯淵一瞪,嚇得脫口而出道:“而且降了河北軍。”
“什麼?!他們是如何說的?你且說說清楚!”
“他們說親眼見着伯權小君子跟隨在顏良身後一同巡營,小君子還穿着河北軍的袍服。”
“嘭!”
夏侯淵聽了隨從的話後用力一拍案几,發出了巨大的響聲,若非這楠木案几造得牢固怕就要被這大力一拍給拍得四分五裂,可把堂下的隨從嚇得不輕。
夏侯淵怒喝道:“豈有此理,彼輩竟然敢造謠惑衆,你且把彼輩都押來我親自審問。”
那隨從哪裡敢再多停留,連忙應諾着告退而去。
不消多時,隨從將那二三十個俘虜押到縣寺中來,夏侯淵一個一個仔細盤問下來,心中的驚懼卻越來越重。
這些士卒都非是他人假冒,有些他以前都曾經見過,甚至其中兩三人都能叫出名字。
士卒們的說辭都相當一致,雖說被問及夏侯衡之事時有些吞吞吐吐,但描述的內容都差不多,說是夏侯衡衣衫整齊,佩劍侍立在顏良身後,隨顏良一同巡視各個俘虜營,中間並沒有說話,也沒有做其他行爲,就只是簡單跟着。
夏侯淵甚至還旁敲側擊地問士卒們是否是河北軍遣人假冒,但士卒們都說見到了夏侯衡額頭上的那道鞭痕,應當不是假冒。
夏侯淵不由想起了前天自己在軍中當着衆人之面給了夏侯衡一鞭子,並派他隨文稷一同殿後,然後就再沒空管他。
想到這裡夏侯淵心中一陣發寒,心想夏侯衡難不成因此生恨,乃至於投附了顏良?
懷疑的種子一旦在心中生根發芽,必然會長得枝繁葉茂,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他覺得自己並非有意如此,但情勢所迫不由得夏侯淵不重重處罰自己的兒子來平息將士們的怨氣,即便是兒子可能面臨危險他也沒有辦法。
夏侯淵深恨兒子的無能,也帶着些許自責,更驚恐於兒子可能背叛自己的事實。
夏侯淵知道自己兒子投附了河北軍的消息一定不能在軍中傳播開來,那將對士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連他夏侯淵的兒子都能投降河北軍,那還有什麼人是不可以降的。
他第一反應是把這二三十人全部暗中處決,但最終卻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原因是這個消息已然被傳播了開來,自己即便能殺了這二三十人,可其他被縱放走的俘虜們還是會把這事情傳揚出去,遲早會鬧得人盡皆知。
可憐這二三十人還不知道他們沒有死在戰場上,沒有死在俘虜營中,而是差點死在了自家將軍手裡。
夏侯淵清楚,此事如果坐實了,非但他父子的名聲不保,就連譙縣夏侯家怕是都要和曹家生了嫌隙。
夏侯淵不由在心中罵起了自家兒子,竟然讓自己如此難堪,又咒罵起了顏良,就連縱放俘虜都如此心懷鬼胎。
“不行!爲了夏侯家,一定不能容許此事發生,即便是已經發生了,也堅決不能承認。”
夏侯淵咬了咬牙,提起筆來寫下幾行字,喚過隨從吩咐道:“將此道令諭傳抄百份,蓋上我的印信,下發郡中各縣、鄉、亭,務必使各級官吏曉諭治下百姓。”
隨從接過竹牘一看後大驚失色,正欲開口勸阻,卻被夏侯淵怒瞪了一眼道:“汝有何意見?”
隨從哆嗦道:“沒有,沒有。”
“沒有就快去照做!”
待隨從離去之後,夏侯淵面對着空蕩蕩的堂屋又呆坐了半刻,然後想要站起身來,卻因着久坐之下雙腿血脈不暢,竟然一個趔趄,幸好夏侯淵手上動作足夠快,一把撐在了面前案几之上才未能摔倒。
案几上的竹牘、毛筆、硯臺被這一撐給掃落到了地上,硯臺中沒有用完的墨汁灑在了米黃色的草筵上,留下了一灘明顯的污漬,而窗櫺間透過的陽光正照在這片被污染的筵席之上,顯得格外刺目。
夏侯淵用手支撐着案几艱難地站了起來,看着眼前被污染的筵席,口中喃喃道:“大郎!不管你是不是真個降了河北軍,爲父都無法承認,你也莫要怪爲父心狠,爲父也是身不由己。”
“如今時局艱難,夏侯家已然被捆在了孟德的戰車上,實在是容不下這塊刺眼的污漬。”
說到最後,夏侯淵彷彿是一字一頓地說道:“我家但有戰死夏侯,無生降夏侯!”
就在夏侯淵在堂中心中泣血時,此刻的封丘城中更有好幾戶人家正在抱頭垂泣。
這些人家都是常駐在封丘的軍士家屬,先前得知自己的家人陷落在濟水以北時已是惶惶然不可終日,但心中仍舊存了幾分念想,想着自己家人或許還沒死,只是兵敗被俘。
但當那二三十個欲要歸家的戰俘被曹軍遊騎截獲帶來封丘後,從他們口中得知了某些袍澤的死訊,讓那些戰死士卒的家人悲痛欲絕。
在封丘縣寺不遠處有一處相當氣派的宅邸,此刻宅邸的女主人也如同尋常婦人一般候立在門口,聽到自己夫君的屬下告知的消息後呆愣在了原地,兩行淚水唰唰地往下掉。
女主人的身邊一左一右站着兩個幼童,一個六七歲,一個三四歲,那個稍大的童子彷彿是明白髮生了什麼,也跟着母親哭了起來。
而那個稍小的幼童有些不明就裡,便拉着母親的衣襟問道:“阿母阿母,你和阿兄哭什麼呀?”
女主人蹲下身抱着幼子,尚且不知要不要如實和幼子說起此事,一旁稍大的童子卻哭喪着臉道:“父親被河北軍殺了,再也回不來了,嗚嗚嗚……。”
女主人憐愛地把長子拉到懷裡,一手一個抱着兩個兒子垂泣不已。
那個幼童好似還不太明白父親被河北軍殺了的真正含義,還以爲是平日裡與小夥伴們玩耍時候的打仗遊戲,見母親和阿兄哭得厲害,把小拳頭攥緊了伸向天上道:“阿母莫哭,等我長大後爲父親報仇。”
女主人聞言更是淚流不止,久久不能停歇。
這戶宅邸的女主人正是中郎將文稷的妻子,那尚且年幼的幼童名曰文欽。
若是沒有顏良這檔子事,文欽長大後會字仲若,繼了他父親的事業在魏國做到前將軍、揚州刺史,然後與毌丘儉等人起兵勤王討伐擅斷朝政的司馬師,卻事敗投奔吳國,被封爲鎮北大將軍、幽州牧。
而文欽還會生下兩個兒子,一名文淑一名文虎,其中文淑字次騫,小名阿鴦,世稱文鴦,是後三國時代一等一的猛將,被人與長阪坡七進七出的趙子龍相提並論。
當然,因着顏良這隻蝴蝶的振翅撲騰,歷史的車輪已然漸漸偏離了原來的方向,如今的孺子揚言要爲父親文稷復仇,卻不知日後會否成功。